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吴氏(一)

          来鳯吴氏自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來凤县曾划归四川省辖)与明未清初及清中期改土归流,民国时期以来,先祖们因时政当局整体移民,战乱匪患、水灾荒年、行商从贾等不同原因,自黔、湘、川、渝、赣、皖、江浙等地,经过近百余年至四百年不同时间的迁從,各宗族支系繁衍已达六代至十六代不等,总人口近万计。发展成来凤县诸大姓之旺族,为苗、侗、土家大姓之一。本文将综述来鳯吴氏各支系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氏族繁衍等状况,作为全谱导言,以禅益宗亲、读者。

         来凤以凤凰降临栖息的美丽传说得名,南临湘西、西接渝东,历来是鄂、湘、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湖北省的“西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3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33.37万,以土家、苗族、汉族等为主的25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6%以上,中国第一个土家族自治县。

          县城翔凤镇,北至恩施州府88公里、南至张家界 190公里、西至黔江100公里,均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与省会城市相连。县内拥有 209国道等13条出口公路,通信电子网络覆盖全县。境内武陵山绵延,西水河纵贯,山川雄奇,沃野平旷。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山青水秀、植被极好。鳯头姜、大头菜、杨梅、藤茶、金丝桐油、西兰卡普、宝石花漆筷等众多的士特产品、民族工艺,堪称物华天宝,以品质优良而闻名。

          凤鸣传三省,摆手迎嘉宾,木叶声声脆,苗歌几多情,见证历史的商周文化遗址,千年香火延绵的东晋摩岩石刻,巴盐古道、石拱凉桥、神奇卵洞,酉水穿山而过,好一幅灵山秀水的画廊,这就是风凰迷恋的地方。

          吴氏乃来鳯大姓之一,志书记载,每逢场期,“吴半街、姚半场”。自通武、再帑、通尚等吴氏各宗支先祖迁徙来鳯三百多年来,16代子孙繁衍茂盛、人才辈出,呈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和遍布全县各乡镇。

          县城翔凤镇,颂称“小南京”,历史上最热闹繁华,商贾林立的江西街(现解放路),盐街(现人民路),常德街,吴氏店铺处处皆是,经营百货、副食、粮油、盐业、布棉、针织、纸伞、饮食、客栈等多个行业。在县城南土堡三官坪建造的吴氏祠堂,规模宏大,文革中惨遭拆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辞官还乡而居的吴宝矩,著有《吴家庄吴氏支谱》,同时,倡议全县城乡吴氏合族,统一字派,同修家谱,虽因吴公仙逝而未完大业,但全县大多数吴氏至今认同使用了56字字派。

          来凤吴氏革勒车乡居多,分布甘家沟、地坨、镇南、猫猫沟、冷水沟、梁子上、茅坪沟等地。县城辖区集中居住地:翔凤镇常德街、东门湾、万家塘(吴家庄)、白羊坡、茶园、客寨河、插牌洞、大沟、甘溪等地,绿水镇红鱼泉等,百福司集镇、高洞老岩口、苦竹坪、王家坳,漫水乡兴隆坳吴家寨,大河镇冷水溪、张家坡甘家沟。施南坡、栏马出、牛栏坪、白水泉、双凼槽、马鹿井、栏木坪等地,三胡乡正沟、大门坡等地,旧司镇黄士、马社堕、半坡、穴落坪、药王木、柏杨坪、四方石、大鱼前、板沙界等地,另偏坡、阴坡、茶园等综计不下数千家。

          地名志载来凤县境内以吴氏命名的地方就有十处之多:三胡乡吴家(韭菜园),革勒车吴家垭口(桑树坪),旧司镇吴家院子(黄士洞达河),大河镇:吴家湾(核桃湾)、吴家坨(牡丹坪)、吴家院子(冷水溪)、吴家坡(荆竹园),漫水乡吴家寨(兴隆坳)百福司镇:吴家界(虎头落)、吴家沟(东山坪)。

        缅怀先祖,不忘本源,自九十年代初,我族吴氏中许多有识之士潜心从事吴氏文化研究,为不让断层在我们这一代再延迟下去,难以承前启后,酿成永不能挽回的遗憾。他们自筹资金,不辞辛苦,不计名利,走乡串寨,爬山涉水,做调查、寻线索、找依据,几次组团赴贵州天柱远口、湖南新晃龙寨、玉屏等地寻宗认祖。经近几年老家宗亲的大力支助、论证,现已正本清源。来凤吴氏大部分宗支属远口盛公、新晃龙寨世万公后裔,迁徙主要地来自江西、贵州、湖南。

          吴氏三让美德传扬天下,作为吴氏后裔,无愧先祖,不失万千吴氏后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将有信心把来凤吴氏文化研究工作做好做实,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革勒车镇

          革勒车,土家语译为“凶猛的河”之意,地名起源于明朝时期。山大人稀,有一条凶猛的河流,人们利用这河水制作水车用于碾米。碾米时,水车发出了“嘎嘞”的声音,后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革勒”,故而得名“革勒车”。2013年,设立革勒车镇。

        革勒车镇位于来凤县西北部,东与三胡乡交界,南与旧司乡相连,西与大河镇接壤,北与咸丰县毗邻,镇政府所在地距来鳯县城26公里。居住着士家、苗、汉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0%,属典型的少数民族乡。历来革勒乡风淳朴、特色突出。主要姓氏有:姚、李、吴、张、杨、田。在民国时期有“姚半场、李半街、吴家铺子你莫挨”之说。

        革勒车矿产资源较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重品石、自云山、石灰石、铅锌矿、硫酸钾、大理石等。尤其是重晶石资源丰富,含量品位较高,开发潜力极大。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二龙山河纵贯南北,具有开发电力的有利条件。

