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人物 > 人物传记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百战名将之(二):吴家将(1)

       南宋初年,在宋金战场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保卫家园,捍卫国土与金兵浴血奋战守卫川陕三十余年,三代为将捍卫大宋近八十余年,在南宋抗金史上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英雄事迹而名垂青史,他们就是与明朝"戚家军"齐名的吴家军。能率领该支英勇善战的抗金队伍的主帅便是以吴玠,吴璘,吴拱、吴挺为首杰出代表人物。

       吴玠

       吴玠(1093一1139):字晋卿、甘肃静宁人。南宋抗金名将、軍事家。

     北宋时期,宋朝西、北部不断受到西夏、辽、金等国入侵,宋军防御乏力,防线不断南移。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占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掳走徽、钦二帝和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及朝臣等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从而导致北宋灭亡。

       次年(公元1128年),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为宋高宗,坐拥半壁江山,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当时,渭州(今甘肃平凉市)也被西夏乘虚占领。

       吴玠吴璘兄弟作为南宋西北战场涌现出的抗金名将,与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齐名,率领吴家军守陕川三十多年,以身许国、百战御金,为巩固南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最著名、最经典的和尚原、饶风关、仙人关、剡湾、德顺五次大捷,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宋史名家王曾瑜称:“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玠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

       吴玠吴璘兄弟为德顺军陇干(今平凉市静宁县)人,后迁居水洛城(今平凉市庄浪县)。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起领兵抗金,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富平之战败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官至四川宣抚使。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吴璘早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领兵抗金,与吴玠驻防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汗马功劳。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逝后,以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加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绍兴十年(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军,取得辉煌战果,拜镇西节度使。

       “绍兴和议”签订后,置司于兴州,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之一。累官至太尉、奉国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侵宋。吴璘被授为四川宣抚使,不顾高龄带病抗敌,至“隆兴和议”签订后退守四川。乾道三年(1167年)病逝,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七王之一。

       吴璘文韬武略,自撰兵书《兵要》已失传,但史书记载了不少精辟理论,如“金兵有四长,吾有四短,注意以吾之短制彼之长。以分队制其骑兵,以轮番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以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封近,以强制弱。”

       一、和尚原大捷      

       南宋初期,宋军“富平大败”,节节败退,连失渭州、泾州、秦州等陕甘要塞数十城,西部防线已退到陕西富平、宝鸡一带,抗金形势十分危急。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国十万大军进攻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今宝鸡南部)。

       这时,主帅张浚退守四川,诸路将士群龙无首,或降或散,然而只有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和弟弟吴璘挺身当险,率部扼守和尚原。同时,使得吴玠兄弟所统数千兵马成了孤军,没有粮草和援军,处于抗金最前沿。

       金军挟富平大胜之威,决定一举拿下四川,分两路直逼和尚原。手下劝吴玠避其锋芒,退入汉中坚守,吴玠慷慨陈词:“吾在此地,敌不敢越吾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非常富于远见的决断,也因之保全了蜀地。

       金军出动三万兵马,分两路对和尚原发起数次猛攻。吴玠吴璘兄弟以三千人马沉着应战、周密布防,利用两路敌军进入阵地的时间差与和尚原的险峻地形,分而歼之,斩杀大将乌鲁 折合。金兀术闻之,十分震怒;亲帅十万大军连续3次进攻都被击退,并遭宋军多次伏击、劫寨,金军盲目应战、伤亡惨重。

       双方反复血战30余阵,金军惨败,兀术身中两箭割须弃袍而逃。宋军擒金高级将领二十余人,俘千户以下将官三百余人、甲士八百余人,获铠甲辎重过万。数以万计的金兵遗尸战场,尸填坑谷者二十余里。

       此战扭转了富平惨败局面,阻止了金军南下四川的企图,在两国军事史上意义深远。“和尚原大捷”是南宋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胜利。是金兀术率军侵宋以来遭遇的首次大败,此役被称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

       吴玠一战成名,升任镇西军节度使,是第一个因功建节的大将。吴玠与其弟吴璘联手出击,成了名副其实的抗金名将,之后血战饶凤关、仙人关大败金军,扬威天下而成为了名符其实中国古代顶级名将之一。

       二、饶凤关大捷

      不甘心失败的 金军在和尚原大败后,企图顺长江东下完成消灭南宋的战略构想。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金军主力绕开吴璘守卫的和尚原,避实就虚,直扑宋朝将领刘子羽镇守的饶凤关(今陕西石泉县)。

       吴玠得到刘子羽求援急报后,从河池(今甘肃徽县)率领2000精兵,以一昼夜300里急行军赶到饶凤关。大军压境,将士急行军都很疲惫,怎样才能争取时间,完成防御部署并让部队休整呢?

