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人,挺幸福!有些节日是专门为女人们设立的,比如妇女节、母亲节等,她们可以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开开心心地过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女人更为金贵,不少地方还有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姑娘节”,每到这一天,她们像吃了蜜一样高兴,比过年还要热闹和幸福。
各地的姑娘节时间不尽相同,比如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定为姑娘节;
陕西省关中一带民间传统的姑娘节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不论穷家富户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来团聚,俗称“六月六,接姑娘”;
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姑娘节,是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
而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地方的苗族、侗族的姑娘节,时间则都是农历四月初八,称之为“四八姑娘节”!
只是这个节日到底是属于苗族还是侗族,难以定论。苗族人说是苗族的,侗族人认定是侗族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争论不休!
邵阳市绥宁县认为姑娘节纪念的姑娘是苗族姑娘。
相传,宋代名将杨文广南征平蛮兵败广西柳州,身陷囹圄。
其妹杨金花为兄送饭,然而每次送去的饭食均被牢头狱卒抢吃一空。身强力壮的杨文广因多日未进食而饥肠辘辘。
杨金花见兄长有气无力,面容憔悴,心中十分不安。为了让哥哥吃上饭,她上山遍尝百草百木,终于发现俗名叫“老茶叶”(黑饭叶)的嫩叶味微酸,叶汁能将大米染黑,蒸熟后香气浓郁。
于是,她采回“老茶叶”捣碎,滤去叶渣,将一斗二升糯米染黑蒸熟,将剑藏在黑饭中。
牢头狱卒见米饭乌黑不敢食用,文广终于得而食之。吃完饭,妹问哥身体如何,文广说:“体力基本恢复,已有稳脚之力。”
于是,兄妹商议,相约农历四月初八越狱,一个从牢内杀出,一个从外杀进。
日期已到,兄妹二人里应外合,力战群蛮。激战中,金花用力过猛将腰带挣断,反王见金花露出雪白的肚皮看呆了。金花乘机手起刀落,将反王人头砍下,群蛮终被征服。
杨姑娘因显露女身有失贞节被文广责备,金花羞于见人,便自缢身亡。文广见妹妹如此刚烈忠贞深感内疚。
为纪念杨金花,此后苗族人便把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姑娘节”。节前,各家忙着采黑饭叶做黑米饭(也叫乌米饭),杀鸡宰鸭,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过节。
2008年6月,绥宁县“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较为奇怪的是,同为邵阳市的城步,是苗族自治县,却认为姑娘节是纪念侗族姑娘的。
据当地老人讲,不知哪朝哪代,侗族英雄杨八哥不甘心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歧视,揭竿而起,率众反抗,遭到朝廷重点镇压。因寡不敌众,杨八哥终被生擒,关进监牢。
他有一个妹妹,英俊伶俐,智勇非凡,天天去狱中探看杨八哥,并送热饭热菜给他吃。不料,看守牢房的禁子们口馋得很,将她送去的饭菜抢吃了。
杨八哥受饥挨饿,身体一天天衰弱,精神萎靡不振。妹妹见此情景,心急如焚,昼夜不安,苦思冥想,筹划良谋。
有一天,她在路上走着走着,顺手摘了几片鲜嫩的树叶,揉出乌黑的汁液,经尝试,没有毒性,稍微带点酸甜。于是,她从中受到启发,决计制作乌饭送给哥哥吃。
她立即行动,爬到山上试尝了多种草木叶子的味道,有选择地采摘了老茶叶、乌泡叶等草木叶子,带回家,洗干净,榨出乌黑的浆汁,浸进糯米,倒入甄中,蒸成又香又糯的乌饭,然后送进监牢里去。
狱卒们看到她今天送来的饭又乌又黑,以为她在饭里下了毒药,害怕被药死,再也不敢抢吃了,只得送给杨八哥。
谁知,杨八哥吃到乌饭以后,感到又软又香,味道十分可口。因此,身体一天一天好起来,体力也慢慢恢复了。
于是,农历四月初八那天,趁着禁子们防守不严,在妹妹的配合下,杨八哥破监越狱,顺利跑回家。
侗族同胞看到杨八哥终于回到家中,无不感到万分欢喜,不约而同地称赞他的妹妹贤慧聪颖,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到了第二年四月初八日,杨姓侗族的姑娘们都学着精心蒸制乌饭,全家老幼团聚,一起同吃又香又糯的乌米饭。
年复一年、世代相传,这天便成了杨姓侗族纪念古代英雄杨八哥之妹智勇双全救助兄长的传统节日——“姑娘节”!
