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里不时有人晒出挖冬笋的图片,搞得我心痒痒的,蠢蠢欲动;上个周末,爱人回了一趟靖州带了一些冬笋来,憨态可掬,美味佳肴!看着一堆黄金金的冬笋,我仿佛看到了乡下的乡亲们在既兴奋又吃力地挖冬笋;吃着脆生生的冬笋,又把我带回了从前的时光,当年我也曾漫山遍野找冬笋,既幸福又辛苦!相信很多人都吃过美味的冬笋,但是具体是怎样的形状,如何找来的,可能并不太清楚。尤其是现在的城里人,更是知之甚少了。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既有助于消化、有利减肥,又能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还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可以说,质嫩味鲜、清脆爽口的冬笋,就是一个宝贝,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美誉,是一种极富营养价值并具有医药功能的美味食品。长期以来,冬笋一直深受人们青睐。
采挖冬笋的时间一般为霜降至次年立春之前,也就是10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通常为农历九月至十二月。
现在,立冬已过,又到了挖冬笋的最好季节!往事历历在目,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虽是农民的儿子,也做过不少农活,但对于挖冬笋,印象中似乎只有一次,或许正因为如此,至今记忆犹新。
既然冬笋那么好吃,为什么我这个大山的孩子却少有挖冬笋的经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到乡里就读了,小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挖;加上挖冬笋也是一个体力活,一般人吃不消、挖不到。
更重要的还在于,我的老家不出冬笋!
我们南山村,是正宗的山冲,树木繁多、木材丰富,其中也有成片成片的竹子,家门口的那几块山就满是竹林。但是,我们那里从来不挖冬笋。
据说,那里的土质不适宜冬笋生长。曾有经常挖冬笋的外地人不信,那么多竹山怎么可能不出冬笋呢?他们笑乡亲们是因为懒而找借口。
于是,来了一伙又一伙,挖了一山又一山,就是挖不出笋子。有时,好不容易挖到几个,却小得可怜,只有拇指那样大,再也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
从此以后,整个南山村就再也没人挖冬笋了!
挖冬笋并未破坏生态,反而是越挖才越长,实际上,这就是帮助松土。只因长期没有人挖冬笋,我们村也就不出冬笋,我自然就没有那样的经历。
不过,我终于还是有幸参加了一次挖冬笋活动,也算是没有愧对农家子弟的身份吧,不然一辈子都会耿耿于怀。而且这次挖冬笋,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在家乡三锹中学教书,一呆就是八个年头。乡下的生活尽管很艰苦,但是我们苦中寻乐,却活得很单纯,很开心!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都是一帮年轻人,平日里没事,大家喜欢聚餐喝两杯。菜从哪里来呢?来自大自然!
于是,每到周末,我们就上山打野菜、下河摸鱼虾,照泥鳅、照夏蚌、照黄蛤蟆,采蒿菜、采蕨菜、采细笋子,让枯燥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的校长叫何秀辉,就是三锹乡场上的枫香村人,也才三十多岁,比我大五岁,正是年轻有为。他为人热情,对年轻老师很关心,经常喊我们去他家打牙祭,是领导也是兄长。因是半边户,他干农活更是一把好手。
犹记得,那是立冬后的一个星期天。早饭后,何校长邀我去挖冬笋。我也想去爬爬山、出出汗、呼吸新鲜空气,二话不说就爽快地答应了。各自扛上一把锄头,我们就出发了。
三锹乡是林木之乡,也是靖州盛产冬笋的主要乡镇之一,枫香、地笋、元贞、凤冲等村寨年年都挖冬笋。
路程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来到山上,冬日暖阳,层林尽染,凉风轻拂,赏心悦目。一切是那样的美丽,心情是那样的惬意!
走进竹林,到处都是整整齐齐、高高直立的楠竹,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让人精神也随之抖擞!
我们各自分开来,好像探宝似的左顾右盼,寻找冬笋。
春天里挖笋子,我倒是挖过多次,那些露出头的笋子容易找。但挖冬笋却还是第一次,我既好奇,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东一锄头、西一锄头,就是没有发现一个笋子……
无头无脑地忙乎了好一阵,有些累了,兴致也降下来了,我干脆坐下来抽烟。只听到不远处,不时传来“哐哐”“当当”的锄头声和柴刀声,这才像干活的声音。
我不禁呼叫:“校长,有笋子吗?”
或许何校长太过认真,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我只有循着声音去找他。
只见他正扬着锄头,左一下,右一下,刨出了一个金灿灿的大笋子,而且他带来的那个尼龙袋鼓鼓的,想必已挖到了不少!
这时,他抬起头发现了我,就问:“怎样?笋子不少呢,挖到几个啦?”
我不好意思地把空空如也的袋子抖了抖,自我解嘲地说:“我戴着眼镜看不见,真难找,一个也没有!”