        革勒车镇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镇内有官庙、刘鳯烈士墓、坛子洞等众多风景名胜,还有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亟待开发,如岩板的石林,干姿百态,巧夺天工:山水环绕的革勒车集镇,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奔腾的二龙山河,纵贯南北,蜿蜒流淌。由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物产丰饶,越米越乡的人选择到这里旅游和踏青。

        革勒车镇的人们世代勤劳而淳朴,在精准扶贫政藥的帮扶下,革勒车镇的交通、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等都得到极大改善,现在,这里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全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步步迈向全面小康。

(一)、甘家沟

        甘家沟隶属来凤县革勒车镇位于大地垅东南1.6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300多年,95%是昊姓宗亲,他们忠孝、友善、诚信并且相处融治、和谐。

        始祖通武公至贵州玉屏迁来,光科公、昌嗣公携家人来到甘家沟,已繁衍了十五代子孙。其再兴、再发公迁往地坨,还有以各种方式徙散居在大河、旧司都司界、水田、三胡狮子桥、及周边县市等地方,昌祠公子孙以万计。

        自昌嗣公迁此,子孙繁衍,胜字辈五房:用富 贤 明 魁 秀字辈十三房:

        发登堡文华榜

        凤荣芳举琏赒,

再字辈二十二房:

        乾鳖翔兴华元番仁全捉茂

        炳乾远葵延延银斌恒胜新。

        甘家沟正位、正朝、正银、正国、再全、昌友等支系千人入谱。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目前,仅甘家沟已有十四人取得本专科文凭,公职人员二十余名,大多数人以打工生。祖辈的英灵在故乡,我们不仅关注家乡的变化,更支持家乡的发展。

字派:

老派 

        再正通光昌盛秀,

        嘉守德国大志成。

吴宝矩 1934年合族统派时续四十二字:

        三让祖传永作则,

        敬修学懋定增荣,

        积善庆长先本孝,

        振兴宏达啟文明,

        天佑人福兆祥瑞,

        凤仪代有济世英。共五十六字。

(二)、地坨

          地坨,位于革勒车集镇西北方向3公里处,东与蒙家,南与姚家,西与邱家,北与任家相邻,最早由吴姓族人再兴公和再华公兄弟二人在清朝道光年间自革勒车甘家沟迁徙而来在此定居,自此开荒辟地,繁衍生息。经过吴氏子孙几代人的耕耘建设,至民国年间,已形成一个典型的土苗聚居村落,整个院落由上下四组规模宏大的吊脚楼群组成,建筑布局依山势而建,呈阶梯状分布,上下层次分明,吊脚楼离地20余米高,向外延伸30余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在恩施州域内亦少见,惜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居民外出务工进城定居,吊脚楼因无人居住整修,相继成为危房而被拆除。实为憾事。

          地坨吴氏族人历来重视教育,以德化人,在四方田一直办有私塾学堂,并有对联作证:

上联为: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

下联为:

        宗亲犹远祭祀不可不诚

        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的九年义务普及教育兴起才拆除。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育导,吴氏子孙人才辈出,自清朝时期,便有吴氏子孙开始踏入仕途,自此络绎不绝,无论经商,从政,学术各行业均有建树:清朝有修职郎2名,民国时期人才辈出,最为鼎盛,有留学日本的吴光国,君汉 学于灵类,学富五车的吴成,满腹经纶的吴子英,黄埔军校的吴昌储,扶政没水、革旧两乡的乡长吴希汉、吴英等,但前后六人于历史变革中遂世,当代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6人,国家公职人员21人,其中胜宝(企业家),仲乐(正科享受副处),希平、胜刚(科级干部),吴浚(大学副教授)等更是其佼佼者。

地尤族人历来勤俭持家,良性促富,吴通富老大人在离地坨不到一里地的老山开田,分娩之麦,斗签遮身,做饭送于工地,促成良田一片。老人生活简朴,薯不除皮,一借根客人饭时除皮于桌,翁而食之,客人羞而走人。

          地坨族人历来团结互助,不搞内耗,再兴、再华兄弟两家亲密无间,互帮互助,互勉互敬,富富并成,哗哗铜钱,仓而库之,不计其数。一人有事,全家相帮,一家有事,全族出力,在民国时期,吴老毛防卫过当,致使人命,倾全族之力,夜奔施南,时到风城,上下协调,花铜钱万贯,息诉保命。

        百余年来,地坨的吴氏子孙们在此辛勤耕作,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至今已有族人数千余人,为拓展族人的生存空间,陆续向周边茶食到虎、桐麻坪、到狮坨、上寨、邱家堡,来凤县城等地迁居,形成了一批吴氏子孙小支系聚居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再兴公正字辈五房:

        伦纪顺祥庭 

再华公正字辈五房:

        品春文有新。

子孙十代,人以千计。

字派:

        再正通光昌盛秀 

        佳守德国大志成,

续四十二字:

        三让祖传永作法,

        敬修学懋定增荣,

        积善庆长先本孝,

        振兴宏达啟文明,

        天佑仁福兆祥瑞,

        凤仪代有济世英。

(三)、镇南

        自吴通尚1737年时年45岁率家人由贵州镇远府天柱县三图新兴里阳合寨,逆西水而上,行至镇南,见屋背岭为脊,右有马头梁扶,左有土山拱卫,前有对门山为屏障,下有仙人桥守护,兼有溪沟聚财。更因沙壤土质,树术繁茂,山地落差600米,旱涝无忧。便衔草结芦而居。因子三人有后,随分三房。中间院墙为界,右为大房,左为二房,湾里院子为三房。又得土著李姓送水源一处,取名镇南老水井。伐杂草土,开创梯田,养殖六畜,办私塾教化子孙。仙逝后葬入来鳯县革勒镇余光坝山坡穴中。

        通尚公后裔相继迁徙冷水沟、梁子上、苏家堡等地,子孙繁衍不少在公务员序列、教育、国企、自主创业、务工打拼中,做出不菲的成绩,现在的镇南一片祥和。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续派:

