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风俗习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有一种心灵慰藉叫“喊魂”

       在一个老乡群里,大家都喜欢分享一些曾经的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

       一天,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我:“千年飞山,你好!我隐约记得:苗族有个给受惊吓不思茶饭的小孩叫魂的习俗,你如果没写过的话,可以收集相关素材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不少老乡知道我喜欢写写东西,便常和我探讨有关民族文化。这些年,我对民间民族文化确实写了不少文章,特别对靖州的传统风俗习惯可谓是不遗余力地宣传,以至于红网都专门报道——《千年飞山,一位字里行间都是家乡情的作家》,积极鼓励我、推荐我!

       老乡提供的写作素材,把我的思绪带回了过去、带到了老家。

       此时,乡下生活的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风俗,又在脑海中翻滚开来,那种神秘感、神圣感油然而生。其中,喊魂是山村里最常见的生活情景之一。

       以前,小孩子常听寨子里的老人讲一些关于灵魂出窍和失魂落魄的故事,突然之间,便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者是莫名其妙地不吃不喝、哭闹不止,家里大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吓掉魂儿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喊魂”,等“魂儿”叫回来了,孩子也就恢复神志,慢慢振作起来了。

       那么,什么是“喊魂”呢?

       一个婴儿或孩童,在听到、看到、遇到大声训斥、鞭炮声响、恶狗狂吠等突如其来的大动静时,会因为恐怖而胆颤、哭泣和狂燥不安,这种情形迷信的说法认为是吓掉了“魂”,必须通过一种方法或程序把“魂”招回来,这种方式就是“喊魂”。

       喊魂,也叫“喊惊”“叫魂”“招魂”等。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虽叫法不一,但主要的形式差不多。一般由一个妇女(母亲),呼唤失魂丟魂孩子的乳名或小名,让他(她)迷失在外的魂魄归来。

       那个年代,农村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如果谁家小孩受惊吓生病了,大人不是带小孩上医院,其实也没钱看病,而是寄托在迷信上——给他喊魂。

       因为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有时还真有“效果”,小孩过几天就活蹦乱跳了,所以这种民俗,长期在一些乡野村镇盛行。

       关于喊魂,还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石鸡儿,三岁上就死了爹,全靠他妈把他抚养成人。他也很听妈的话,长大了就到外地去当瓦匠烧瓦。

       母亲在家里天天惦念着儿子,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一天,便去找算命的周公给她儿子算一算在外头是否平安无事。

       周公算了一下,对她说:“某天某日,石鸡儿要被雷打死。”

       母亲听了周公的话,悲痛欲绝,从早哭到晚,又从黑哭到亮。

       有个桃花姑娘,她是周公的师妹,看到石鸡儿的母亲哭得这样伤心悲惨,就问她为啥事?

       石鸡儿的母亲擦了擦眼泪,说:“我这个娃儿才三岁就没了爹,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他也很听话,可是周公算的命说他要被雷打死,你说我能不伤心吗?儿子死了我靠谁啊!”说完,又哭开了。

       桃花便安慰她:“不要紧,你把石鸡儿穿的汗衣拿一件来,包在大公鸡身上,半夜时就边拍床,边喊石鸡儿的名字。天亮时,你还是拿石鸡儿的汗衣包住大公鸡喊:石鸡儿呃,回来哟!一直喊到周公说的那晚上,这样石鸡儿就躲得脱灾难了。”

       石鸡儿的母亲照桃花说的那样,天天喊:“石鸡儿,回来哟!石鸡儿,回来哟!”

       到了周公说的那天晚上,石鸡儿正在瓦窑里睡觉,朦胧中听到母亲在喊他。他跑出来看,到处黑漆漆,哪里有人?又想是自己想母亲想昏了,半夜三更妈妈怎么会来呢?于是转回窑去睡觉。

       可是刚要合眼,又听到妈在喊:“石鸡儿,回来哟!石鸡儿,回来哟!”

       他又跑出去看,就是不见人。他大声喊:“妈,你在哪儿啊?”却没有人回答,他只好再回窑睡去。

       刚躺下,他妈的声音又在耳边回响。他跑出窑来,心想走远点找,说不定妈在前边路上呢。

       他刚朝前走了几步,只听“轰隆”一声,瓦窑垮了,他吓得“妈呀”一声,赶紧跑回家去。

       他妈在家还在喊他,见儿子回来,高兴得双手搂着他抚摸。

       石鸡儿感激地对妈说:“妈呀,要不是您喊我的魂儿,我早就被垮窑砸死了。”

       妈说:“我已经喊了好几天了,这是桃花想的办法,真得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这一神乎其神的遭遇一传十十传百,三团两寨的人都知道了。从那以后,大人为了小孩避凶免灾,就站在门口喊:“小ⅹⅹ,回来呀!小ⅹⅹ,回来呀!”