“来,抽根烟,休息一会!”何校长招呼我坐下,向我介绍起找冬笋的诀窍。
天地万物都有规律,要想挖到冬笋就要知晓冬笋如何长出来的,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长的,什么情况下长的,就要把握其生长规律。
冬笋是靠地下根状茎进行繁衍的,想要找到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不像春笋那样露出半个脑袋,而是深深藏在地里。所以,找冬笋需要技术、经验、体力,当然,也少不了一点运气。
何校长告诉我,找冬笋主要通过“三看”,即看山、看竹、看鞭,就可以判断冬笋的有无、深浅、多少和远近!
看山,就是要选择阴凉、背阳、鞭浅、潮湿的山窝里找,这样的环境才长冬笋;看竹,一般生长茂盛,叶色较浓的竹子结的笋子才多;看鞭,竹鞭错综复杂,挖到的鞭是不是结笋的鞭,是否有沿鞭追下去的价值,要作出判断。找到了竹,并不等于找到了笋,必须要找到主鞭才行。
好一大套精深的理论!何校长说得神乎其神,我却听得云里雾里。
看着我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他站起来,仔细地朝四周望了望,然后指着不远处的几根苍劲的翠竹说:“那里一定有不少笋子!”
我半信半疑地往那几蔸竹子走去。这里地势平坦,我便蹲下来,顺着露出地面的竹鞭慢慢地探寻,用手扒开上面的杂草和枯枝,继而看到了一条小小的裂缝。
我的心跳加快,赶忙拿起锄头刨开来!果不其然,一个黄色的笋尖露出来了!
我小心翼翼地将笋芽周围的浮土一一刨掉,生怕碰伤了它。笋宝宝整个儿呈现在面前,它挺着大肚子,在微风中抖着满身的泥土呢!
我抑制住激动,一锄头下去,笋宝宝纹丝不动,又几锄头下去,哇,笋宝宝翻身了!我把它抓在手上仔细端详,然后不舍的装入了塑料袋。
这个冬笋太大了,几乎把整个塑料袋的底部占满,拎一拎,还挺沉。
何校长曾告诉我,挖到笋后别太高兴的急于离开,一般一根竹鞭不止一个冬笋,竖一、横二、卧三四,少则2-3个,多的7-8个。
我静下心来,又用锄头在刚出了笋子的旁边掏来掏去。突然,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呆了,居然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不少笋子,数了数,不下10个!
想不到笋子也像有些动物生崽一样,原来是一窝一窝的。
我高兴得大喊大叫,对何校长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那样的有实践经验,了解笋子的生长规律。
今天,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正如何校长所说,笋子是非常有灵气的,总是生长在土层相对松软的地方,一来有生长空间,二来也可以吸取营养。
于是,有经验的人会根据地形迅速判断出笋子的位置,从而挖到冬笋!
其实,何止挖冬笋是这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它的要领,就能获得答案。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按照何校长传授的“找笋秘笈”,我陆陆续续又找到了几个冬笋,而他却挖了整整一大袋,真是一个高手!
2001年,我改行了,从此离开了农村,许多农活都不沾了,再也没有参加挖冬笋。只是,也就是在这唯一的一次挖冬笋中,却留下了念念不忘的回忆,更流传了我让人津津乐道的笑话。
在苗语中,笋子称为“nia”(四声),而“nia”在靖州的汉话中却是一个不雅的称呼,是做爱的意思。
我们苗乡侗寨的男人,喝了几杯酒,常常喜欢开些帯色的玩笑。在一次聚会中,何校长就把我挖冬笋的事当成荤段子来分享!
“那一次,我和展团去挖冬笋,他实在是太投入了。我告诉他那个地方有笋子,他便小心翼翼地扒开,看见一条缝,还吹了吹,好像那里真有一块nia呀!”
何校长刚一说完,在座的就哄堂大笑,七嘴八舌地说笑起来!
其实,他说的基本属实,并没太多夸张的水分。当时,我确实有过这样搞笑的举动。
第一次说这糗事,我被搞得满脸通红,觉得出大丑了!后来,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继而反击何校长:“校长才是挖nia高手!晓得哪里有nia,而且最会nia,是我们的师父呀!”
从今往后,何校长的“何师傅”绰号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往事依依,情意浓浓。一晃就快二十年了,非常留恋乡下教书那段纯洁无瑕的时光,大家无拘无束,重情重义。如今,每当进入冬季,吃着冬笋,尤其想念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
冬笋,是农村人家的一大财宝,虽然过度采挖会影响竹子繁殖,但是只要合理采挖,不仅可以保证竹子正常生长,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冬笋,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记录了我的成长历程,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
冬天来了,扛上一把锄头,约上曾经的好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回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挖冬笋的场面!
上一篇:好吃莫过八月瓜,好玩就在童年时
下一篇:苗乡侗寨的那些“乡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