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始建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至今已有960多年历史。“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王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官署名,中央司法机构),宋景祐元年(1034年)又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寺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意为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以表尊敬祖辈。
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有围墙,祠堂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吴氏宗祠现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这里就是务本堂,是专门用来供放祖先牌位和处理宗族事情的场所。左右壁上的“四箴”(父子箴、夫妇箴、兄弟箴和朋友箴)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名儒——当湖陆珑琪在大济“日涉园”讲学时所书。
右边这幅画是吴氏祖先“泰伯三让”的典故。远在三千多年前,商王朝日趋衰落,姬姓诸侯国逐渐兴起。周国的开国君主古公被尊为吴氏先祖。古公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出生时,有祥瑞之兆。于是古公想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碍于传长不传幼的惯例,古公难如其愿。泰伯、仲雍为遂父愿,借父病外出采药为名,离开国都。不久,古公病逝,泰伯与二弟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季历让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坚辞不就,与二弟仲雍率部迁往梅里(即今江苏无锡梅村镇),与土民生活在一起,入乡随俗,并“断发纹身”,表明让位决心。先圣孔子曾惊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大力赞美泰伯之美德。在达德堂我已经介绍过吴氏祖先“季札三让”的故事,由于有“泰伯三让”、“季札三让”,所以吴氏家族被誉为“三让世家”。
这幅图讲述的是大济进士吴枢的英勇事迹。他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登进士,自幼刚强,好学不倦,曾任嘉兴县令。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吴枢受命前往议和,金人欲用鼎镬烹之,吴枢以节概自许,面无惧色,令金人不敢下手。
这里供奉的是大济历史上出的26名进士。其中官位最高的为吴克(1024—1087年)。他是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丁末科进士,任同门下中书平章事兼判枢密院。诰封左丞相。公忠耿介,素有大略,朝绅重之。(宋朝“同门下中书平章事兼判枢密院”为宰相称号)。
祠堂厢房书法碑廊的作品大多出自书法名家:主要有朱关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厅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雁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评审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杨西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等等。
在务本堂的后边,还有一座古墓群,大家请随我来。古墓群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古墓群和半月池塘组成。据说,这半月池是按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而开掘成半月形的,取“花尚开,月正圆”的意思,故而称半月池。古墓群是安葬大济吴氏先祖的墓地,共有五位先祖安葬在这里,由于数量之多故称古墓群。大家都说大济吴姓家族的兴旺跟这块风水宝地有密切关系。
上一篇:福建仙游龙华貂峰吴氏祠堂
下一篇:佛山禅城张槎东鄱吴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