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红堆碧纷无数。春事知何许。班班小雨裛犁花。又是清明时候、不归家……”
这是宋代诗人沈端节所写“虞美人”中的一段,记录的是清明时节无法归家的感想。
特别是“又是清明时候、不归家”的这种乡愁,古往今来一直都是太多人的遗憾和伤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柔软的东西,或是时时思念家乡、或是切切想念亲人,最是那个回不去的地方,常常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可以说,清明节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很难忽略的一个重要节日,因为它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更是无数人祭奠扫墓的最佳时节、合家团圆的难得机会。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文化厚重,是我国独有的传统佳节,虽是以祭祀、扫墓、添坟为主的缅怀和哀思,庄重而又隆重,但却又不失浪漫和开心。
当无数“异乡客”匆匆的从外地赶回家的时候,那种浪漫、那种温馨、那种幸福,是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的,也无需用多余的语言表述。
所以,这份传统中的文化和情感是根深蒂固、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流传了几千年、影响了很多代,已深深植入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脉中了。
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文化传承。我们不能忘了根本,需要代代相传。
有些记忆,有些传统,是无论如何都不该忘却、不能失传的,忘记了、抛弃了,就等于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但是,这些年,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持续的几年里,或严峻或放松,就是无法彻底解决,故而有不少人因疫情好几年都没能回家扫墓了。
不是我们忘了祖先,也不是我们丢了传统,其实我们也想回去。
但许多时候,却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品尝孤独、化解乡愁。
疫情之下,寸步难行,这是无奈之举!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到一年“欲断魂”,可仍旧是清明时候不归家!
目前,疫情正在多地蔓延,防控压力骤然增大。为了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反复,实现“共抗疫情、平安清明”目标,承载传统缅怀方式的扫墓只能暂停脚步了。
疫情严峻之际,恰好又逢清明节,每个离家在外的人有一种有家难回、无家可归的感觉,在情理之中!
这种感受,多少人感同身受。于我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农村出来的人,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清明祭扫尤为看得非常重(我们乡下叫“挂亲”)。
以前父亲在,还可以他去挂亲,如果实在忙,我不用回家。
自从父亲去世后,都是我去坟前祭拜先人和看望他了。二十多年来,每到清明节,我都会雷打不动要赶回去。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疫情绝不允许!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左右为难、心神不安的被煎熬和折磨过。临近清明,我迫切急着回家啊,却迟迟拿不定主意,始终“不归家”!
疫情可是当前全国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挂亲与防控,两者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有谱。
没有国,哪有家?在家国面前,必须舍自己的那个“小家”,以国这个“大家”为重!
正当我魂不守舍时,堂哥打来了电话。
以前,每到清明节,他都会再三交代我们要回去挂亲,我们也总是如约而至。
这次,他告诉我们要服从单位安排,千万不要回家,有他们“挂”就可以了,相信祖宗能够理解和保佑。
“这个时候,不回来才是最大的孝。你们在心里默念,在网上祭奠,也一样是挂亲!”
听着电话,百感交集,有一种想哭的感动。
多么朴实、多么明理、多么重情的“乡下人”,什么是大局、什么是孝道、什么是支持,他们比我更懂!
是的,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可以选择在网上进行,虽然仪式看起来不太虔诚,但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有一份真诚的情,就足够了!
于是,我便释怀了,也安心了!静下心来,坚守在岗位写文章、做宣传,为疫情防控尽一点力。
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天,艳阳高照,和风暖暖。“解封”之后的日子,世界格外美丽,心情特别舒畅。
当我正坐在办公桌前敲敲打打文字的时候,手机上突然拨来了一个视频。原来是家里打来的,堂哥和家里人正在山上挂亲,这时挂到我父亲那里了。
隔屏相望,历历在目,山青青、天蓝蓝,烟气缭绕、白纸垂挂、祭品堆满,矮矮的坟墓修葺一新了!
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看着父亲的墓碑,我深深鞠躬,早已说不出话来……
这个清明太特别,太难忘,手机打开了我的心结、圆了我的情结,“云祭扫”成为了一种最潮流的挂亲神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总有缺憾。有时候,正因为有了遗憾,反而更加珍贵,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所以,回家挂亲这一传统,在如今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导致很多人便有了一份遗憾,那种“又是清明时候、不归家”的感慨和感触,如此的刻骨铭心!
这些天,带着些许遗憾,带着深深思念,许许多多的人通过新的方式来祭奠逝去的亲人。
疫情虽改变了人们的祭扫方式,但也让思念多了一种表达。尽管“不归家”,别样清明一样情,也很好!
上一篇:除夕之夜不熄“三火”
下一篇: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