少数民族地区总是令人神往,常常让人有一种想“说走就走”的冲动。
机会来了!11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受邀参加湖南省苗学会在湘西州吉首市开展的系列活动,其中去坪朗村苗寨参观考察,对那里苗族鼓舞的表演尤为难忘。
坪朗村并不远,位于吉首市寨阳乡西部,距城区仅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与闻名天下的“世界第一桥”——矮寨大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景区山水相依,是一个美丽的苗寨,拥有“湘西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金字招牌。
一到坪朗村,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欣欣向荣、安静祥和的画卷——
一幢幢依山傍水的古民居错落有致,一片片鳞次栉比的蔬菜棚像一个个蒙古包;干净整洁的村庄倒映在青山绿水中,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串连着家家户户……
尤其在脱贫攻坚中从大山深处异地搬迁而来才入住的几十栋房子,别具一格、有条不紊,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蔚为壮观的景致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整个村寨四周环山绕水、群峰叠嶂、树木葱茏,山水自然风光秀丽,原始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保持完好,是一个风景秀美、古朴自然、风情浓郁的苗乡村寨,也是一个集乡村体验、生态休闲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在初冬的凉风和薄雾中,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是那样的亲切和温馨。这时,乡愁也随之涌起,真想走进一户人家去,围着火塘静静地烤火、闲聊。如果还能烧核桃、烤红薯吃,该是多么幸福的时光!
“咚咚咚、咚咚咚……”,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在自恋拍照之际,远处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鼓声。循着热闹声而走,踏过峒河跳岩,就来到了坪朗村寨门前,只见一群妇女正在篮球场上欢快地击鼓起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同胞欢迎远道而来客人的最高礼仪!这场鼓舞表演由村里的“鼓长”,也是湘西州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石金琦领着村里的妇女们一同表演。
但见鼓棒纷飞、鼓声阵阵,扭腰扬臂、舞姿翩翩……她们身着特色民族服装,每个人都喜笑颜开,转身、俯地、展臂,动作利落,整齐划一。好一派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歌舞升平!
打鼓的习俗并不稀奇,在我国不少民族和许多地方都有。只是,这里的表演却与众不同、比较独特,被称为“鼓舞”,包括击鼓和舞蹈两部分,故而也叫做“跳鼓”,意为“边跳边鼓”。
这种鼓舞为湘西苗族所独有,在击鼓中常常伴随着舞蹈,使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由于苗族文化、历史与审美等因素,鼓舞活动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独特个性。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根据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双人、群体鼓舞三类;根据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对跳鼓、四面鼓、团圆鼓等四类,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根据鼓声传递的不同内容,鼓舞又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姿态,比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习俗的动作有:绣花、推磨、做饭、喝酒、洗脸、梳头、打粑粑、照镜子等;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空旷的操场上挤满了人,进入村部的道路两旁摆满了鼓,每一面鼓前都站在着一位身着盛装的女子。因我们的队伍人数多,我被挤在了后面,还来不及认真观看,鼓舞表演已经告一段落,甚为遗憾。大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石金琦大概明白了我们的心思,接下来进行“女子单人鼓舞”表演。
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说是单人也不十分准确,因为这种表演往往由两个人共同完成。
这时,石金琦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名妇女来当助手,主要是通过敲鼓边进行伴奏。石金琦则根据鼓声的节奏,打鼓起舞。
伴随着边鼓的节奏,在一面猩红的苗鼓前,这位40多岁的苗族女子忙开了,不时跳跃、旋转、击打,手摇脚晃、闪展腾挪,或微笑、或悲戚,一连串地表演了梳头、照镜、纺棉、织布、插秧等多个舞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鼓声节奏明快,舞蹈动作敏捷,时而如行云雷电,时而又似高山流水,时而则像青山老松,刚刚还轻快清脆,继而却高亢激昂,声声鼓韵,曲曲舞魂,传递出苗家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神魂颠倒。
