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安徽怀远县芡河流域吴老畈“三让堂吴氏”宗亲分布

       安徽省怀远县芡河之阴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谱系仅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谱记录,但未提及具体传人。根据现有可查信息,安徽省怀远县吴郢“三让堂”谱系具有脉络相连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支系。

       淮河流域自古就有芡河、涡河、淝河、天河等多个支,每个流域都有多个吴姓聚居村落,如吴郢子、吴庙、吴桥、吴老庄户、吴台子、“吴咀子”等,多为地方自然村名。淮河流域吴氏多属徽州府、江宁府、凤阳府吴氏分支,明清时期因迁徙形成不同支系。

       一、芡河之阳.河溜吴咀子是分支

       芡河之阳,河溜镇吴咀子“三让堂”吴氏与吴老畈“三让堂”吴氏是同祖同宗。因祖上认为“阴”、“阳”调和是家族兴旺、人丁康健的保证,也因当时人口繁衍兴盛,吴老畈地域承载量有限,祖上便从宗族中挑出一个优秀男丁,到沙水北岸.芡河之阳一个地名叫祠堂的地方联姻,俗称“倒插门”。因被“倒插门”的人大多都是族中排行靠后的“老幺”,所以河溜吴咀子辈份都高于吴老畈吴氏很多。至今吴咀子于吴老畈的“祖坟”仍然在吴老畈,解放前,吴咀子还经常渡河涉水前来吴老畈吴小庙焚香祭祖。抗日战争时期,因河溜祠堂周边属于“国统区”、吴老畈属于“沦陷区”,相互盘查较严,来往逐渐稀少。

       河溜吴咀“三让堂”吴氏“传承三让衣钵、守卫至德家声”,结善缘、修正道,发展为一个自然村落,将地名正式确定为“吴咀子”,与老家“吴老畈”隔河相望。

       二、同蚌埠吴大台为同宗

       (一)堂号渊源。“三让堂”源自吴姓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三次避让迁至江南),是吴姓常见堂号之一。两地家族共用此堂号,可能同属泰伯后裔分支,但具体世系需查证族谱。

       (二)地域邻近性。蚌埠市与怀远县地理相邻(怀远县现属蚌埠市管辖),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两处吴氏家族可能存在明清时期的同宗分迁关系,或因战乱、垦荒等原因从同一支系分化。

       (三)文化共性。“三让堂”源自吴氏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是吴姓重要堂号之一。两地共用此堂号,表明其宗族文化同源,可能为同一支系在不同时期的分迁或记录差异。怀远县现为蚌埠市下辖县,两地历史上同属凤阳府,行政划分的调整可能导致宗族名称中分别使用“怀远县”和“蚌埠市”的现代标注,但实际指向同一地域的吴氏家族。

       (四)宗族迁徙与分支发展。历史上因战乱、经济等因素,同一宗族常分散至邻近地区。怀远与蚌埠地理位置毗邻,从怀远设县历史记录研判,不排除蚌埠三让堂吴氏为怀远分支。需查阅族谱或地方志进一步确认具体迁徙脉络。

       三、于蚌埠吴小街“延陵堂”吴氏有交集

       津浦铁路没开通前,蚌埠真正的大姓是吴小街“延陵堂”吴氏。其余的姓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被火车拉来的姓氏。吴小街吴氏和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虽然堂号不同,但是有交集点可以溯源。

       (一)堂号关联。延陵堂与三让堂均属吴姓重要堂号,前者源自季札封邑延陵,后者源自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而季札与泰伯均为吴姓始祖太伯的后裔,两堂号同属吴姓“至德”文化体系。

       (二)迁徙脉络一致。怀远吴老畈三让堂吴氏据记载源于江苏吴县,因避战乱迁徙至安徽怀远;而延陵堂吴氏在安徽的分布(如合肥、芜湖等地)也有类似从江南迁徙的记载,两地吴氏可能同属季札或泰伯后裔的不同分支。