        清善崇福庆,

        绍宗广世金。

        大德宏道显。

        元恒起义明。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

(四)、猫猫沟

        猫猫沟吴氏光爵支系自白羊坡迁徙而来,已繁衍9代数百人,老一辈人常回老家祭扫祖坟,青年一辈,杰出俊才,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字派:

        光明正德云,

        文学通朝世,

        绍小真美昌,

        嘉守德国大志成⋯⋯

(五)、茅坪沟

大约200孝年前,茅坪泊始祖吴胜总携夫人陶氏(鄞于苏家堡育冈题)及三个儿子(吴秀乾,吴秀坤,还有一个具体情况不详),从贵州清溪(有传说是玉屏)翻山越岭,克服难难险阻,徒步迁徙至毛坪沟,只沩让子孙后代躲避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在迁徙途中,吴胜总老人身体抱惹,不幸病逝,其夫人陶氏独自带着三个儿子移居此地,从此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繁衍生息,茅坪沟便有了吴氏家族的足迹。

        茅坪沟是一个青山络绎不绝,绿水长流不息的小山村,其行政区划名为来凤县革勒车乡大地龙村二组。有逾越千年的天枞树,有罕见珍贵的红豆杉,有古老挺拔的杨梅树。一条小溪延绵不绝,贯穿整个村庄,孕育着每一个降生在此的生命,传承着吴氏家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公元2015年,盼望多年的火车道如期动工,在未来一两年内,奔驰的列车即将从茅坪沟鱼贯而过。

        这里的乡亲为人质朴,脚踏实地,仁义忠厚,睦邻友好,汇聚一堂。祖辈们历代以种植业为主。据老人们口传,曾有吴光字、吴通宝等人参与过红军长征。曾有文化人士吴通铁,常用名吴铁六。经过10多代人的繁衍,现有吴氏后人110人,以胜辈和秀辈居多,光字辈1人,守字辈1人开始承接世代繁衍之重任。秉承祖上重视教育和尚德文化传承,现有研究生1名,大学生2名,中专生数名。

        如今很多的乡亲已经搬离这片热土,去外面发展,创业!老祖宗留下的印迹,慢慢的将会变为历史!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二、三胡乡

          三胡乡境内居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4.1%,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元、明时代隶属散毛宣抚司。散毛宣抚司,有覃氏土司世居其地,司治在三胡猴栗堡老司城。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风镇,三胡及绿水乡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领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清代,三胡乡的讨火车隶属体乾乡元阜里,三胡为体乾乡贞肃里。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秦、汉之际,苗族先民已在今湘西的五溪一带居住,封建史书中侮称“五溪蛮”“武陵蛮”。三胡苗族多为清代从黔东、湘西迁入苗族大姓为吴、杨、廖、石、龙。吴姓主要居住在正沟、大门坡、杨柳湾、黄柏园等地。

(一)、正沟• 大门坡

          三胡乡六正村所辖正沟、大门坡(老屋院子)和石桥村所辖大门坡(新屋院子)位于六正村北部,三地一体,坡下为正沟,上坡为大门坡老屋院子,翻坳沩新屋院子。与本乡石桥村及六正村9组尖峰沟、4组楼房沟接壤,与革勒车镇豹子沟村、陈家沟村相连。

六正村的6组正沟,7、8组大门坡,以及石桥村的新屋院子,吴氏集中居住地。4个组除1户黄姓、2户邹姓外,其余全部内吴氏家族且所有吴氏皆为正坤公后裔。

        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正坤公与内地陈某某及同族吴某某由湖南省靖州府通道县平茶乡福佑里小地名大团(今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江口乡大团村)迁来风县翔凤镇接龙桥客寨河。居时不久,留其同族吴某某在此开基,正坤公与妻弟迁至三胡乡正沟茶园坪,安居乐业,永奠基础。

        此地在山沟正中,故名正沟。这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扁沙地利水透气,出产的农特产品品质优良。如今,胡革公路紧邻正沟南缘,组级公路纵贯三个院子,形成循环。南至苏家堡,西至革勒车,东至胡家沟,路路通达。

        在老屋院子西侧,有5人合围的古枫树两株。枫木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是祖先在此定居时所植。古树硕大的树冠遮住了烈烈阳光,古树下面是一片毛茸茸的马鞭草,尽管六月天热,这里也是凉风习习。院落数十幢木质瓦房整体保存完好,青瓦纷披、依坡而建、叠屋接瓦、煞是好看。

        正坤公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涌现出各类人才,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花鼓、唱山歌等由来已久,吴正光、吴正恩作为传人继续演绎这一民间曲艺,常常被旅游景区请去为游客表演。正坤后裔对党忠诚,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抗日战争期间,正坤公后人积极投入抗日前线。吴景忠曾任国民党某部发报员,技术精湛、无与伦比;吴景亮参加宜昌保卫战,头部中弹,光荣负伤。抗美援朝期间,吴正财、吴正学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斗,正学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吴氏热血男儿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奉献青春。有篾匠、栽缝、杀猪匠、兽医等,特别是木匠较多,如吴正海、吴正德、吴文才等。吴景雨、吴友玉终生从事医务工作,吴景在妻张子云特别擅长小儿科,远近闻名。正沟的学堂湾,建有三层吊脚楼,气势恢宏,是当年吴氏子民到此读书、认字、识礼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正荣老先生仍然在办学,教习吴氏后生。吴文桢、吴正初、吴正可等近 20人先后进入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履职。改革开放以后,正坤公后人更是出涌现一批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人才,如:吴正国、吴文伸等等.⋯•人数众多、不胜枚举。

字派:

        景文正贵志 

        顺秀子庆成 

        通光昌盛茂 

        世代永兴隆

原派:

        景文正贵志顺秀子 八字循环。

(是六六公—世爵公后裔)

