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没有之一!人们将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或“大年三十”。
除夕,作为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在一起守岁,期望在合家团聚中辞旧迎新、除旧布新。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这一天,自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民俗及讲究。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套在过年用,有一种习俗可以概括为——除夕之夜不熄“三火”!
在民间,自古就有“除夕三不息,来年财不稀”之说。
所谓“三不息”,说的是在大年除夕的夜晚要做到不熄“三火”,即香火、灯火和柴火。
这样一来,就寓意着红红火火、生生不息,来年的生活有保障,也就是“来年财不稀”!
第一个“不息”——不要熄灭“香火”。
民间有祭祀先祖神灵的风俗,但凡传统佳节等重要时刻,必定会上香祭拜,春节更是如此。
因为除夕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即使在平时很少祭祀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也会祖先神明献上几炷香火。
这香火与平日里的不一样,那就是不要熄灭,一旦“熄火”了必须赶紧续上。有的地方一炷香燃尽了就可以了,而有的地方则一炷接着一炷点,直到通宵达旦。
在农村,许多人家的堂屋神龛上常年挂着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
看看,人们对祖先和神明是多么的孝顺和虔诚,香火不熄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做,主要是表达对祖宗神灵护佑的感谢,表明后继有人、发达兴旺,更是为了在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向他们祈福,希望来年的生活可以像香火一样长明不绝。
第二个“不息”——不要熄灭“灯火”。
民间认为“灯不亮,人不旺”,就是说灯火明亮,代表家里长盛不衰、人丁兴旺!
以前的灯火是指“玉盏长明万岁灯”,最初是点油灯,后来进化为点蜡,而现在连电灯也一并点上了,灯火通明,华堂生辉。
言下之意,点上了灯,祖宗和神灵才看得清楚,能够很好的享受祭品,也意味家庭一片光明。
除夕之夜的灯火往往要彻夜长明,以此来表示家业旺盛,经久不息。
除夕点灯,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从旧年到新岁一直光光亮亮、明明白白,照亮美好未来!
这样做,追根究底,是人们对光的崇拜,也是对生活的期待。
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晚上,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就算浪费一点油、蜡、电,又有何妨,自然要以灯火的美丽来迎接美好的开始。
第三个“不息”——不要熄灭“柴火”。
不少地方的农村,除夕的晚上都会在火塘里用木柴烧燃旺旺的火,寄希望于来年的生活也能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发光发热。
在过去,许多家庭都烧柴火,火炉里的旺火会一直烧着,就算睡了,也会用柴灰埋住火柴头保留火种,第二天继续烧柴火,直到正月初五迎财神之后,旺火才会任其自然熄灭。
在我老家,一直就盛行大年三十砍“年猪”烧旺火的风俗。这年猪不是动物猪,而是树木。也就是在除夕那天,白天去山上砍一根较硬的杂柴,晚上守年岁时烧上用来烤火,直到全部烧尽留下火种。
柴者,财也!表示“财源”留住了,日子火起来!
所以,尽管现在许多人家用上了电器化,或者省柴灶,不再在火炉里生火做饭、取暖了。
但是,除夕之夜一定会在火炉里用干柴木夹着生“年猪”,烧一堆旺旺、暖暖的火。一家人开开心心吃年饭、守年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这样做,不言而喻,永不熄灭的柴木燃着的旺火,预示着财源广进,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旺、红红火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今很多有趣的传统风俗渐渐被遗忘了,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非常遗憾,令人惋惜。
当然,即便没有按照“除夕三不息”的做法去过年,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但是,过去的某些讲究,其出发点就是一种“真善美”,表达了过上幸福生活的朴实愿望,现在仍有生命力!
如果条件允许,在不违背公约、阻碍进步、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希望这样的习俗能够薪火相传、永远不熄!
上一篇:除夕守岁,守一份岁月静好
下一篇:又是清明时,不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