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渊源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阖闾墓究竟在哪里?

阖闾墓究竟在哪里?

 洞穴入口向里看

  公元前49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趁越国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刚刚继位的越王勾践起兵抵抗,阖闾受伤而死,归葬吴国,但阖闾的墓究竟在哪里?因为没有找到实物,这一墓址已成千古之谜。

  当然,各类古籍和专家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传统观点是,阖闾墓就在虎丘山剑池北面的洞穴尽头;也有观点认为,剑池本身就是阖闾墓;当然也有人提出,阖闾墓在无锡阖闾城附近的山顶上……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吴文化专家叶文宪对此认为,如果不发掘虎丘剑池北面的洞穴,阖闾墓将永远是个谜。

 

早期古籍:阖闾墓就在虎丘山

  阖闾下葬,转瞬已经2500多年。在缺少实物资料的情况下,古籍成为帮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寻找阖闾墓址的最佳利器。其中,早期古籍因为离春秋战国时期较近,所载的吴王阖闾墓资料相对更权威。

  西汉时期的《史记》对阖闾墓是这样记载的: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

  成书于东汉前期的 《越绝书》则说: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同样成书于东汉前期的 《吴越春秋》也记载: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许多专家觉得,《越绝书》、《吴越春秋》成书年代离阖闾已500多年,且带有戏说成分,只能大致参考;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阖闾只相隔了400年,且司马迁治学十分严谨,写《史记》前参阅了大量的信史资料,而且常常深入实地考证,关于阖闾墓的记载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

  综合这些早期古籍不难判断: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是无疑的!

 

传统说法:阖闾墓就在剑池北面

  尽管有了个大致范围,但海拔34.3米的虎丘山面积达282.3亩,阖闾墓到底在虎丘山的哪个部位呢?早期古籍的语焉不详,再加上帝王怕后人盗墓故意制造悬念,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明朝中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阖闾墓的位置有了较为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就在剑池的北面。

  虎丘剑池的摩崖石刻记录了这次偶然机会:明朝正德七年(1512),剑池水干涸,池底露出一个洞穴,唐寅(唐伯虎)等文人学士、当时的知县吾翕等人都认为,那就是吴王墓门,知县还派人将洞穴封了起来。以后,这种认识就被继承了下来。

  1955年虎丘山整修名胜古迹,对剑池进行了疏浚,当时的市文管会主任谢孝思等人也曾沿着当年唐伯虎等人的足迹,进入剑池北面的洞穴。陪同谢孝思等人一起下去的文化人胡觉民,在次年727日《新苏州报》上撰文介绍:去年夏天,为了整修虎丘山的名胜古迹,疏浚剑池时,在池底看到一个洞穴,这洞穴的深处,发现吴王阖闾墓的墓门

  在第二天、第三天的《新苏州报》上,胡觉民又分别介绍了发现墓门的经过,并根据战国墓的实例说:把剑池和池底的洞穴作对照,可见剑池就是竖穴,也是南北向。池底的石穴就是洞室的通路

  同一时期和以后能见的各类资料,基本都认为:阖闾墓就在剑池北面,洞穴就是墓室的通道。

  但这种观点未能得到考古的证实。本来,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是准备发掘阖闾墓的,时间就在1955年。当时的文化部长郑振铎还亲自签署了文件,呈送到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齐燕铭的案头,齐燕铭也拿了报告向周总理汇报。考虑到虎丘塔的安全和挖出文物的保存问题,国务院最终决定不予发掘。

 

另类观点:剑池本身就是阖闾墓

  此次剑池重新疏浚,神秘洞穴再次现身,那几块外来的青石背后,会不会真的是阖闾的葬身之所?对此,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军等专家在认为不一定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另类观点:从形状看,剑池本身倒像是阖闾的墓穴。

  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一方面,剑池的山壁笔直陡峭,像是经过了人工的开凿。而且,剑池面积约45平方米,深约6米,可谓穿山而过,如此大的工程,修筑国王之墓还差不多。剑池北面的竖井加横巷,倒像是春秋贵族墓葬的入口和通道。

  胡觉民在《新苏州报》上发表的文章也提到,夫差为父亲阖闾做坟,开山凿石,深入底层,又向近湖的地方运来了大批泥土,坟墓筑成以后,把泥土堆在上面,积成高丘,所以后来的虎丘山,和没有造吴王墓以前的形式面貌是不一样的……前山东西两边和后山一带,全是泥土积成的高岗子。这样看来,阖闾墓很可能是修在剑池里,修好后再用土把北面的入口和通道封起来的。

  此外,文献资料中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就认为:吴王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下

  但剑池就是阖闾墓的说法,目前同样没有考古依据。退一步说,如果剑池果真就是阖闾墓,那墓又到哪里去了呢?