(二)、杨柳湾

         始祖尔伦,康熙年间由贵州铜仁府(大水井)迁入。农耕诗书,习武传世,经十世繁衍,传至通字辈,地界远至官坟山、三堡岭。刘家坝沩当时吴氏跑马场,山上有防御城墙残坦,由吴氏集资建风雨桥。通华富甲一方,昌云任三胡苏维埃农会主席,胜国、秀山、秀森、秀文皆为子孙中之杰。秀冧经营农民合作社,被选为恩施州人大代表。

原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续字派:

        嘉守德国大志成••••

(三)、黄柏园

        自通江、通和迁居黄柏园,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一方山水,养育了吴氏子孙,千年古梅,碾房临溪,旅游业让这里兴旺发达,身居故士,乃仙居之地。

        青年一辈,创业打拼,对宗亲族事的热衷,吴静姑娘捐款献爱心。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三、翔凤镇

        翔凤镇位于湖北省来凤县东北部,因其翔凤山飞来风凰的美好传说而得名。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东与湖南省龙山县隔西水河相望,南与绿水镇交界,西与三胡乡、旧司镇相毗邻,北与宣恩县李家河镇接壤,是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湖北“西大门”之称,是鄂、湘、渝边区重要交通枢纽,是湘棉、川盐和本地农副土特产品集中交换地。主要居住着土家、苗、侗等18个民族,其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千年古刹仙佛寺、牛摆尾商周文化遗址、凤凰山观景台、老虎洞风景区、土家摆手堂、凤鸣山公园、半边城革命烈士陵园、旗鼓寨白莲教起义遗址、历史革命胜迹接龙桥,涌现出吴宝矩、吴郅堂、吴湘生、吴云清等历史和革命人物。

        县城内设花园堡、精神堡、育红桥、三官坪四个社区,人口10万。

        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来鳯县曾划归四川省),与清朝中期改士归流及民国时期,大量黔、湘、赣、皖、江浙移民,因施政当局整体迁徙,灾荒、战乱、匪患、商贸等原因迁居来风县。

        1949年建国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来自新政权建立初、中期,大量干部、工作技术人员支援山区,贫困地区的派遣、充实和安排。外地知青下放、大中专生分配,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广地域全国性的大流动。

        本地人走出去,外地人迁进来,招商引资,办厂、经商、自主创业,一个新型自由的流动形式,让大量的有志之士及家人,亲朋好友,成为了定居风城的新市民,为凤城的腾飞,碳迎請露煲主原維路舒地教貝、商效、此南长50米、灰 米、商化基的,拉處解放路(原江西街)与人民路(原盐街)交汇转角处西侧上行20 米巷口,南至老物资局后面与风南路交汇处。解放前后门店做小生意颇主,属花园堡社区,现居73户人家共300余人口 50多个姓氏,吴姓6户,其他姓氏各一二。

        伞铺扬也叫伞铺街,位于江西街(现解放路)与盐街(现人民路)转角处东侧(现解放路79号—89号),街长约30米,居7户人家(刘、李、吴、向、邓、胡、何),解放前均以做油纸,摆小摊,出售雨伞、油纸、油篓、绳索为业。七十年代解放路扩宽,拆除伞铺街前面一排房屋,现原伞铺街7户人家均为临解放路门面。

(一)、常德街(伞铺拐)

吴氏通裕支系

        常德街吴氏通裕支系,自通裕公革勒车地坨徙城,居西门外,子光盛9岁母逝,少时即入熊氏南货店打杂帮工,后覃氏处学徒从事缝纫业为生,家境逐渐好转,置产江西街伞铺拐(现解放路83号),子孙繁衍,后又置常德街66号、67-73号两处房产。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光盛公常德购回缝纫机三台,雇师傅、学徒多名,成为风城有名的吴家机器铺,至四十年代初,吴向氏病逝,加之时逢战乱,渐入没落。“光盛公”子、媳靠做油纸、卖伞、油篓、绳索等小生意为生。1949年解放后,分别加入事业、国营企业工作。至2018年,“昌”字辈:子汉、昌全、昌发、玉珍及配偶覃氏玉珍、杨氏秀风、高氏静梅(95岁)。“盛”字辈:盛源、盛树、梅芳、运菊相继去世。现“盛”字辈一男六女,希平(盛峰)68岁、金菊(91岁)、运华(82岁)、运芳(盛旭)77岁、韵慧(盛义)73岁、菊芳(72岁)、艳军(盛辉)63岁,均在各自不同的事业单位、教育、国企工作岗位上为国、为社会、为子孙力作奉献,打拼几十年,现已光菜退休,安享晚年。希平老有所为,热心公益,为族著谱,费时尽力,主编操心。“秀”字辈:四男三女,建阳(秀东)、东阳(秀红)、春阳(秀来)、秀芳,其父五十年代毕业分配建始工作,现均定居建始县城。

吴磊(秀峰)、玲玲(秀春)均央企工作,省电信、恩烟厂。琼芳退休随女居北京。嘉(佳)字辈三男一女:嘉睿、嘉昊、梓桐(佳迅)、嘉琪,二子一女正寒窗苦读,嘉容在公安战线护国保家,工作成绩突出,其先进事迹在风凰湖北网子以报道,为吴门争光。“守”字辈一女,妍茜正茁壮成长。

        常德街吴氏,祖祖辈辈秉承吴氏家风、家训,尊老爱幼、子孝妻贤、族亲和睦、勤劳善良、乐善好施、守法奉公、知恩图报、爱家爱国。先辈注重文化教育,盛、秀辈大专以上6人,曾供职国企20人。继先辈之风范,承先辈之精神,吴氏子孙同心聚力,为家族兴旺、为中华腾飞、为华夏振兴,同圆一个中国梦,天下吴氏一家亲。

