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丰富多彩、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习俗,其中有一项风俗流传久远、影响深远、涉及广泛,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人们都乐此不疲,使得这一活动长盛不衰。
这个习俗就是——“春节舞龙”!又称“龙灯舞”“耍龙灯”或“舞龙灯”等,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那么,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又有何典故呢?
古人素有图腾崇拜,我们的祖先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逐渐成为了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和发展,舞龙灯已是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传统舞蹈。
舞龙灯最初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有“祈年”的意思。
关于龙的记载,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曾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
但真正的舞龙,直到汉代才开始,代代相传而不衰。
在汉代时期,舞龙灯活动渐成风气。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传至唐宋,舞龙在民间已相当兴盛,形式和表演技巧都非常完善了。
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记载: “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此文载充分说明,到宋时舞龙灯已在大江南北地区盛行。
而到了现在,舞龙灯已经成为春节必备的节目,无论是大型晚会还是小型活动,通常都是保留节目。
在民间,关于舞龙的来历,为何要在春节期间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舞龙灯,有不少传说。
这则传说最具代表性——
相传,龙王的背痛得受不了了,但在龙宫里,没有药可以治背痛。于是,龙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老人出去求医。
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便说道:“不是凡人!”
龙王一脸惊慌,无法隐瞒真相,就跟医生说了实话,也说了他来求医的原因。
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然后从龙王腰部的龙鳞下面揪出一只蜈蚣来。
蜈蚣被抓出来后,医生在那里涂抹了点膏药,龙王就好了。
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
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地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就果真在当年春节舞龙,以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从此,流传下来,形成了一种习俗。
舞龙灯,说法不一,形式各异,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在湖南的传统习俗里,春节舞龙不同于传统舞龙,而是把舞龙和灯笼进行了完美结合,一改有些地方晚上不舞龙的惯例。
因舞的是带“灯”的龙,如果在晚上舞,龙就闪闪发光,特别漂亮和壮观。
湖南的舞龙灯,还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神话故事——
相传,有一条河流里的龙王犯了错,被玉皇大帝进行惩罚,将其外表取消,变成了一条大白蛇。
他的灵力也消失殆尽,一次被深山老林里的精怪所伤,流血不止。一位有善心、懂医术的人士,用草药将其救治痊愈了。
这条蛇原本就是通灵性的龙,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遭遇告知了救他的人,答应如果将自己放回河流,保证这条河不泛滥。
那人照做了,果然如其所言,再无水灾。
后来,人们听说了此事,为了感谢曾经的龙神,便在初一、十五拜他,把米丢到河里喂养他。
天庭的人看到后,认为人类太不爱惜粮食,玉帝一方面暗暗派人调查情况,一方面派天兵天将前来警告震慑。
龙神为了答谢救命之恩,免遭生灵涂炭,便托梦告诉村民,不要再敬奉自己,但仍有人偷偷祭拜他。
调查组了解到真相后,添油加醋地告了龙神的状,这让玉帝非常生气,立刻下令将龙神处死,把他的身体分裂成九段。
当地人十分愧疚,为了保存龙神精神和神格,那年春节,便将他的身体接起来,带他到处去游玩。
从那以后,人们用木头做成九段龙神,用稻草、布条等进行精致的包裹,中间还安上灯火,变成了一条耀眼的“龙”。
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多人一起举着这样的“龙灯”,在大街小巷、古村古镇四处奔走。
相沿成俗,通过不断改进,就有了今天春节舞龙灯的精彩表演。
以上种种,就是春节舞龙灯的由来!无论哪一种传说,都有美好寓意,都是传统文化,“舞”出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希望。
时至今日,龙灯的式样越来越多,有用稻草扎的“草龙”、竹子扎的“篾龙”、布匹缝的“布龙”,还有用长板凳接起来的“板凳龙”,各式各样、奇形怪状。
从颜色上看:有“黄龙”“赤龙”“青龙”“花龙”等,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舞龙的动作就更多了:“蛟龙漫游” “龙头钻节”“金龙追宝”“龙腾跳跃”“双龙戏珠”“头尾齐钻”“双龙盘旋”,等等,目不暇接、精彩纷呈。
舞龙灯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让人们为之赞叹,也让世界看到了“龙的传人”无处不在。
如今,舞龙灯已登上了国际舞台,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特有的文化奇观。
随着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龙灯遍及中国、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一个标志。
上一篇:“吃泡汤”,一种心心念念的乡愁
下一篇:过年前为什么要搞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