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在外,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当然是问路。
尤其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真是一岔一问,一弯一询,生怕迷失了方向,多走几步冤枉路是小事,如果耽误了正事就麻烦了。
好在现在交通极为发达、出行方便了,而且许多人都是开车,往往车上还装了导航仪,到哪个地方,该走哪条路,全都八九不离十。
即使如此,如果要是去人烟稀少的野外、深山,山路十八弯,信号不好,一样还得抓瞎、苦闷,分不清东南西北。
不过,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乡侗寨,你不用为此担心。我曾在《懂得这些“乡规民俗” ,对你去苗乡侗寨做客或有帮助》中写到——在十字路口立有“指路碑”,为行人指明方向。
在这里,每一个交叉路,当地百姓都会立有石碑,指明路人东走某处,西走某处,北面是哪方,南面是何地。这一块块指路牌就是一个个导航仪,明确无误地给你指明所要去的地方。
其实,指路碑不仅在靖州随处可见,湖南境内的湘西、邵阳、衡阳、娄底、常德等地也比比皆是。
我所知道的路碑,又叫“指路碑”,还叫“将军箭”“挡箭碑”,等等。这种路碑的材质是石头,制作比较简洁而粗糙,基本上不设浮雕图案,简单明了、朴实无华;规格尺寸呈长方形,高六七十公分,宽四五十公分。立于三岔路口,给行人指示方位、距离。
其内容一般为:碑的正上端雕琢“指路碑”三个大字,中间刻上“弓开弦断、箭来碑挡”“泰山石敢挡”“李广将军在此(或在位)”等文字,旁边两端刻上“上走XX出XX,下走XX出XX,左走XX出XX,右走XX出XX”,通常还有立碑人士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和立碑时间等信息。
根据岔路分岔的情况,指路碑有指一处的,有指两处的,也有指三处的,最多的有指四五处。
我的老家南山苗寨非常偏僻,交通一度十分落后,留下“有女不嫁南山乡,要过四十八条江;有女不嫁南山郎,坡又陡来路又长”等不堪回首的民谣。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为了让人们走亲访友不至于迷路,自然离不开指路碑,所以很多岔路口都立有指路碑。有一个地名叫五岔路的地方,齐齐整整地竖立了大小高低不一的几十块指路碑,每块碑上都写明了每条路的去处。
如今,这个地方早已杂草丛生、此路不通,很少人从这里经过了,但那些指路碑却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印记!
那么,指路碑、将军箭和挡箭碑三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根据我的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它们之间除了称呼有异、文字不同,主要功能都是为路人指明方向,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指路碑”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为路人指明路径的石碑,但对“将军箭”“挡箭碑”的称呼却令人有些困惑。
开始的时候,我曾认为将军箭和挡箭碑除了指路之用,还兼以纪念汉代防御匈奴入侵有功、有神箭将军美誉的名将李广。是不是与李广有关,现有资料语焉不详。
不过,在民间,人们都有英雄情结,总是把那些知名的历史人物当神来祭拜。李广是家喻户晓的常胜将军,百步穿杨、箭中靶心,在民间有着神一样的地位,人们祈求他保佑后人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我对立碑者的行善积德之举大为佩服、极力称赞,从来没有将其往某种迷信上想过。
长大后,常在乡间行走,在三岔路口见到这样的石碑越来越多,才知道立碑原来这是一种冲煞的法事。
据说,民间立指路碑、将军箭或挡箭碑,是因为家有小孩命犯关煞需得破解。
命书说,“男怕将军箭,女怕阎王关”。将军箭只论男命,不论女命,而且是男命中最忌讳的第一要煞,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命煞口诀——“酉戌辰时春不旺,未卯子时夏中亡;寅午丑时秋并忌,冬季亥申巳为殃。一箭伤人三岁死,二箭须教六岁亡;三箭九岁儿难活,四箭十二岁身亡”,令命主身心残疾,轻者,不伤大雅,无外乎弄个伤疤之类;重者,脸破大相,缺手少脚,瞎眼少耳,一生残疾,与日俱增者,夭折短命,遇凶而亡。
若小孩犯了关煞,须依照算命先生所指方向,在桥头或岔路口立碑冲煞。届时,家人带上小孩,备上香烛酒菜,及竹制的弓箭,等候在路旁。
如见路上有人走来,即上前拦住,请求射箭为其去除关煞。并请此人吃点酒菜,以表谢意,有的还要小孩拜其为“干爹”。说这样才能使小孩无灾无病、健康成长。
当然,这种思想和做法完全是封建迷信,纯粹是一种骗人或别有用心的把戏。只要你是不信者,自然就无。
然而,在那个缺衣少食、医学还未发达的愚昧时代,人们往往相信鬼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旦孩子不乖难养,一有哭闹就去求神拜佛,指路碑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是时代的产物。