        通裕支系,通字辈至守字辈现己历七代子孙一百二十余众,栖居来风、恩施、建始等地。

        本支吴氏溯源迁徙之脉,自延陵、江西、贵州天柱远口、湖南新晃。迁鄂始祖通武公来自贵州玉屏。自泰伯立姓始祖,距今三千二百年来,历经季札(泰伯19 世孙)一吴皙(迁江西始祖)一吴盛(迁贵州远口始祖)一世万(迁湖南新晃龙寨始祖,泰伯89世孙)一品象一富强一总银一禧华一名廷一再礼一正奇一通官一光启一昌福一胜光一秀义一再升一正美一通武(迁来凤县始祖)一光科一昌嗣(迁来凤县革勒车甘家沟始祖)一胜魁一秀榜一再华(与兄再兴迁革勒地坨始祖)一正文一通裕(迁县城西门外居住)。

字派:

        再正通光昌盛秀,

        嘉守德(国)大志成•••••

(归宗世万公八房)

(二)、东门湾

         通远支系迁始祖据先辈口传记忆,自湖南官派来本地,坟茔在北门外余家沟处。通远公系再帑公三世待考。

迁东门湾始祖吴全忠子孙繁衍已达七代,老一辈人在风城的油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境殷实发达,孝字辈郅堂、孝烈、湘生乃我族楷模,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茅草滩农民协会,板沙界农民起义,于1926年——1927年大革命时期壮烈牺牲,后辈以他们为标杆,不乏公职人员,或自主创业,人才辈出,志刚、永红热衷族事,赴湖南、贵州寻根问祖。

字派:

•••世大永传明,

孝友治国邦

(三)、万家塘

        黔、湘移民,多支徙居城外,故名万家塘。始祖再帑公贵州铜仁迁万家塘,子孙繁衍,又徙白羊坡(茅草滩),1934年宝矩修本支《吴家庄支谱》,并希望全县统派和族未果,其子吴馨(大桂),抗日战争,架机与日寇作战牺牲,来凤举行几千人追悼纪念大会。新时期,本支系人才济济,志字辈,雪峰创办巴风楚韵,宝石花漆筷,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本支系子孙繁衍已十六代。

字派:

        再正通光昌盛秀,

        嘉守德国大志成。

吴宝矩 1934年合族统派时续四十三字:

        三让祖传永作则,

        敬修学懋定增荣,

        积善庆长先本孝,

        振兴宏达啟文明,

        天佑人福兆祥瑞,

        凤仪代有济世英。共五十六字。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

(四)、飞机 • 冯家坪

        飞机•冯家坪位于龙洞河水库下游,与麦里乌相邻,本支系月成定居此地,一生好乐施善,享年83岁,子云新、云忠、云付、云峰、云东五兄弟,在各自不同领域发展,云付事业有成。

麦里乌正国支系,现迁居凤翔大道中段,子孙繁衍,儿女幸福。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少士红德 

        云发真美 

        新龙成志 

        正大光明

        承X宏德 

        荣华增美 

        昌文显国

        正大光明 

        永盛家邦。

(五)、宣恩沙道•来凤邱家巷

        光华祖籍湖南常德迁天门市竟陵镇龙潭湾,抗战时期武汉沦陷,房屋焚烧一尽,孤身外迁宣恩,后定居来凤县城邱家巷。

        光华有四子,太平、昭财、昭云、昭元。三子留居沙道,其子孙事业有成,务工创业者成绩丰润,兆云随父迁来风,从艺一生,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南剧传承人,二子均在电信业就业。

字派:

        世明以正 

        继述遵循 

        光昭先绪 

        诱启及仁

四、旧司镇

        旧司镇地处来风县域中部,是原高洞乡、旧司乡两个乡合并为一个乡,2013年升格为旧司镇。距离县城18公里,国土面积200.8平方公里,现有旧司、高洞2个集镇,下辖1个社区,32个行政村,375 个村民小组,聚居着以士家族、苗族为主等17个少数民族,全镇近5万人口。境内武陵山系余脉纵贯,内有老峡河、新峡河横切汇入酉水河,山川秀丽,田园纵横,宛如世外桃源。旧司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三棒鼓、地龙灯、哭嫁歌、土家武术、牛王节等文化品牌,有大旺、腊壁、东流三大士司遗址,有板沙界红色寨堡、地下党高洞区委等革命遗迹。旧司盛产藤茶、绿茶、油茶、桑蚕、水果,蕴藏有丰富的煤、重晶石、云石等矿藏资源,曾以板士科大曲酒、鸠园栗香茶、梅花牌蚕丝等特优产品享誉州县内外。旧司具有夏无酷普、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特征,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

(一)、穴落坪•大鱼前

        穴落坪•大鱼前与龙家桥、官田坝相邻,吴氏文系自革勒车甘家沟迁徙而来,在这里为守护始祖昌嗣公吴姚氏墓茔,已繁衍生息十代子孙,每每亲愉扫墓,几房人热情招待族内亲人,盛华后辈不为贫困所压倒,拼命劳作,抚养后人,把儿子秀念培养成才,送进武汉理工大学深造学习,为族宗之非弃忙,是2012年吴氏文化研究会成立首次参与人员。

八十岁光卫,支持修谱,热衷族宗事。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二)、柏杨坪

        此地因柏杨树多而得名,柏杨坪昌铜支系迁此,代代护族,参与族中大小事务,秀平公当年在革勒车祠堂奉领到宝矩之谱,传子传孙,妥善保存,2004年,希平从秀平手中请领拜读,知个中详情,激发清谱热情。

已繁衍子孙六代。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三),马社堕

         马社堕与革勒车、四方石相邻,始祖胜道,再学、再文几大房,自贵州迁徙而来,子孙繁衍十一代。老一辈辛勤耕作,青年一府新化县桐子园;其一子吴朝魁后又由湘迁往四川夔府(今奉节)燕子阡定居,生有二子,名能振、能武。