       其实,许多时候,自己的孩子就在身边,或在家里,这样做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慢慢的就形成了喊魂的习俗!

       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大多数人都相信迷信,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一旦魂魄离身不归,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了喊魂之俗。《楚辞》中《招魂》篇,即与此俗有关。

       但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都会经历一些与迷信相关的事情。

       小时候,山里的孩子都比较野,晚上都喜欢呼朋引伴在村子里玩耍、晃悠,所以“丢魂”是常有的事。丢魂的症状往往是手脚酸软无力,没有胃口,成天嗜睡,靠仪器是检验不出来的。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一个苗寨,苗族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巫教迷信现象。它们完全由民间自发传承,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虽然时过境迁,山乡巨变,但有些迷信和风俗却根深蒂固,依然还在家乡有着深厚的流行土壤,比如喊魂在老一辈人中时有发生。

       苗族人的喊魂,形式多样,既有简单的,也有隆重的。

       最简便的就是晚上大人带着孩子走夜路,会搂紧抱着、或背着、或牵着,告诉孩子不要往后看,还要喊:“XX,跟娘回家去,不要在外面玩!”

       如果经过一处阴森森的坟地,大人更是会对着坟堆说上几句:“不要你多嘴,请你多保佑!”仿佛死人会把孩子的魂勾了去似的。

       而且很多时候,如有孩子摔倒了,受了惊吓,大人会立即抱起小孩,使劲地亲吻他的额头,然后一边吐口水,一边大声说:“呸呸,莫被着吓,吓给猫去,吓给狗去!”甚是可笑,却相当虔诚!

       也有仪式感的喊魂,往往由家长带着孩子找到当地会喊魂的人专门喊,多在晚上进行。

       这种喊魂人一般年龄比较大,以女性为主。喊魂时,喊魂人在地上画一个十字,掉魂的人站在十字上面,家长站在一旁,喊魂人先念一段词,接着一只手伸向天空作抓东西状,口中喊到“XX回来!”,然后把手伸向掉魂者,家长便在一旁应道“上身了”。

       如此反复几遍,次日或几日,掉魂者即可痊愈。

       以前,农村医学知识尚未普及、医疗技术也不发达,孩子因病出现哭闹等症状时,多采取喊魂的方式处理。病好了,万事大吉,因延误病情导致孩子夭折,又说是命该如此。

       反正,是对是错、有效无效,喊魂都没有错。因此,这一听天由命的游戏一直流传了下来。

       当然,喊魂虽是一种迷信,也不是没有一点作用,至少体现了大人对孩子的关怀之情,对孩子而言,“魂”一喊就不害怕了,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实际上,孩子受到惊吓后,即使大人不去喊,“魂”也不会丢,第二天或隔几天自然会好。假如“魂”真掉了,又岂是你叫得回来的?

       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慰藉、心理安慰,通过喊魂孩子就会想,家里人是很喜欢我,关心我的,心理上自然会得到满足,逐渐会忘却不快之事。

       试想,如果孩子受惊吓之后,大人不闻不问,呵斥责骂,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会深受伤害、产生阴影,并认为大人讨厌他,从而会产生抵制情绪,甚至仇视。

       由此可见,喊魂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是一种精神寄托。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让孩子和家人之间建立起和睦的关系,使孩子更信赖父母、热爱家庭,有利于小孩健康成长。

        所以,喊魂这种民俗现象,剔除其迷信的做法,是可以转化为一种科学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的。当幼儿受到意外惊吓时,请幼儿父母或幼儿最信赖的人,用一种儿童化的语言,科学地来解释这类事件,并辅以最亲切的安慰,便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这样一来,在日后遇到同类事件时,他们不但不惧怕,也知道如何去应对。

       不过,如果所受创伤程度比较严重,还是要辅以药物治疗,或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以消除健康人格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现如今,年轻父母们大都不再迷信喊魂了,发现孩子状况异常,都会第一时间去看医生,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但是,喊魂曾经作为农村生活的一个特殊符号,却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在这个缩影中有太多的难忘回忆,有趣而好笑、辛酸又无奈!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展团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