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民族区域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湖南靖州苗族主要生活在锹里地区,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过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了深山老林。

       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

       “苗族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特色文化艺术。

       这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的“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联想。

       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声音编成了一种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

       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5月20日,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种民歌此起彼伏、融为一体,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实属罕见,有“深山瑰宝”“天籁之音”的美誉!

       一、体裁形式

       苗族歌鼟按其方要内容、歌曲风格、演唱艺术特征及其民族特征,可分为酒歌调、茶歌调、山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童谣调、四句歌调、三音歌调等十余种腔调。

       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与这些歌曲息息相关、紧紧相连,苗家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包含其中。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1、山歌调:又被称为“情歌调”“茶棚歌调”“攀攀歌调”等,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用来表达感情,对唱情歌时所用的曲调。

       所谓“茶棚”,就是青年男女用来对歌的场所,男方坐一边,女方坐一边,一方问,一方答,寨子的附近都设有茶棚,对唱出来的效果,有韵律,有节奏。

       歌唱时,歌曲旋律随苗酸话歌词读音变化而变化,同一歌词格式的曲调基本节奏格式相似,歌声余音袅袅,婉约动人。后经“文革”,这种形式被称“旧习俗”而遭到拆除。

       “茶棚”之后随即出现“玩山”,因为受到约束,苗族青年男女便把对歌的地方选在了树木葱郁的山坡上,潺潺流水的小溪旁。

       这两种对歌方式,都是由山歌调的曲调来进行演唱填词,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在“坐夜”活动,或者办喜事的时候,男女对唱,或女女对唱时,都用这种曲调。

       这种歌调数目很大,在歌鼟演唱中占有较重比例。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2、茶歌调:苗族人民喝茶时所唱的歌曲,就是茶歌调。一人“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和歌”。

       和歌时,腔调多变且有规律,可唱出多个声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出现在茶歌调中,并且只在局部出现,曲调嘹亮奔放,富有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力,把苗家人热情好客、粗犷、豪爽的性格在此曲调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歌根据具体歌俗活动的时间内容分为通用茶歌、婚庆茶歌、三朝酒前茶歌等。此曲调多为男声大合唱。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3、担水歌调:这是出嫁的姑娘结婚时,在夫家去井边担水所唱的曲调。

       苗族青年男女新婚第二天,男方家人为了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谢,要准备一些糍粑给新娘带回娘家。男方便请新娘担水泡米打糍粑,以示对娘家人表示尊重和爱戴。

       演唱时,由一人讲歌,二人和歌,贴切来说,应该叫“女声三重唱”。

       曲调优美动听、音韵和谐,但这种腔调实在太好听,人们发现只要改变歌词,在其它的场合来唱也同样有味,而且人越多味越足,更有场面感,所以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女声“主打歌”。

       与茶歌调、酒歌调只是男的唱相反,担水歌调多属于女的唱,形式与茶歌调相似,一人做歌、众人应和,真正称得上是“大合唱”。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4、酒歌调: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经常宴请亲朋好友,在宴席上交流、助兴、会友时所唱的歌曲,便称酒歌调。

       这种歌与别的歌调不一样的是,多由上了一定年纪的男人演唱,且为多声部合唱。

       最大的区别在于领歌者起腔要带一句“哎......高升呐,呀”,或“新春”“好春”“新年”等之类的吉祥语,两句结尾时,大家要一同附和“呀......咦”。

       主客之间歌来歌往,场面热闹,气氛浓厚。演唱时,会用自然的真声,粗犷的大嗓,铿锵有力,热情奔放。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5、饭歌调:顾名思义,这是苗族人在酒后吃饭时所唱的歌曲。唱腔类似茶歌调,也是一人“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合歌”的曲调结构。但唱词与茶歌调用酸话说不同,而是正宗的苗语。

       曲调旋律随苗话歌词读音变化而变化,同一歌词格式的曲调基本节奏格式相似。截然不同的在音调,有“鼟”的味道,音调跌宕起伏,音域宽宏粗犷,声音抑扬顿挫。

       诙谐幽默、趣味横生的歌曲风格,基本上全部用苗语演唱,内容丰富,氛围最好,也最考验歌唱功底。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6、三音歌调:这是结合歌鼟中多种歌调融为一体的音调,一般是建立在立夏时节唱的歌曲。结构巧妙,有讲歌、领歌,又有和歌的二声部的重唱和四声部的合唱。

       此歌调对比性强,变化奇异,拥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唱的特点,是年轻人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他们活跃敏捷的创作思维,体现在组合方式的特殊性之中。

       歌唱时,歌声有时婉转悠扬、娓娓动听,有时又气势磅礴、粗犷野性,这在民歌中并不多见。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二、演唱形式

       讲歌:这是歌师提词的一种形式。歌唱时,口语化较强,较难记谱,有一定的腔调,是提词处理和合唱过度的前提,很有特色。

       领歌:称为“拉腔”,或“帮腔”,为唱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是二声部分合唱,齐唱为主。在某些地方,也偶尔出现三个不同的声部,一个声部重复其中一个声部而成为四个声部合唱。

       和歌:这是对声部的处理,四个声部中有时高音拉长,一个声部跃入,其它三个声部在低声部同唱“主腔”,有时又把四个声部处理成均衡的两个声部,不同节奏的交织也会出现,时而又出现同节奏的齐唱、合唱。

       三、歌词特点

       苗族歌鼟的形成,离不开歌词之间的相互组合。表面上看,唱歌只是锹里苗族表达情感的方式,但在他们心里,歌词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歌唱,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依靠着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传承文化精髓。

       然而,歌词涉及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礼仪风俗、郎情妾意等等,并常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一些修辞手法。

       歌词也有固定的内容,比如老班子所作的一些词,就讲究“根等”,有相关的套词,但更多的考验歌师的才华,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苗族歌鼟基本曲调

       总体上,务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上句和下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要注意的是,各个场合唱的歌词完全不一样,结婚有结婚歌,打三朝有三朝歌,过生日有祝寿歌,起新屋、进新屋也分别有歌,所谓“到哪山唱哪歌”!


上一篇:贵州三穗民族姓氏溯源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