        清道光元年(1821年),吴能振次子大道、三子大略、四子大超,为避战乱,离川迁入鄂西来凤大旺司(今旧司新街)居住;未几,三兄弟分居,大道迁往旧司半坡,大略迁大河老板沟,大超迁大河裕光坪。

        吴大道在半坡开荒种地,后生四子,长日立麒,次曰立麟,三曰立朝,四曰立汉。

吴立麟有二子,长曰光裕,次曰光祥。

吴光祥有二子,长曰显益,次曰显明。

吴显益有五子,依次为应碧(又名玉山)、应科、应考、应连、应彬。

吴应碧育有三子,长子明龙(又名江全)、次子明辉(又名子光)、三曰明光(又名子文),明龙青年时赴朝参战,负伤转业,荣誉军人,后相继在文化、教育界担任领导,其子女个个业绩优秀,子文孟建筑设计界享有盛名。

迄止2006年,仅吴大道之后商,在来风、恩施及宁夏银川等地,经一百八十多年生息繁衍,已由大字辈发展到宏字辈,累计十代,众达近六百人。

字派:

        福寿忠庭永,喜嘉友庆新。

        文章宏泰运,华锦茂芳春。

        诗书培俊秀,治典际昌隆。

        仕朝能大立,光显应明成。

        泽厚崇先志,祥开席上珍。

        纯笃怀仁本,时和育萃英。

(五)药王木

        位于都司界 3.7公里处,此地因一根大药王树而得名,在一溪沟西侧山湾里,始祖昌虎 子胜明出生沅洲府芷江县,白果腾地不界,生于1751年,1826年药王术告终,麦姚氏,生三子一女:秀文、秀武,秀滔,女:桥英。

        自昌虎迁此已历十代子孙,后辈昌学、胜林各自在务工创业的路上打拼,为修谱出钱出力,该文系与革勒车来往频繁。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六)板沙界

        板沙界又名风波岭,位于旧司镇高洞,红色沃士,板沙界农民起义,在来风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胜华四弟兄居此,祖从革勒车甘家沟迁徙而来。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五、大河镇

        大河镇位于来凤县西部,座落在白岩山下,分别与本县旧司乡、百福司镇、绿水乡、革勒车镇、咸丰县甲马池镇、丁寨乡、重庆市西阳县兴隆镇、木叶乡等八个乡镇接壤。

大河镇林木茂盛,境内自然景观独特,近几年曾发现有金钱豹在两河自然保护区出没,珍稀野生植物主要有红豆杉、银杏、水杉、马褂木、杜鹃等,老板沟村现有上千亩的红豆杉群落。

境内吴姓主要居住在冷水溪、栏马山、甘家沟、施南坡、白水泉、牛栏坪、双凼槽、马鹿井、栏木坪等地。

(一)栏马山下坝

        过去人们常在一坝上练习跑马,在坝的尽头,有一小山拦住跑马道,不能通过,故名。

分上坝、中坝、下坝。

        吴氏祖父辈重视族事,庭常保存好完整的意旨簿,为修谱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其祖父贤德公为一方长者,民国时,力促施南坡登超渡过险境,化干戈为玉帛,登超子孙世代铭记,不忘深恩。汉字辈寒窗苦读,成功者甚多,几位加入公务序列。

字派:

        承继先贤德,

        庭汉西云长,

        嗣昌姬宗毓,

        万代绍荣芳。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

(二)栏马山

        迁始祖吴秀年,本支系迁和事业有成,热衷族事,积极参与清谱、修谱。

字派:

        再正奉幸秀 

        明光兆千秋 

        昌盛大吉祥 

        通国永朝纲。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

(三)张家坡村甘家沟

        正顺公 世万22世(生卒年月不详)体格健壮,常着布衣麻鞋,担桐油、棉麻、盐巴,穿行于来风县各乡村,随父经商。

        公祖居地系来凤县最高山天山坪支龙腰结“飞凤展翅”宝地。祖山天山坪,地处湖北省来风县大河镇两河辖区,与咸丰县交界,最高峰大尖山,海拔1621.3米,端正挺拔,犹如飞天风凰,为全县最高山峰。此山驻足后,向东南闪出一龙脉,大跌过峡开帐,经龙潭坪、黑岩坪、张家坡、老将台,蜿蜒前行十余里,至洞塘方止。该龙脉树木葱郁,群山环绕,水质甘甜,曾福荫出现代他姓厅级高官、师级空军各一名、巨富家族一户、科级干部、大学生若干。

正顺公羡其山水有灵,便择龙腰处“飞凤展翅”宝地、建草房于凤之粪门而居。此后垦荒置田,娶妻胡氏,勤耕细织,繁衍生息,共育一子通应。为配风景,公植楠木两颗于屋基左右。百余年后,二楠木树已成三人合围参天古木,枝繁叶茂,恰似一对蜡烛,一直见证着正顺公子孙的繁荣,此地名甘家沟与革勒车甘家沟同名,口传革勒迁徙此地,特取此名。

        正顺公仙逝后葬于风之右翅山巅,太婆胡氏仙逝后葬于凤之颈邓家坪。

已繁衍子孙七代。后辈人才济济,均担当重任。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四)冷水溪

        位于大河坝西北8.5公里,地处一溪沟的中北部,吴氏已繁衍子孙九代。州人大代表光正,任村书记多年,带领全村奔小康,制办翠云山庄,光正竹木合作社,开发本地竹术制品,多次被评为省、州、县劳动模范,利用好满山的竹木资源与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新路,光正、昌俊父子2012年以来,多次赴贵州、湖南寻租,参加吴氏文化研究会活动,捐资出力。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五)施南坡

        此坡北面有个山头形如狮子,地处其南面,故名。位于高桥东南0.8公里。

        谱载,本支系六六公(字亮)儿子世昌后裔。

(本支系远口六六公第二子:世昌後代)

