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地区一个小山村的苗寨,虽然美丽,以前却很贫穷。
那时候,炎炎夏日之际,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日子非常难熬。不但粮食不足饿肚子,而且腊肉也吃得差不多了,更是很久难得开一回荤。
还好,进入秋天,好日子就快到来。随着稻谷变黄,人们便开田放水,就有禾花鱼可以解馋了!
禾花鱼,是一种体色乌黑透亮的鲤鱼品种,即乌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山区,尤以广西北部一带的桂林市全州、湖南郴州、靖州的禾花鱼最为出名。
禾花鱼取鱼苗在稻田中养殖,因采食落水的禾花后长大,鱼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
禾花鱼食性杂、生长快、繁殖能力强,一般体重在50—250克,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营养含量高。
千百年来,禾花鱼一直深受人们青睐,清代乾隆年间还曾是宫廷贡品。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班文武巡游江南,来到了湘桂交界一带。当地府台知道乾隆好游玩,爱吃喝,便投其所好,派人到处采购山珍海味,请来有名厨师,大摆筵宴,为皇上接风。
乾隆平日在京城吃的多是北方口味,这次到南方,觉得酒醇菜美,异常新鲜。席间,他对海碗里的禾花鱼特别感兴趣,高兴地问左右:“这是什么鱼?这样肥嫩可口,无腥无腻。”
府台抢着回答:“这是禾花鱼!”
“什么叫禾花鱼?”乾隆又问。
府台毕恭毕敬地赶忙回话:“禾花鱼就是田鲤鱼,百姓把鲤鱼放在稻田里喂养,当稻子抽穗扬花时,鱼儿特别爱吃飘落在水上的禾花,长得又肥又嫩,故无腥味。”
乾隆听后龙颜大悦,说道:“禾花鱼肉嫩鲜美,武昌之鱼未能及也。”
从此,禾花鱼被列为土贡,身价倍增。
乾隆到底到的是哪个地方,吃的是哪里的禾花鱼,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不得而知。不过,从传说可以肯定,禾花鱼确实好吃。
但锹里地区的苗乡侗寨,一直都有在稻田中放养禾花鱼的传统。
在每年春暖花开、耕田播种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一种鱼草丢进鱼塘,鱼儿撒的籽就布满在草上。然后,在一丘田里围一小块地方,捞回带有鱼籽的草,过几天就有了鱼苗。
当鱼苗长成了小鱼仔,再放入到肥沃的稻田去,也不用去再打理,鱼儿便跟着禾苗一起成长。当稻谷成熟了,禾花鱼(又叫稻花鱼)也就可以出田了。
每当稻田黄熟季节,是锹里苗侗同胞最幸福的时节!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要把田中的水放干,一方面方便过段时间打谷子,一方面也是为了捉田中的禾花鱼改善生活。于是,全家老少齐上阵捉鱼,俗称“开田”。
田一开,意味着丰收在望,意味着美味到口,所以“开田”之日也成为了一个节日!一旦有哪家“开田”,寨子里的人便会前来帮忙、看热闹。
现在更是与时俱进了,因许多人家不再种田,自然就没有了禾花鱼。但是,又实在挡不住禾花鱼美味的诱惑,只好在种田的人家“开田”的时候前去捧场,顺便享享口福。
于是,有经济头脑的人抓住了商机,随行就市、顺势而为,便大张旗鼓搞起了“禾花鱼节”。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湖南靖州的腌鱼腊肉的拍摄地——塘保苗寨,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禾花鱼节”。
“开田”那天,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整个山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家下田捉鱼、凉亭对歌、楼上喝酒,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比过年还要隆重、快乐,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寨顿时声名远扬,不但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文化生活。
当然,过去由于各家各户都种田养鱼,那时的“开田日”并没有今天这般火爆,人们虽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人们还是尽量表现出习以为常,但小孩子却喜形于色。
“开田”时,在稻田放水口处插上鱼帘子,谨防鱼儿外逃,还要扒好导水沟,这样鱼就会聚集在水沟里,便于捕捉。
有的鱼却不一定听话,主动集中到水沟里,乖乖的等你捕捉,它们会静静的呆在“鱼窝”里,就是不肯出来,你就不得不屈驾,在田水放干之前,到它们 “家里”去请!
下田捉鱼,最积极的是小孩子。他们不管田地深、田泥脏,还没等大人发话,就急急忙忙跳进田里去了。见一条鱼游动,双手往下一扑,死死抓住不放,然后高高举起炫耀:“我捉到了一条大鱼!”
大人便夸:“厉害,厉害!”,或叮嘱:“小心,小心,莫摔倒了!”
小孩嘴里虽应着,可哪里顾这些。有时,如看到一条大鱼,尤其是变异为红色、黄色、白色的鱼,高兴得手忙脚乱、手舞足蹈,动作一大,泥水溅起,脸上成了花猫,一不小心还摔倒了,浑身沾满了泥巴,但他们毫不在乎,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乡里人没有城里人那么金贵和讲究,过来的农村人,哪个没有这样一个狼狈而又开心的难忘童年呢?
刚从稻田里捉回来的禾花鱼要用竹制的鱼笼装着,拿到清澈甘凉的井水旁静养一两天,让它吐尽鳃中泥土,清肠寡肚后,就可以拿回家中立即食用了。
如果鱼多,还会制作腌鱼、晒成干鱼,以备急时之需。
鲜活的禾花鱼除了清炒、粉蒸、酸煮外,最常见的方法是先用慢火煎黄,再配以生姜、辣椒、鱼香菜、香葱等一起“黄焖”。不到一小时,汤开鱼熟,满屋飘香,一道色香味俱全,鲜甜香嫩的禾花鱼美食,就可让你急不可耐,垂涎欲滴了!
锹里地区自古就有“禾花鱼下酒,见者不走”的谚语和“见者入席,喝酒吃鱼”的习俗。所以,每当有人家“开田”,那家总是宾朋满座。
最美的味道,永远都在故乡、在过去。从前,鱼出田时,户户鱼味缭绕,家家欢声笑语,那种味道、那种氛围,一辈子都无法忘掉。
如今,外出务工挣钱的人多了,在家种田养鱼的人少了。我也离开老家20多年了,没有再放过鱼,也很少尝到正宗的禾花鱼。
许多时候,我们对禾花鱼的饥渴和念想,只能咽咽口水,回味无穷了。有时是在丰盛的餐桌上,大家议起;有时是在酣睡的美梦里,独个忆起。
但无论过了多久,走得多远,总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永远记得那条回去的路!
上一篇:有一种心灵慰藉叫“喊魂”
下一篇:清明节回老家挂清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