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民族区域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在《茶缘》和《边城汉子》里探寻“舅霸姑婚”婚俗

上个周末,与靖州苗学会的老乡一起参加了在湘西州吉首市开展的湖南省苗学会活动,并有幸观看了刚刚杀青的电影《茶缘》。

影片中,起伏的群山、层叠的茶园、千姿百态的草木、风情浓郁的苗族文化,美得观众如痴如醉,也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茶缘》是著名导演、编剧、剧作家、吉首大学教授、湖南苗学学会会员彭景泉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这部电影以湘西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历史沿革为题材,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自古以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刻主题。在宏大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叙事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性之光。

影片以湘西边陲苗寨小人物“异族通婚”的小故事,牵连大苗疆、大京都的关系,展示民族融合及官民合作治国安邦的大主题,把政治主张、历史人文生活化和艺术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当年“改土归流”政策使当地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电影运用艺术手段,在小故事中突出大主题,以苗家采茶姑娘和边墙哨卡守备队长感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镜头对准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土地,精心捕捉并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湘西美景。村落里的乡亲饮食起居等生活日常和苗寨淳朴浓郁的人文风情被细腻地一一呈现,颇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意趣。既展现了湘西民族民间的美丽风光、爱情传奇,也体现了湘西民族群体的可信可亲、可爱可敬。

影片还对苗族人的个性特点和文化习俗进行了解读。比如,苗族不与外族通婚的习俗里,就蕴含着苗族人执拗、刚强的特点;苗族少女遇到心爱男子时,明知双方阵营对立,但仍旧直面爱情,不躲不让,多情而又深挚;苗族男子遇到生命垂危的清兵,即使身遭大难,仍能出手相助,遇事不怕事,淳朴又善良……

通过这些矛盾冲突,对苗族这个民族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读——朴实正直,坚强不屈,重情重义,团结一致。

最让我们靖州代表团一行津津乐道、感同身受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舅霸姑婚”这个奇特婚俗,因为这就是以前发生在靖州苗乡侗寨最常见的事,所以我们看得非常认真,感觉特别的亲切、自然,仿若身临其境!

看着精彩的电影,我不禁开起了小差,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走回了那片遥远的山寨——

由于地处偏远,靖州的地缘与人文历史演进极为复杂,其文明进化的进程相对迟缓。因而,一些洪荒远古的习俗,世代血脉相承。比如亲族婚姻,曾一直在苗、侗族原住民间流行,到宋、元、明、清尤为炽盛,其中以“舅霸姑婚”最为盛行。

何谓“舅霸姑婚”?就是姑姑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家的儿子,如舅舅无子,则容姑姑家女儿另配,但必须向舅家交纳一定的钱财。如果姑姑家境贫寒,那么自己的女儿终身不敢嫁人。也就是说,舅舅完全决定了自己外甥女的终身大事。

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婚姻制度,派生出了诸多弊端:这里的青年男女,根本没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可能;近亲结婚还直接导致了人口生育质量低下,先天性智障、残疾人口增多。

生女如生灾,嫁女如遭祸。重男轻女便成了非常自然而又普遍的现象,有些地方还时不时发生溺杀女婴事件,造成了不少悲剧。

道光十八年(1838年),靖州地区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导致了苗族婚姻史上的一场大变革。

当时,锹里万才寨潘正元之女潘好山,被迫嫁给地背寨舅父吴家做儿媳。然而,丈夫又傻又呆,且生性暴戾,常将家中所饲鸡鸭拧勒其颈致死以自娱,亦喜怒无常,以暴打潘氏取乐,令潘氏既生恐惧,又生怨恨,时常担心会被丈夫勒死,精神近乎崩溃。