自進(进)明公(世昌15世)子孙定科、定文公(世昌17世)移居四川西阳(现在更名重庆西阳)富石溪,听说由于贵州远口水灾,因此移居此地。买地修房发家致富。

      明道公(世昌22 世)四子登超公(世昌23世),移居现在来凤县大河镇栏马山村大坨居住,登超公曾任区长,携带家眷及弟见起屋开垦荒地。时日不久,由于权势之争,加之一场大火,又让其家眷分散,有的人回了酉阳富石溪,有的人去了大河牡丹坪的车洞湖;部分人去了大河施南坡等等。后裔有松铭记祖训,热衷公益,积极参与吴文化活动和修谱,同时办好自己的生态农业、养殖业。

字派:

        高明登景遇,有志继其成,

        均能开洪运,必立学榮荣,

        忠孝靈長集,詳和瑞满生,

        詩書培澤遠,蘭桂振家聲。

(六)白水泉•桐子园

        地处老峡河北岸,此地附近有一山泉,泉水洁白,故名。本支系徙居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沙堡村(扬子沟)后溪、兴隆与湖北省来风县大河镇桐子园村、白水泉村(山谷坡)。

        白水泉•桐子园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几辈人在此耕耘劳作,白水泉泉水烤出的白酒远近闻名。友明在茶业上深究,力争烘焙出优质茶叶,大友在车教事业上技高艺谋,同时为族中之事忙碌。

青青茶山乃出茗品,百酒芬香独居上乘。

字派:

        永宗申定玉,

        首国朝仲志,

        正开乾坤大,

        崇征天元明,

        德兴世代长。

(七)牛楠坪

        牛栏坪,座落在白岩山下,离观音桥集镇两里有余,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由西向东从正中直下,流入大河,青山绿水,形成自然村落,恰似牛栏而得名。村中居住着汉、苗民族共百拾余户人家。

        清咸丰十年(庚申)公元1860年间,由于灾荒,十二岁的吴氏再来随同其叔父,从贵州省铜仁地区石阡县漆树坪来到此地。因当时居住此地的大户郭氏无子,见到吴氏再来聪明伶俐,很是喜欢,要求其叔父做主,抱给于郭氏,故收为养子,取名郭顺来(祖坟碑文记载)。后其叔父自回老家。顺来长大成人后与冉氏结缘,共生两子:长子文一,其媳田氏。次子:文商,其媳陶氏。祖郭顺来三十六岁病故,華入牛栏坪松料谢也,遵照吴氏先祖家训和社会民间习俗,本应及早寻根返宗,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故中些坪吴氏宗族后裔才于以“正三代”“昌”字 辈正式返宗,回归吴姓。光字辈,忠林公务员一生,现退休安享晚年,昌字辈,在企业或务工努力打拼。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民族:苗族。

(八)双凼槽

        与渝酉阳接界,此地山沟中有三个窝凼,故名。起祖于江西,分支起于常德府武陵县杉木桥棋丘村芭毛寨。后历经数年,有吴氏兄弟三人欲各奔前程。分开时将一石制播钵-分为三,每人取一做纪念。据说一人上四川,一人上湖北利川,一人石糕山上街沿。后人相识以擂钵沩凭。

        湖南常德分起为昌辈,夫妇名字已无法确认,据说在石糕山居住不久,后到施南府来凤县中崇理老盐街短暂居住,一路奔波,生育三子,名茂华、茂林、茂祥、太祖婆去世葬于来风四斗种。昌太祖因躲避水灾带领全家迁往牡丹坪刘家坨短暂居住,再次搬到双凼槽(双丹朝)岩坎上,昌太祖目视双丹朝岩坎上定居,是一个自鸽展翅的地形,根基很稳,后靠八股盖地固根深,前有黄狗连窝,看守家门,左青龙有鲤鱼耀龙门出英贤,右有五台山聚宝盆,财源滚滚,是旱涝无忧,山川秀美,便衔草结茅而居,定居后至今,繁衍生息十四代子孙 昌辈太祖命故葬于双凼槽倒坨。

昌太祖长子茂华娶妻林氏,生育一子,名万全,分居漫水塘胡家沟,后到双凼槽枣术丫,命故葬于枣木丫。

勤劳耕耘,修起了深宅大院,办起了油坊,养土蜜蜂四十八桶,还投资修建漫水塘石拱桥。嘉庆年间,士匪横行,小坳士匪黄云峰,放火焚烧漫水塘,胡家沟也被烧个精光。

茂华带子万全迁往双凼槽枣术丫建居。枣木丫海拔八百二十多米,此地有群山峻岭,气候四季分明,育有千年珍稀树种红豆杉。宅院所倚靠大梁山脉,连绵千里,雄美壮观:宅前岸下像一只船,直下鱼泉河,流向万里长江;左有马鞍梁如骏马配鞍,送代代英贤;右有罗汉提古钟,极目远眺,广进财源。此地乃人兴财旺居家的好地方。子孙发扬光大,大刚等在自己的事业上打拼,同时积极参与修谱、捐资、出力。

字派:

        昌茂萬世有连先,

        明光高登大胜贤,

        季启庭太德玖远,

        荣华富贵国平安。

(九)马路井

        以前骡马路过此地,常在路边一口井中饮水,故名。本支系来源:湖南沅州,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十辈人左右,扫墓到再字辈,现四弟兄儿孙居此地。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十)楠木坪

        此地以前楠木树多,而得名。

从贵州铜仁府玉屏县,小地名龙凹山吴家湾,迁徙而来。得等七甲业主,杨正(通义礼恕),谓打额粮上斗叁升,与心不和,吴有心(辉 铨)等吵闹起争斗。就从那起,从清朝雍正皇帝庚申迁移,仅某乡居住,樊吴二姓共买田地为业。

鼻祖:吴俸 吴则 吴纯 吴祖

字派:

        国正天心顺,

        大德必昌永,

        承宗有凤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文章公后裔)

