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飞山庙会,总让人们充满期待。又到农历六月十八,今天是赶庙会的日子,但今年却只能在乡愁中切切思念了。不是因为不能回去,而是今年根本就不开放了,哪怕在靖州当地,也上不了飞山去!
前几天,靖州新闻网发出一则消息——《今年六月十八,赶不了飞山庙会,你想约哪?》,让习惯了赶庙会的不少人伤感。据称,当前飞山景区县庆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为抢抓良好的天气条件,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封闭施工,特别是飞山庙会期间(7月11日至7月12日即农历六月十八、十九),将实行严格限制,严禁一切与建设无关的车辆及游客上山。
由此看来,飞山上不可能再组织庙会。所以非常遗憾,只有回味,只能思念。不过,正如这篇文章结尾所言:“今天的遗憾,是为了明天更美好!”,实践证明,暂时的停顿,才会更有马力向前!我们深深期待!
飞山是靖州的神山,庙会是人们的盛会。我曾经写过不少关于飞山的文章,对飞山庙会尤其难忘,诸多念想。如今,既然赶不了庙会,那么,就让我们在我的回忆文章中一起来回味飞山庙会的无穷魅力吧——
乡愁中的飞山庙会
又到一年农历六月十八,又是一度飞山庙会节!近两天,微信朋友群里的靖州朋友发出的多是这方面的消息,让我眼前不时浮现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场景。据说,昨天来自湘、黔、桂等地上万善男信女齐聚靖州,荣登飞山,行愿祈福,使得我十分向往,无比思念。可是却不能回去,只有细细回忆往年赶飞山庙会的难忘时光......
说到靖州,除了杨梅,人们自然就想起飞山。这是当地人的神山、圣山,赋予了信仰、寄托着精神,被袁隆平院士称之为“千年飞山,精神家园”。这也是我的心灵归宿,所以笔名取为“千年飞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最能概括飞山。飞山距县城西北5公里,海拔仅720公尺,虽然不算高,但因“有仙”,在湘黔桂边界却非常出名。这“仙”就是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飞山太公”杨再思,人们建庙来世代供养。
据1985年的《靖州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飞山庙,又叫威远侯庙,是纪念五代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祠庙。庙址原在飞山绝顶之上。道光《靖州志》云:“武冈云山,旧有72峰,忽一峰飞至靖城西门外,即名飞山。”此山下部如台,峭壁悬岩,白牛洞、莲花洞、白云洞嵌于其间;上部突峰,如鼎如钟,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耸于峰巅。飞山庙就栖息在头宝鼎之上。飞山庵寺林立,风光如画,尤以夕照取胜。知州人彭腾鸿写《七律》诗:“胜甲渠阳势最雄,氤氲霁色霭晴虹。残霞晚射天根赤,落日西衔畲顶红。万景纷披烟瘴里,五云缥缈画图中。山头信有精灵护,日放毫光掠碧空。”其中,“山头信有精灵护”的“精灵”,就是指飞山庙中的杨再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人们自发前来拜祭杨再思,于是,逐渐形成了赶飞山庙会的节日传统。
靖州是一个文化古城,以苗侗文化为主体的“飞山蛮”文化是靖州及周边二十余县市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杨再思更是成为了民族团结精神的象征。从宋朝1083年建立飞山庙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十八,前来寻根祭祖、探究民族文化的“太公”后裔、商贾名流及各族群众达3万余人,古往今来,经久不衰。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飞山庙会成为了靖州周边地区善男信女必不可少的“祭祀大会”,登飞山、赶庙会也成了一道靓丽景观。
赶庙会对我来说,已是二十多年前学生时代的事了,尽管过去了那么久,早已物是人非,可印象一直清晰。每逢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和香客都会齐聚飞山寨:老人为祭祀菩萨和杨再思,祈求保佑能够风调雨顺、出入平安;中年人则携妻带子,带着希望寄托,感悟生活、体验人生;年轻人却是为了交朋友、找对象、谈恋爱,希望邂逅一场美丽爱情。
那些年月,我也常和朋友一道,从乡下往城里赶,随着车流、人流,去感悟那有灵性的热闹场景。每当庙会临近,心情总是不安份,急切地想去凑热闹。尤其是乡下人,一年难得进一、两次城,更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时机。而我们年轻人,一般要在城里玩两天,一晚在飞山寨上过夜,一晚在县城看“大炮筒”。
不说在县城玩,单说爬飞山寨。当年,飞山寨上还没有今天的规模,原汁原味,非常简陋,既无公路,仅有一座方广寺。山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路边树木碧绿、杂草丛生,几处还是悬崖峭壁,让人胆战心惊。一路上,大家气喘吁吁的,却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争先恐后往上爬,生怕落在后面,只因都想快点拜见“真神”。
特别是那些老婆婆,平时走路也喘气,这时却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她们每人手里点着一根香,拿着一个草把,咿咿呀呀地唱着佛歌,三步一叩,一路跪拜,虔诚至极!
山上到处都是人,黑压压一大片,人头攒动、人来人往,你挨我、我挤你,连个落脚的地方也难找。回望来时路,往上爬、朝下去的,川流不息,蔚为壮观。登高望远,山城尽收眼底:绿油油的田野,庄稼欣欣向荣;低矮的砖房、木楼,错落有致。夕阳西下,云彩绚丽;华灯初上,星光与灯光相映成趣。山下偶尔传来几声汽车鸣叫,让人更憧憬远处的清静。
在靖州,赶飞山庙会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开心、最热闹的时候,大家无论多么忙,总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这为名正言顺“偷懒”找到了借口、为正大光明聚会提供了平台,那是一段最美妙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许多民间风俗也渐渐淡了,慢慢忘了。如今,虽然人们完全有条件随时可以爬飞山祈福了,但对于农历6月18日上山赶庙会的这一民俗,靖州人却从未将其遗忘在时间的长河中,并且有愈发壮大的势头。
真心希望当地政府抓住飞山庙会这个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飞山文化开发,挖掘发展潜能,培育特色品牌。在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同时,正确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学习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要鼓励和资助开展群众性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飞山文化节”“飞山庙会”等活动。
相信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这一平台的有效运作,飞山庙会一定会成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会、商贸盛会、旅游盛会,从而推进靖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笔名,千年飞山,男,湖南靖州人。知名时评人、网络写手,在网上打拼多年,撰写了大量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字,受聘多家媒体和单位特约评论员,被评为红网“十佳网友”、凤凰网“十大原创写手”、求是网“优秀作者”等,出版有《网事并不如烟》《榜样的感动》《轻吟浅唱飞山情》等作品集。
上一篇:吴老畈“三让堂吴氏植树旺族”探秘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