  古代记载虎丘史料最详尽的 《虎阜志》有这么一段资料也许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汉书·刘向传》: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也就是说,早在阖闾入土十多年后,他的墓就被越国人给发掘了。有人认为,难怪后来的秦始皇、孙权都想来挖宝剑,却都一无所获了。

  但也有人对阖闾墓被越国人所挖的说法表示了反对:越国人要发掘阖闾墓,一定是在越国灭掉吴国之后。而吴国是阖闾去世后23(入葬后20)才被越国灭掉的,入土十余年时就被越国人发掘,可能吗?

  一个个无法得到证实的判断,让阖闾墓之谜始终萦绕在世人的心头。但也许正是这个难解之谜,让我们游览虎丘的时候,兴味更加盎然。

 


相关链接:探秘吴王阖闾墓

 


  沿着长长的梯子爬下剑池,踏着泥泞的路面一路向北进入洞穴,几块颜色截然不同于两壁的石头最终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竖井+横巷的结构和神秘的外来石头背后,究竟埋藏着多少秘密?昨天傍晚,虎丘剑池北面神秘洞穴的清淤基本结束,商报记者走进洞穴,探秘吴王阖闾墓

  原来只是一泓清水的剑池还真够深,七八米长的长梯放下去,也只露出一个头。小心翼翼爬到池子底部,抬头一看,两侧苍凉的山壁让天空只露出一条狭缝,让人顿时感觉仿佛置身深山峡谷。

  顾不得想那么多,还是赶紧去池子最北面看看神秘的洞穴吧!许多人都觉得,那里就是吴王阖闾墓的入口。原本以为洞穴会是如何的深不可测,但来到三角形的洞口,里面的景象已大致可见:两壁是略有凹凸却又总体齐整的褐色山石,其中西面的山壁近乎直立,大有无欲则刚的气度;东面的山壁则斜靠过来,最终与西面的山壁会合。洞穴尽头,施工人员已经挂上了电灯,那泛黄的灯光,仿佛是从遥远的过去传来的。

  进入洞穴,淤泥的腥味越来越重,但凉意也越来越浓。两边的石壁湿漉漉的,偶尔还有水滴滴下来。好在洞穴的深度只有六米多,高度却有三四米,宽度也足够两个人并排行走,因此,整个洞穴给人的感觉并不压抑。

  沿着一脚高一脚低的地面走到最北面,洞穴的高度陡然增加,头顶像是一口竖井。整个洞穴的结构就这么简单:一口竖井,再加一条南北向的横巷。

  洞穴最北面的石板就像井壁一样,挡在了我们的前面。仔细数数,这些石板一共6块。下面的4块都是横放的,宽度都在1米多,高度从0.5米到0.9米不等,其中最底下的那块颜色跟山壁相仿,显然是虎丘山的土产”;而另外3块都是青石,表面并不光滑,只是经过了初步的加工。最上面的2块石头也是青石,其中上面那块像井盖一样覆盖着,下面那块则一角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角悬空。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说,5块青石显然都是外来户,但它们是什么时候被谁搬过来的,为什么搬过来,就不得而知了,有专家认为,从形式来看,这是一种洞室墓,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形式一致。因此,青石的背后很可能就是沉睡了2500年的吴王阖闾了!但要打开这些青石,势必惊动虎丘塔,看来目前是不可能的!”

  本报曾经报道,当代蒯祥薛福鑫介绍剑池洞穴里有通向虎丘塔的第二通道,但记者并没有发现。或许那口竖井也算得上是洞穴的第二通道

  没能看到吴王墓,带着些许遗憾走出洞穴,回到地面时,记者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沾了不少淤泥,这算是神秘洞穴留给自己的一种纪念吧!

 


上一篇:吴氏郡望

下一篇:让历史告诉未来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cnwunet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