      吴玠心生一计,派人给金军主帅完颜杲送去了一筐新鲜的柑桔,并修书一封。志在必得的完颜杲见到柑桔和信后,十分诧异。

       吴玠在信中说,宋军已全面做好了交战准备,请金军先吃了这筐柑桔,休息好了就开战,宋军斗志昂场早已迫不及待。完颜杲阅后心生狐疑,没想到援军竟然如此神速赶到,而且能这么快就做好作战准备,迟疑之间,就产生了观望态度。

      就这样,一筐柑桔、一封信,就疑扰了金军的进攻节奏。鉴于之前已领教了吴玠出众的指挥才能,金人的迟疑寡断为宋军抢占了宝贵的备战时间。吴玠抢抓时机、构筑防线,做足了周全的攻守准备。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初,金军主帅完颜杲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饶凤关。金军身披重甲发起进攻,吴玠命王彦率三万兵士凭借险要地势,用强弓劲弩猛烈射击,大战六个昼夜,宋军击退金军数十次进攻,金军伤亡惨重,仍无法攻下。

    《大金国志》记载:“南军(宋军)数战皆胜,(联军)死者甚众,金兵积尸而焚,将有退意。”

       无奈之下,金军停止进攻。正在这时,吴玠手下一兵士因违纪被处罚,心生不满。于是便偷偷的把一条通往饶凤关的密秘小道告诉了金兵。完颜杲大喜,便令人带人从蝉溪岭绕到饶凤关后偷袭宋军,宋军腹背受敌,只得撤退。金军虽然暂时取得了胜利,但军粮后勤迟迟供应不上。当地百姓坚壁清野,金军很快断粮,只得杀战马充饥。不久军中又爆发瘟疫,难以坚守、准备北撤。

       2月末,金军在中粱山(今汉中西)休整月余,从褒斜道撤退。吴玠派精兵埋伏于武休关,放过敌军大队,伏兵齐出,突袭其后军,堕涧而死者数以千计,尽弃辎重而逃。在大散关以北的柏村又遇吴璘、杨从仪部。大战三阵,金军死伤无数遂又败走。

       宋军尾随其后,一路掩杀,直追至渭水,《杨从仪墓志铭》载:“蹂践溺死者不可胜计,水为之咽流。”这次战役后,吴玠险中取胜因功被提升为检校少保、四川宣抚使。

       三、仙人关大捷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金将完颜宗弼等率步骑10万人马,准备夺取南下四川的必经之地——仙人关(今徽县东南十里的嘉陵江畔)。

     为集中兵力,收缩战线,此时吴璘部已撤到仙人关,并在仙人关右侧修筑堡垒,取名“杀金坪”,和吴玠部互为犄角。

       金军以炮石向吴玠大营发起攻击,随后步骑进攻。吴玠指挥宋军用神臂弓、火炮、飞石反击,数次击退金军进攻。金军败而不退,多次增调主力军,变换防护攻具,轮番出击,多次进攻均被吴璘、杨政等部击退,金兵伤亡无数。

      由于宋军征战太久,疲不可支,放弃杀金坪,退到第二隘。金军“人被重铠,铁勾相连,鱼贯面上。”(《吴武顺王碑》记)

      吴璘用刀砍地,激励将士道:“只要击退敌军,我们即使是死,也要死在这里,后退者一律斩首!”指挥宋军奋力死战,专射其两腋。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金军伤亡惨重,开始退却。

       三月,吴玠命令张彦部潜入金军大营背后突袭,杨政、田晟率部从左、右冲杀,吴璘与各部将合兵杀入金营,展开短兵相接的夜战,金军再遭重创,叫苦不迭。

       次日清晨,吴玠又令王喜、王武部杀入敌营,专找兀术大营索战。金军困顿已极,弃寨而逃。金将韩常被射伤左目,主将伤退金军大乱,连夜溃逃。

    《吴玠功绩记》载:“杀死千户、万户、甲士万余。得榜牌、枪、金鼓、旗帜数千件。”

金军退到河池,王俊伏兵四起,金军大败而逃,“生擒百余人,斩首千级,得甲马、旗帜无数。”

       “仙人关大捷”之残酷激烈、伤亡之惨重程度,不仅在宋金战争中独一无二,在古代战争史上也屈指可数。因此,此役又成为了南宋“中兴十三功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仙人关重创金军之后,宋军在同年四月趁势收复凤、秦、陇三州。金军也退到凤翔一带,不敢再轻举妄动。

       公元1139年七月十八日,由于长期鞍马劳顿,积劳成疾的吴玠因病在仙人关病逝,终年47岁。宋高宗闻之:“下令缀朝三日,赠吴玠少师,钱30万,后谥号:“武安",允建庙祭祀”。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吴玠为涪王,以感念其抗金军功。

       吴玠以一个乡村读书人参军,戎马倥偬中仍坚持读书学习,尢其酷爱兵书钻研兵法。他视野开阔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待部下严而有恩并量才任用。从保卫家园到捍卫国土,在川陕与金兵作战十余年,作战无数,身上伤痕累累,建立卓越功勋。后世史学家在评论中认为:“吴玠大有古代良将之风范”。

       吴玠逝后,吴璘接受宋高宗旨意,按其兄临终遗言,护送灵柩葬于庄浪县,安葬之所称“吴王坟山”。

       如今在庄浪县紫荆山之上,巍然屹立着一座五间七檩全转歇山式大殿——“吴玠吴璘纪念馆”。馆内竖立着吴玠吴璘塑像,旁边为其偏将,壁画生动展现了他们巨大的抗金功绩。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吴璘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吴璘代兄为将,继承遗志,指挥西线宋军对金作战。当年,金军进犯大散关(今宝鸡市南),吴璘亲临前线,打败金军,攻克德顺军(今平凉市静宁县)。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吴璘镇守汉中,两年后病逝于军中。

    (未完侍续)

            一一2023.8.20(天涯孤客)


上一篇:吴显谟传

下一篇:武德公传(吴万七)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