       (三)文化传承同源。两堂号均以“让德”为核心,强调谦让、忠义的家风,这种文化传承可能暗示两支吴氏存在共同的祖先或迁徙关联。

       四、怀远境内“三让堂”吴氏同宗同源。

       (一)同源同堂。三让堂吴氏是吴老畈吴氏的堂号,与怀远境内“三让堂”吴氏均源自吴姓始祖泰伯(太伯)和仲雍“三让天下”的典故,属于延陵世家和吴太伯世家

       (二)迁徙脉络清晰。吴老畈吴氏因避祸迁徙至怀远县沙水(芡河)南岸的落峰岭,后在此开荒落户,形成以“三让”为家风的核心族群家风传承与族训。族人将“三让”作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族训,强调“至德让三”和“礼让德忠义”的处世信条,以此传承吴姓起源及世系

       (三)信仰出自同一谱系。各乡镇吴氏族谱都有记载,源自古公亶父,延续“至德博学、上善勤劳”的美德,民国时期(1947年)修谱时沿用“三让”堂号。

       五、与江苏仪征有传承纽带。

       (一)迁徙路径。江苏仪征地处长江下游,历史上是吴文化核心区域(苏南、皖南)向北方(如安徽北部)迁徙的中转站之一。怀远县位于安徽北部,两地吴氏可能存在明清时期的家族迁徙或分衍关系。

       (二)共用的堂号。“三让堂”源自吴姓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三次避让,被孔子誉为“至德”)。两地吴氏共奉此堂号,表明对共同祖先文化的认同,可能同属泰伯-季札一系的分支。

       (三)迁徙的背景。吴姓自先秦时期从江苏无锡(泰伯封地)向周边扩散,唐宋以后因战乱、垦荒等向安徽、苏北迁移。高邮位于运河沿线,怀远属淮河流域,两地水路连通,可能存在明代“洪武迁民”或清代人口流动导致的家族分支迁徙。

       (四)祖籍同乡。始迁祖籍贯为同宗同乡,分不同时期从江苏迁出成为不同的分支。

       六、与江苏高邮“三让堂”吴氏同源

       (一)共同起源。两支吴氏均以“三让天下”为堂号核心,传承谦让、仁德的家族文化,属于延陵世家。

       (二)迁徙路径。怀远县三让堂吴氏:起源于安徽怀远芡河南岸吴老畈、吴家老庄户、吴台、马城草寺等居住地,后不断向外迁移。高邮三让堂吴氏:道光年间从江苏扬州高邮迁至常州金坛,以“有”字辈为排辈标志。

       (三)谱系差异。怀远县谱系修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参照大清咸丰年谱。高邮谱系未明确提及具体修谱时间,但强调从高邮迁至金坛的迁徙历史。两支吴氏同源但分属不同迁徙分支,怀远县支系以徽州为根基,高邮支系则以江苏为迁徙起点。

       七、怀远县“三让堂”吴氏分布

       (一)有文字依据。据目前可考的三让堂后裔有文字记录,网上可查的主要聚居区域以‌吴老畈、吴庙、吴台子‌为中心,部分族人扩散至芡河北岸吴咀子、吴老庄户。

       (二)顺应地理环境。聚居地均沿芡河分布,属淮河支流冲积平原,适合农耕定居。村落选址遵循“先置地、后植树、再建宅”的传统。

       (三)敬重家族文化。以“三让天下”精神为核心,堂联“平治世泽,至德家声”贯穿家族文化,村中保留祭拜神树、系红布祈福等习俗。

       (四)宗族脉络清晰。族谱明确记载其源流为江苏吴县→江宁府、徽州府→凤阳府怀远县,属泰伯直系后裔,与吴三桂一支只是“堂号”与“堂名”相同。

       八、后记

       怀远县“三让堂”吴氏先民迁徙奔波流离远离故土,后代在繁衍中与移居人口和土著居民相互融入、联姻,还有的则完全为躲避水患、匪患、战乱,不停地搬迁,导致宗亲颠簸流离、谱牒无法延续、辈字难以归统;导致怀远境内“三让堂”吴氏,堂号相同、辈字各不相同的混乱局面。唯有“三让天下、至德家声”成为共同的记号,衔接着血脉亲情

(执笔:安徽省怀远县芡河吴老畈吴氏山怀分支“典”字辈传人)


上一篇:安徽岳西吴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