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还没起床,母亲就推开房门告诉我:“我去小区外走走,买点艾草、菖蒲和汉菜回来。”
原来,又到一年端午节了,这些东西是过端午的必备品!遵循传统的母亲,每年都会把传统佳节过得很传统。
我也不好意思再睡懒觉了,只有起来张罗。过端午习俗繁多,不怕麻烦才有仪式感,我也应该参与。
当我洗漱完毕,母亲回来了。她有些失望:“小区外没有看到艾草、菖蒲,还好蔬菜店有汉菜。”
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草、菖蒲,虽是一种传统习俗,但现在的人渐渐淡忘了这些程序,过不过节,有没有味,已不在意。
所以,大城市里要想买到艾草、菖蒲,确实不容易。
母亲这辈人最在乎传统味,不管有吃没吃,有些礼仪是万万不能忽略。
于是,为了让母亲过一个开心的节日,我立刻出门去找。
到迎丰市场上走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位老婆婆在卖艾草、菖蒲。也不贵,一小把,一元钱。买回来后,母亲马上多云转晴高兴了!
端午挂艾草、菖蒲,全国许多地方都这样做,但还要吃汉菜,这却并不普及,相信不少人也是第一次听说。
那么,这其中有何由来和讲究呢?
其实,汉菜书名叫苋菜,土话喊汉菜、汗菜或旱菜,是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
苋菜的叶、种子和根均可药用,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通利大便。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苋菜“清热利窍,可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本草纲目》则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
苋菜喜温暖,较耐热,有人形象地称为“旱菜”;也有人称为“汗菜”,意思是夏天流汗时吃的菜;还有人称为“汉菜”,这又是什么回事呢?
相传,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刘邦曾被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围困于河南荥阳。
时值夏日酷暑,刘军缺粮断水,饥不择食的军士连死猫烂耗子都不舍得放过,患痢疾者不计其数,病倒一大片,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军中无药可治,刘邦急得团团转。一老伙夫见此情景,立即采来一大筐赤苋,煮成大锅汤给护卫刘邦的十几个军士吃下,不但痢疾好了,而且个个精神十足,保护刘邦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去。
后来,刘邦对这种菜心存感激,说:“赤苋,乃兴我汉家天下之菜也!”
自此,人们便称赤苋为“汉菜”!
苋菜被认为是蔬菜中的瑰宝,民间把它当作补血佳蔬,有“长寿菜”“补血菜”等美称,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特别是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
同时,苋菜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民间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
因苋菜其抗性强,易生长、喜热、耐旱、耐湿,且病虫害较少,是大众喜爱的夏季主要绿叶蔬菜之一。
实际上,苋菜中的红汉菜,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去了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味,在人们记忆中,最难忘、最好吃的,还是故乡的美食。
小时候的我们,家庭普遍贫穷,现在回忆起来,更多的时候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但是,总有那么一碗饭,伴随了我们整个童年的夏天……
这一碗饭,就是红汉菜泡汤饭!
红汉菜软滑叶浓、入口甘甜,舀一勺汤汁浇在饭上拌匀,瞬间,白米饭变得红彤彤的,不张扬但绝对魅惑,每一粒米饭似乎都格外馋人……
小时候,只要有这么一碗饭,那一餐就不会挑食,吃得欢天喜地。
当然,不仅仅是我,多少同龄人的童年,哪个没吃过这样一碗红汉菜泡汤饭?又有哪个不好这一口呢?
其实,现在也有许多孩子喜欢这种美丽的饭。“色”诱,很少人能抵得过!
讲了汉菜的那么多好,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端午节到底为什么要吃红汉菜。
端午前后,红汉菜遍地都是,这好吃又清爽的菜,自然也是很多地方端午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汉菜有红有绿,而此时,必须用红汉菜。
过节方式花样多,端午节吃“五红”是一些地方的奇特习俗。南京的端午最传统、最隆重的习俗就是吃“五红”,即苋菜、烤鸭、鸭蛋、龙虾和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种“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而红汉菜则是“五红”中最资深、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国时期的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曾有记载,过去南京人家在端午节这一天必吃苋菜,这样可以避免腹痛。
端午节吃红汉菜,除了有红红火火、逢凶化吉的寓意外,更关键的是取红汉菜生命力顽强之意和对健康有利,因为它可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痢。
农历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民间又称“毒月”。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杂菌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
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此时食用汉菜,以此防病健身,祛毒辟秽,即所谓“扶正祛邪”。
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在古人看来,红汉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
端午节多在夏至后,是一年之中阳气至盛的时段,也是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人体若被湿邪侵袭,易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而红汉菜正是最好的选择。
既有美好寓意,又是传统文化,还对身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端午节吃红汉菜,也就顺理成章、代代相承了!
上一篇:一块番薯的曲折故事
下一篇:有一种心灵慰藉叫“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