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学研究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基因说故事——吴姓后裔的两个问题探讨

       人类分子学的基因科学给考古、历史、家族史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准确性,特别是男性单倍体Y传男不传女、且永远不变的的独特特征,为研究男性一脉相传注入了科学依据。笔者借此机会,探讨吴姓后裔的两个问题:

       一、吴千秋后裔

       根据现有各类家谱资料,凡是认定为吴芮后裔的吴姓宗亲,均自认是便顷侯吴浅曾孙吴千秋的后裔。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这些吴姓宗亲的男性单倍体基因检测结果的Y标记将会高度一致,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尚未出现高频的Y标记。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参加检测的吴姓宗亲范围不够全面,人数不足够多,无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其二,就是这些宗亲只是在文化认同上属于吴千秋后裔,而在血脉上并非一脉相承。这种结果是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也属正常。但是,为了从科学上找出吴芮的男性单倍体Y标记,笔者希望有相关宗亲委员会出面组织进行深化研究。首先从家谱方面着手,筛选最可能的吴芮后裔,然后从这些后裔中筛选最可能其间一直传承未变的人员进行基因检测,最后通过对足够多的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较为公认的结论。这一成果将对吴芮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现有吴姓的大部分可能来源

       由于《史记 .吴世家》的历史影响力,导致后世吴姓宗亲绝大多数自认为吴泰伯/仲雍后代,以及在夫差吴国灭亡后,分导出两支重要后裔,大部分的说辞是吴国百姓以国为姓。笔者认为,吴国被勾践灭亡以后,吴国上至王室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隐姓埋名避祸都来不及,哪敢主动标榜是吴国人呢。而真正以国为姓,大量姓吴的情况出现应该是发生在隋末唐初的“吴国”。该“吴国”是由汪世华(公元587-649年)趁隋末天下大乱,起兵建立的。国土范围包括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后来吴国归唐,汪世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在成为大唐子民以后,为表明来源,因此该“吴国”百姓选择姓吴(在唐之前,普通百姓大多数还没有姓)。笔者认为这是今天安徽、浙江、江西区域大量吴姓人家、同姓且不同血脉的主要原因。

吴武,作于2025年1月8日


上一篇:宗族文化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宗亲

    吴姓大量源自隋末唐初的“吴国”?第一次听讲,值得大家研究。

    2025-01-09 15:17:54 回复

    验证码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