尽管我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人,但我们那里的苗族却没有鼓舞的习俗,自己也从来没有近距离欣赏过鼓舞表演。身临其境,让我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在中国,往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虽说“天下苗人是一家”,但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对苗族文化兴趣浓厚,一直默默地在研究和传承。如今,亲临鼓舞现场,让我对苗族鼓舞充满了好奇,非常的兴奋,忍不住向身边的人问东问西。当地的一位苗族同胞跟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更让我对苗族鼓舞及苗族文化加深了印象、加重了敬意——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塌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
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于是,全寨扶老携幼聚在一起,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抽了妖魔的筋,剥了妖魔的皮,制成了一面大鼓,再将妖魔的四只脚砍下来当鼓槌,前脚给鼓前跳舞的人用,后脚给敲边鼓的人用。
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从此,苗鼓成了苗家男女老少皆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这是苗族的圣物,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内涵所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苗歌、芦笙被称为“苗族艺术三宝”。
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深深地爱着苗鼓,就是在逃亡途中,无论丢弃什么东西,拼死保护都不能丢苗鼓。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家迎娶跳猴儿鼓,丧事祭坛跳老人鼓……
通过祖祖辈辈继承和发扬,苗鼓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苗鼓花样也愈来愈多,与舞蹈融为一体,慢慢地便演变成苗族鼓舞了。
时至今日,苗鼓早已从辅助战事、振奋军队士气,逐渐成为苗族人普天同庆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苗寨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
坪朗村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村,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苗族文化底蕴也十分厚重。村民尤为喜爱苗族鼓舞,孕育了州级苗鼓传承人,有苗族鼓舞表演队伍两支。今天,我们只看到了一群妇女的表演,其实,在这里,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下至几岁的小学生,无论男女老少,许多人都会打鼓跳舞。2015年5月2日,随着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在坪朗村落成,这里成为湘西的又一文化新地标,是当地传承人提供收徒传艺、教学培训、展示交流的重要场所,为苗族鼓舞培养出了更多后继人才。
据了解,2011年以来,坪朗村先后投入10万余元,修建了两个标准篮球场,购买了苗鼓、苗服组建苗歌苗鼓文艺宣传队。
自从有了文艺宣传队后,村里经常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掉了一些人常年以来逢节必赌的陋习。其中,苗族鼓舞的表演最受村民和三团两寨群众欢迎。
目前,坪朗村有1000多人会打苗鼓,常年在外表演鼓舞的人达到300人。石金琦组建的青年鼓舞队,经常接到公司、单位或私人的邀请,参加庆典、红白喜事等活动,每次演出的劳务费约为每人每天100元至200元。2016年,鼓舞队年收入42万余元,带动6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同时,坪朗村依托矮寨大景区和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确立了围绕生态和民族文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路子。周末自驾游、骑行团前来活动的游人数不胜数,成为了吉首居民近郊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特色餐饮游的首选之地,享誉吉首西郊“最美后花园”之称。仅2016年,就接待游客8万人次,收入620余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
鼓舞,鼓舞,就是鼓与舞的合二为一、有机结合, 最能鼓动士气,激发斗志。苗族鼓舞是鼓之韵、舞之魂,铿锵有力的节奏,催人奋进的鼓点,刚劲豪放而又风情万种的舞姿,让心情豪迈,让梦想起航!
听!震荡山河的鼓声,显露出了苗家小伙子的伟岸身躯;看!勾人心魄的舞姿,透出了苗族姑娘们的精明聪慧。那振人心魄、气势磅礴的鼓舞,就是苗族人民奋勇向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我第一次如此真实、零距离的看到了苗族鼓舞表演,深深地震撼了我。同时,我也为这里的同胞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羡慕和点赞。这是苗族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最美乡村的体现和诠释!
长久以来,我曾在苦苦追寻一个世外桃源:世间最美的乡村究竟在哪里?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就在湘西,在这神秘的净土里,在那神奇的鼓舞中…….
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最自然的美景,感悟着最正宗的鼓舞,品味着最浓郁的风情,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心灵得到了慰藉,也让我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下一篇:苗族人的“茶三酒四烟八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