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宗祠家庙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为什么再难也要修建祠堂

       思绥草堂藏有一部清道光十八年木活字本浙江宣平《丁乌丁氏宗谱》三卷,一册。宣平县,是原处州府辖县,县治位于柳城镇。1958年宣平县被撤销,所属地域分别划归毗邻的莲都、松阳、武义三区县。今丁乌村就在武义县。

为什么再难也要修建祠堂

       谱中,收录了一篇嘉庆二十四年松阳庠生汤诰撰写的《建祠序》,道出了为什么再难也要修祠堂的道理。

       建祠序  

       古者宗庙之制,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周公推达孝之心,无论贵贱,建立宗庙,以伸报本之诚。引济阳氏,系周公之后,历代簪缨不乏,即大学士讳丁复公、阁老讳丁谓公入相理宗,讳大全公炳炳烺烺,照人耳目间也。自丁佐公始居丁鸟,泉甘土肥,积德累仁,至今丁繁户殷,则后人饮先人之德亦多矣。敢委先人于草,况使祖宗少栖依之所,子孙无跄济之地哉?奈人虽怀水源木本之思,恒有待夫提纲挈领之人。幸上旺、上魁、上元、上文、上献、上松、上叨、上贞、上器、国荣、国康、国庆辈等,建祠为己任,商诸族众,亦各抚掌导善,欣然乐从。于嘉庆乙亥岁,遂兴土木之工,岂惜囊箧之藏?经之营之,百堵兴焉,日省月试,不日成焉。厚(缺一字)坦高閈闳,歌如在之有地;懓有见,忾有闻,欣尝祀而之有所。(缺一字)曰:伊谁之力欤?吾知祖宗之为灵昭昭也,诸君之功岂浅鲜哉!兹因补辑家乘,故志以垂不朽云耳。   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季春之吉  松川庠生汤诰敬撰  

       用白话翻译,大意是:  

       古代宗庙的礼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适士二庙,官师一庙。周公推行至孝之心,不论身份贵贱,都建立宗庙,以表达追念根本的诚心。济阳丁氏是周公的后裔,历代显贵辈出,如大学士丁复公、阁老丁谓公曾为理宗宰相,丁大全公的事迹辉煌显赫,至今为人称道。自丁佐公迁居丁鸟以来,此地泉水甘甜、土地肥沃,家族积德行善,如今人丁兴旺、家业丰足,后代深受先祖恩泽。岂敢将先祖遗忘于荒草之中,让祖宗无处安息、子孙无处祭拜?虽然人们心怀饮水思源之念,但总需有人牵头引领。幸有上旺、上魁、上元、上文、上献、上松、上叨、上贞、上器、国荣、国康、国庆等人,以修建祠堂为己任,与族人商议,众人纷纷赞同支持。嘉庆乙亥年(1815年),动工兴建祠堂,不惜倾尽财力,精心筹划,终使祠堂拔地而起,不久便告完工。祠堂宏伟庄严,祭祀时仿佛祖先音容犹在,令人肃然起敬。(此处缺一字)感叹:这是谁的功劳?祖宗的英灵显然庇佑,诸位的贡献岂能轻视?现因修订家谱,特作此序以流传后世。  

       修建祠堂之难,在于耗资费力、聚众不易,更在于时移世易中坚守传统的艰难。然丁氏族人执意为之,其因有三:  

       一为“报本反始”的人伦大义。祠堂是子孙与祖先对话的圣殿。《建祠序》直言:“后人饮先人之德亦多矣,敢委先人于草?”先祖筚路蓝缕,开垦沃土,福泽绵延至子孙繁盛。若任其灵位零落荒草,既悖孝道,更失人伦根本。立祠祭祀,是对血脉源头的敬畏,是对“水源木本”的庄严回应。  

       二为“聚族收心的传承使命。祠堂是宗族的精神图腾。序中感慨,时人虽怀追远之思,却“恒有待夫提纲挈领之人”。幸有丁氏贤达挺身牵头,族人“抚掌导善,欣然乐从”,终使散沙凝为磐石。一砖一瓦的共建,是对家族认同的强化;岁岁年年的祭祀,是将德行家风代代相传的仪式。若无祠堂,宗族便如断线之珠,终将散落湮灭。  

       三为“昭示文明”的文化自觉。丁氏以“周公之后”自勉,历代簪缨辈出。祠堂的飞檐斗拱、匾额碑文,实为家族荣耀的具象化,亦是“积德累仁”的教化之所。它让后人直面先祖的“炳炳烺烺”,在“懓有见,忾有闻”的肃穆中,唤起对德业的追求。这种文化自觉,正是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根基。  

       修祠之难,难在物力,更难在持守初心。然丁氏族人不惜“囊箧之藏”,终成“百堵兴焉”,只因他们深知,祠堂不仅安放祖先灵位,更安放着一个家族的魂魄。它是子孙“跄济之地”,是德泽“垂不朽”的丰碑。在祠堂的香火明灭间,血缘的纽带被重新系紧,文化的基因得以延续,纵使时代变迁,世事纷扰,总有人愿意倾尽全力,守护祖辈留下的精神根基。这就是为什么再难也要修建祠堂,因为这里寄托着一个家族最深厚的信仰。