六、绿水镇

        绿水镇位于来凤县城西南,东与湖南龙山白羊乡相依,南与龙山湾塘乡和本县漫水乡山水相连,西与本县百福司镇和大河镇交界,北与本县旧司乡和翔风镇接壤,西水河檫境而过,老峡河横穿全境,境内风景秀丽,山青水绿,因此得名,主要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十多个民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一)红鱼泉

        美丽的红鱼泉,吴姓子孙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勤奋耕耘。

自再珍迁徙而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老一辈辛勤劳作、耕耘在田士间,青年一辈,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或自主创业,涌现出白云、光元、光华、建鸿、昌盛等有志之士。

字派:

        再正通光昌盛秀,

        嘉守德国大志成。

吴宝矩 1934年合族统派时续四十二字:

        三让祖传永作则,敬修学懋定增荣,

        积善庆长先本孝,振兴宏达啟文明,

        天佑人福兆祥瑞,凤仪代有济世英。

(归宗世万公十二房)

七、漫水镇

        漫水乡地处来凤县西南部,东南与湖南龙山毗邻,西北与本县百福司镇、绿水镇接壤,境内盛产誉满中外的金丝桐油,曾创造过万担桐油下荆楚的盛况,境内有风光秀雨的“阿塔峡”。

吴家寨位于兴隆坳西偏北0.7公里山坡上,地区一小溪转弯处南岸。

        子成湖南靖州通道一甲毯裡邱于乾隆中期迁入湖北来风漫水放牛坡,五子,锦佳、總华、锦明、锦秀、锦俊(白莲教起义时期,锦华、锦明不知搬到何处居住,无法考证。)子成公迁徙漫水定居,现已子孙繁衍十代。人才辈出,有烈士昊山,志家在战火中背负受伤的李先念主席,转危为安(在其身边担任警卫员)。朝富创业有方,名誉县城的留巴饭、油茶汤、马打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热衷修谱大业。

字辈:

        尚志朝公顺

        子锦庆昌文

(本宗世爵公后裔)

八、百福司镇

        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百福司镇历史悠久,据康熙《卵洞司志》载,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镇守边夷,几百年来承袭士司制度,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土司制度,设智乐里(漫水司)、勇敬里(百户司)和仁育里(卵峒司)。后,因”户“与”福”谐音,且取福有吉祥之意,改百户司为百福司。百福司又名卯洞,因此地有一天然伏流洞,西水伏流200余米,相传是祖师爷鲁班为治水患,卯时掷”五尺”凿洞而成,故名曰”卯洞”。

        百福司镇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土家人熏大块腊肉,吃鼎罐饭,饮包谷酒,喝油茶汤,跳摆手舞,盖土花被,住吊脚楼,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保留风俗习惯最为完整的地方。民间工艺以纺织“西兰卡普”和竹篾编扎最为著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百福司镇吴姓大多数在清中期改士归流自黔、湘、川、赣迁徙而来。

        百福司镇

        百福司集镇上吴氏,湘、黔、江浙改土归流,迁徙而来,多数为商贾,主要经营桐油、山货、药材、百货为主,国均父1955年自秀山来百福司,从事棉絮加工手艺,为人老实、手艺精湛,后百福司供销社录用。

        晚辈们秉承吴氏家风、家训,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父辈们退休后儿孙绕膝,安享晚年。

字派:

        再才文志秀,

        永有应国红。

百福司吴氏分布较广,有高洞老岩口、苦竹坪、王家坳均四川迁徙而来。

九、其他

        在来凤县境内各乡镇、村寨,还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吴氏子孙,由于很多客观原因,这次来不及入录统谱,留其信息,待后人考究。

        白羊坡,志史载此地前属罩姓所有,吴氏跟單家送一只白羊换来,临酉水河畔,与湖南龙山县隔水相望,自2013年起,吴氏文化研究会族谱主编希平多次提议,一定要把白羊坡等吴氏群居地方的宗亲,传递信息,名册入谱。2017年年终,即派一名吴文会成员前去具体操作,后原因不明,自行成卷。

白羊坡吴氏近代向县内各地分支迁徙。

翔凤镇客寨河是吴氏迁徙最早居住的地方,字派:

        子景文正贵(世富公字派)

        志顺秀金元

        庆清松枝茂荣

来凤县城吴氏一支系字派:

        祖德荣显 

        开运隆昌 

        家全忠厚 

        世秉贤良 

        冯振树业

        达绍辉先 

        积善发庆 

        明廷赞陽

万家塘吴氏2017年底,自行修谱,系再帑公后裔,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三胡荆竹、桥亭等地均居吴氏子孙,

大多数用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革勒吴家垭口等地,吴氏居多,

字派:

        乐泗以应庭 

        永远文华盛⋯…

旧司黄土、板土坡等地,居住着吴氏支系,近年来修过谱。

大河吴氏某支系,

字派:

        启朝兴学紫文必志胜

大河观音桥等吴氏,

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

大河马家坝、两河等地吴氏支系

字派:

        洪业炤重锡 

        清荣钊烛均 

        法果然竖锐 

        洵朴焯堪铭

绿水吴氏一支系,大河小溪

字派:

        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志安 

        忠孝德长久 

        万代永友芳。

百福司吴氏分布较广,有高洞老岩口、苦竹坪、王家坳均四川迁徙而来。

来凤还有吴氏支系所用

字派:

        朝凤宾文应 

        进顺兴万承 

        国启庭必秀

        世自本有金。 

革勒鼓架瓦场河来自贵州玉屏

字派:

1朝孟启正通柏

2. 启上仕廷再忠成 

  安邦定国世代兴 

  盛德联原家必显 

  流芳永远庆长春

3. 再正通盛秀 

  志大光明兴 

  永拯家声远 

  福寿万年春

4. 再正通光昌盛秀 

  世上应于朝廷道。

5. 世上国风正 

  朝官永甫龙

另还有阴坡、茶园、甘溪、大沟等地居住着吴氏各支系。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希平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