在怀化市,苗族和侗族是两个最主要的少数民族,通道、会同、靖州等地的侗族把女英雄说成是侗族人,而靖州、麻阳等地的苗族则认为她是苗族人。
靖州有些特别,是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了公平起见,不厚此薄彼,该县成功打造了两个少数民族景点,即东面寨牙乡的“岩脚侗寨”和西部三锹乡的“地笋苗寨”。
每到四月初八过姑娘节这一天,往往苗族人就去三锹乡开心,而侗族人就去寨牙乡捧场!
靖州姑娘节的来历与绥宁、城步的大同小异。但女主角的名字叫杨八妹(杨八美),也是为救哥哥杨文广而英勇献身的。只是苗族、侗族分别把女英雄当成自家人罢了。
其实,这样也可以理解,谁不希望家族有名人,谁不想要自己过节名正言顺呢?故而,出现“四八姑娘节”之争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无论哪种版本的传说,主人公都是杨姓人,准确的来说,这个节应该叫“杨家姑娘节”,至于是苗族还是侗族无关紧要。
而且,在印象中,以前的靖州,这个节日只是杨家人过的,也只在三锹乡的皂里、大堡子的茶坪、寨牙乡的岩脚等团寨有。比如三锹乡的元贞村,都是苗族,有几个姓氏,可是唯有皂里的杨家人过姑娘节。
现在,随着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力度加大,不少地方也“东施效颦”,无论杨姓还是其他姓,不管苗族还是侗族,都千方百计以“姑娘节”这个品牌来发展自己。
这样一来,“四八姑娘节”便演变成了苗族、侗族争抢的传统节日,除了吃黑米饭外,当地群众还用喝米酒、唱大歌、吹(踩)芦笙等活动来庆祝。
回到娘家的姑娘,与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做黑米饭、乌泡茶,然后唱歌说笑,共度节日。临走时,她们还要带上这些特产,到婆家后分给亲朋好友品尝。
随着岁月变迁、时代进步,姑娘节还逐渐地成了青年男女的“情人节”。
白天,他们会在林间僻静之处的茶棚内互对情歌,互诉衷情;晚上,一起在吊脚楼上吃合拢宴(龙头宴),唱歌喝酒,好不快乐!
唱山歌、吹木叶、讲“说相”,都是多情的少数民族儿女表达爱情的方式。许多俊男靓女,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互生好感、邂逅爱情,最后喜结良缘。
一样的传说,一样的习俗。那么,“四八姑娘节”究竟属于苗族还是侗族呢?不得而知,也不必争论!
实际上,苗族和侗族都是历史悠久、风情浓郁、文化灿烂的民族。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差不多。
比如,居住都是吊脚楼,建筑都有凉亭、鼓楼、风雨桥,饮食都喜欢腌味腊味酸味、糯米、油茶,而且都吃长席,节日都过“芦笙节”“姑娘节”,等等。
苗族和侗族最大的区别只在于语言不同、歌谣差异(靖州锹里地区的苗族、侗族还唱同一种歌鼟)、服饰有别。
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并传承下去,不能有地域观念、民族偏见。
所以,既然“四八姑娘节”约定俗成,如此有认同感、荣誉感,那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不要把“四八姑娘节”定为哪一个民族的节日。
我们何不将姑娘节作为共同的传统节日来开发和弘扬,造福一方、长盛不衰呢?这才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必然,文化的魅力。因为只有互惠互利、共赢共享,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长沙王吴芮与侗族族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