       祠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有根可寻,让散落四方的亲人有所归依。当子孙后代站在祠堂里,看着祖先的牌位,读着家谱上的名字,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慎终追远”,通过缅怀先人,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修建祠堂的过程虽然艰难,但这份艰难恰恰体现了子孙对祖先的感恩与敬重。就像丁氏族人那样,即使要倾尽家财,也要为祖先建一个安息之所,为后人留一个祭拜之地。这种坚持,正是传统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祠堂:镌刻家族记忆的文化丰碑与精神家园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8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宗亲

    家乡话是根是来时的路,普通话能让你走得更远,传承地方文化几好。祠堂保护好,地方语言保护好,同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保留。

    2025-07-16 09:06:47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祠堂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大地每个自然村都有保留建设祠堂的传统习俗。 有几百年历史的、也有新建的。正是这种传统的祠堂文化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宗族精神!

    2025-07-16 09:06:19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我们广东宗族有祠堂,分房有香火堂、如果一个本性到哪一个地方发展出一个族群,那这个地方多数会成立一个香火堂跟祠堂差不多,这个是敬拜先人、团结族人、教育后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广东!

    2025-07-16 09:06:0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周武王得天下,封其族人五十一,后人以国以地为姓。周公旦得鲁地,后又封其后人于毛,蒋,曹,其姓始于此也。

    2025-07-16 09:05:36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我们家族有座祠堂叫桂花祠建于明朝屹立了几百年都没倒,可惜毁于文革,要不然到现在就是个古迹。

    2025-07-16 09:05:1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我与新中国同龄,从小到大也未听说村民们要修祠堂,到了北京工作后也没听说要修祠堂,祭祖每年要搞几次,到了清明、七月半、过年前都烧根饭,以前由母亲张罗一桌菜,整条鲢鱼、整只鸡、油豆腐嵌肉、黄豆芽等必备的菜,还得算算要拜祭的祖先,每位一只碗一双筷,倒上酒,红蜡烛和香点燃后,然后先由父母叩拜后,我们兄弟姐妹再叩,母亲在叩头时还念念有词,“请老祖宗吃好喝好,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兴旺发达”,母亲便开始将事先织好的金元宝、锭子和黄纸烧给老祖宗,父母过辈以后,烧根饭祭祖由我老伴来继承,我发现比我母亲做的还周到,烧根饭结束后还关照老祖宗走好,有创新精神。

    2025-07-16 09:03:59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历代显贵辈出,如大学士丁复公、阁老丁谓公,曾为理宗宰相的丁大全公,事迹辉煌显赫,至今为人称道。

    2025-07-16 09:03:14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歌如在之有地,文理不通。
    应该是:歌哭于斯,美轮美奂,……祭如在之有地

    2025-07-16 09:02:44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来广东看看,我们宗祠也是破四旧拆,改革开放后重建,现时间长陈旧,又拆了重建,广东每村都有自己宗祠。

    2025-07-16 09:02:16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族谱和祠堂等,作为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保留延续,但是实在不宜拔高。其糟粕及其负作用也不应被低估,更不应被忽视。

    2025-07-16 09:01:30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第一个缺字,依上下文判断是“墙”其后的一个字是“垣”,不是“坦”。第二个缺字应该是“赞”。“歌如在”的歌之后,似乎缺了一行。

    2025-07-16 09:01:0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親情的邊續方式,越往後的年輕人對親情越是淡薄了。

    2025-07-16 09:00:4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我们家的祠堂是明末清初建设的,现存的砖雕、壁画、门楼、梁柱、宗训仍能窥见当年的辉煌,近年有翻修,上面除了氏族搬迁的始祖雕像、画像之外还有爷爷辈的灵牌。每年的腊月24日外出的游子们都会来祭祖,顺便大家联络一下感情。堂主的文章很好,让我们理解了为啥要建设宗祠。

    2025-07-16 09:00:23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请问这个丁氏祠堂现在还在吗?派作什么用场了?

    2025-07-16 08:59:59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建祠堂就是有个根在。

    2025-07-16 08:59:4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国家政策是:原有老祠堂作为名胜古迹要保留并保护好,新建祠堂、仿古建筑要严格控制!这条必须坚持!

    2025-07-16 08:59:15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孔府,孔庙,孔林在哪?一直流传真有两千多年了……

    2025-07-16 08:58:57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这要是在解放前而言,祠堂的作用就真的很大了,祭祖活动,惩戒不孝子孙,开设学堂,迎接达官贵人之所。建立自已姓氏的武装,存放武器,宗族资产等确实需要很大场所。我60后人,小时候就听到过身边某姓,因与邻村发生磨擦而受欺负,后不得不排人求远在百里之外的本家(人口多)的祠堂带武器来帮忙,才赢得了战斗,对方也因此后来都不敢妄动。

    2025-07-16 08:58:35 回复

    验证码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