是否记得我写的那篇《 “天皇皇,地皇皇……”,神秘“夜啼帖”治得了“夜哭郎”吗?》的文章 ?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小儿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曾经的岁月,在乡村城镇,到处都能看到用红纸或红布张贴着的“夜啼帖”。据说,哪家的孩子晚上不能入睡,长夜啼哭,只要路人对着红纸多念几遍,就会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睡着。
据传,“指路碑”也有这样的功效,而且比“夜啼帖”更具止哭“疗效”。
虽然张贴夜啼帖较简单、容易,而立指路碑相对繁琐,还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但是立碑也是在做功德、行善举。于是乎,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若整夜地啼哭不能入睡,主家便会捐资做善事来解决这个问题。
常用的做法,就是在十字路口刻块指路碑,在岩板上标明方向,并刻上“长命宝贵,易养成人”等祈福内容。据说,过路的行人看到后,多念几遍碑上的文字,小孩子就会百病消除,百养百顺。
是不是真能如愿,不得而知,人们这样乐此不疲却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善念。从这个方面来讲,立指路碑尽管有迷信的思想掺杂其中,但人们的出发点是朴质的,何况还能给行人以帮助,因此,这应该是值得提倡的。
指路碑,不是今人的新作,而是古人的发明。它源于何时,没有具体的记载,已无法考证,但民间流传不少传说,可以窥见其来龙去脉。
关于指路碑的来历,在邵阳、娄底一带出自鬼怪之说。
在梅山教的信仰中,有一个神叫张五郎。这个张五郎非常特别,他的塑像是倒立的,这在全球所有神像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张五郎因为自己倒立着,所以喜欢捉弄路人。碰上他的行人,即使对道路很熟悉,也会被他弄得晕头转向,走错道路。
为此,人们称张五郎为“倒路鬼”,碰上迷路这事,常说撞上倒路鬼了。
实际上,张五郎迷惑路人的手法并不稀奇,就是一副弓箭而已。奇怪的是,只要他把那弓箭射中行人,行人顿时就会在原路打转,或者走向歧途。
于是,为了摆脱张五郎的恶作剧,人们想方设法破解,然而始终无济于事。
终于有一天,有人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好法子——立石碑进行防范。果然,这碑一立,张五郎开弓射行人的时候,弦就自动断了,即使射了出去,也会被碑挡住,故而这碑就叫挡箭碑了。
又因岔路口被张五郎射中而走错路最危险,所以挡箭碑大都立在岔路口。
在古代,道路闭塞、信息不畅,指路碑对人们出行非常重要,聪明的人便把此碑赋予了可以替儿孙行善积福、替灾免病的功效,自此,挡箭碑处处可见、代代相传。
而在靖州的苗乡侗寨,指路碑的出现相传与狩猎有关。
很久以前,锹里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工具落后,先人们长期在深山老林里耕种行猎。他们不惧恶劣环境,根据劳动的实践,不断总结升华了劳作技艺,探索生存的途径。
那时,狩猎所面对的猎物多半是老虎、狮子、蟒蛇等猛兽,如若没有精心部署,不加强联络合作,绝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尤其是联络手段要高妙,指路碑正是捕猎时的一种联络暗号。
部落长根据打猎的操作需要,从部族中安排了一部分人守关卡,一部分人查足迹,一部分人围猎物。
其间,最关键的便是信息。比如,查脚印的人发现了一只猎物朝东方行走,他就捡起一块石板放在交叉路口,将有尖子的一头指向猎物行走的方向。后面跟上围山的队伍就按照石板的指向追击猎物。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大获全胜。
由于猎狩过程中,常有横在叉路口的石板信物被人畜绊动而无意改变了方向,致使围猎队伍跟丢猎物而导致全场失败。所以,在无数次失败后,人们将石板竖起来立在岔路口,并在上面标注箭头,指明猎物的走向,从而又可以找到猎物了。
通过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沿袭,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后,聪明的先民们更是创造性地把“指猎石”转变成“指路碑”了,成为了一种方便人们出行的方向标。
显然,苗乡侗寨指路碑的产生是少数民族同胞猎俗遗风的展现,是劳动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体现。有了它,后辈子孙就能绕过无数迷津,继而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顽强地跨入历史旅途的康庄大道。
小小的指路碑,大大的功德坊。看似迷信之糟粕,实则真善美之端良,包涵了民间信仰、生活风俗、祈福消灾、指点迷津以及鬼怪传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传播了民间习俗、又告诫百姓广积善缘,既给行人指了路、也为自己积了德。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苗侗腌鱼,舌尖上的诱惑
下一篇:故乡的新人新事新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