潘氏多次提出悔婚,但不被舅家许可,屡提屡遭殴打。最后,潘氏上山采毒蕈害死了丈夫。

命案发生后,震惊了锹里二十四寨,并由此引发一场旷久人命官司。潘氏舅家三年陈尸不埋,具状上告至靖州府。

与此同时,锹里族间有识之士吴光庠、吴通琳、吴士龙及潘好山的叔父潘正立等认为,潘好山投毒杀夫,罪不可赦,但罪恶之源当是“舅霸姑婚”,此恶俗不废,贻害无穷。

于是,以此为由,也联名具状上禀州府,请求州府制法,永久禁绝“舅霸姑婚”这一陋习。

这时,锹里苗、侗族寨老们终于认识到了“舅霸姑婚”的危害。道光二十一年,二十四寨苗、侗头人分别集结于三个“款场”。合款规定:禁止“舅霸姑婚”,勒令立碑为记,永世不得违犯。

“款规”除不准“舅霸姑婚”,不准舅家索取钱财之外,还对订婚、过门的聘金、彩礼,作出了不许过高索求的规定。

官方也介入了此事,进行了规范。靖州直隶州最高行政长官宋晏春以及后来的代理州府郑武,正式以州府禁令的形式批复此案,严禁“舅霸姑婚”,并令锹里二十四寨“合款”镌碑“群村永赖”。

由于州府对“舅霸姑婚”的严厉禁止,同时又有锹里二十四寨的合款制约,使得这一禁令产生了积极效果,靖州苗乡侗寨的婚姻制度由此而始嬗变。

值得称道的是,在遏制近亲婚姻的同时,官方对“溺女”的行为也采取了打击与教化并举的手段,使得溺杀女婴的暴行大大减少。

“舅霸姑婚”的令行禁止,在客观上提高了人口的优生水平,男女比例得以均衡,使之健康、有序地繁衍生息,也让青年男女真正摆脱了“包办婚姻”制度的束缚,从此走向了自由恋爱。

废除“舅霸姑婚”,对苗乡侗寨而言,算得上是一件开天辟地、亘古未有的大事,也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幸事,这是中国婚姻法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可以说,潘好山就是苗乡侗寨的一座巍巍大山,正是这个坚强的弱女子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文明与进步,她永远屹立在苗侗同胞心中!

当然,与靖州锹里地区 “舅霸姑婚”的悲剧相比,《茶缘》的结局却是美好的,茶花和赵志龙通过重重阻碍,终于冲破世俗,得以喜结良缘、结婚生子。这样的编剧,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应该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过去,少数民族风俗地区的婚姻生活,一般都限于族内通婚,整个大湘西片区都是如此。在苗族,甚至还有“铜不粘铁,苗不粘客(即汉族)”的铁律,苗人向来不与汉人结亲。

无独有偶。靖州锹里地区流传的“舅霸姑婚”,不仅被彭景泉先生搬进了《茶缘》里,在电视连续剧《边城汉子》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近日,湖南电视剧频道热播《边城汉子》,这是根据新晃籍苗族作家蒲钰的长篇小说《脑袋开花》改编而成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1927年到1950年间,生活在黔、湘、渝边区的主人公蒲地流,为了营救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父老乡亲,举家投奔解放区,为湘西剿匪立下汗马功劳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尤其耐人寻味而又令人难忘——

原本,蒲地流和刘翠翠相亲相爱、海誓山盟,但无奈受“扁担亲”婚俗根深蒂固的影响,却棒打鸳鸯,有情人难成眷属。

刘翠翠的父亲刘富贵为了能让自己的傻儿子讨上老婆,把刘翠翠嫁给了舅舅家的哈宝换来表妹,以致造成了刘翠翠上吊自杀,令人悲痛、惋惜。

所谓“扁担亲”,就是两家之间互相换亲,前提是两家必须都有一男一女,一家的女方嫁另一家的男方,这样换着嫁人的方式就叫扁担亲。

影片中,刘翠翠被迫嫁给舅舅家呆头呆脑的表弟,虽是换亲的方式,却就是典型的“舅霸姑婚”制度!

“舅霸姑婚”的形成,主要在于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偏辟落后,许多人家根本讨不上媳妇,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不得已而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强制婚姻,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时过境迁。现在好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开放自由、团结和谐,野蛮、愚昧的“舅霸姑婚”终已远去,成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舅霸姑婚”虽成历史,如今却在影视中火了。不过,这应该是可喜可贺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苦难、忆苦思甜,在影视剧中认真地追寻过去、珍惜当下、走向未来!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