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吾吴者始于宋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十三世孙光祖宗之逮,嘉定甲戌(1214)年先祖始修谱以联蜀。真宗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京复修之,究其世之源,委窮其族之派,分改其生之仪後,先核其系之真伪,合远近而增修之,并缯衣冠图,以照其盛。越四年丁丑1278年宋亡。城陷谱失,既而十二世孙仁叟兄弟信得之苗令之手,欲再修,葺未克酧而卒,元至正癸巳(1293)年峒獠叛城,焚家毁谱又复失,而十五世孙贇复购收之,则吴氏诗书之泽,碟谱之华,俞久不坠者,孰非天之所以,报吾八府君之原德也哉。迨至乙未贇恐族繁谱逸,仍欲续修稿成未刻。元末玄堂始修安塘三里房谱,入国朝明洪武间茂初,尚京,尚武(1377年)续之。至天顺己卯(公元1459 年)十七世孙全與嘉绩重修宗谱,稽實补遗 ,合衆派而统修之,并足微集于房谱,以杜诗四十字号装演,互相辉映,可谓尽善尽美矣。成化癸卯1483年通德翁,昭谅,昭章,仲博诸君议通修之,而旧谱未备述也。明嘉靖癸巳1534年翁之孙,鐸(蒨派三里二十六世孙博溪;鐸,英教)特吊各派系,攻于前后诸谱,其先正序跋及衣冠图,季子庙,號勅谕,记传,祖坟忌日,鼎铭谱图备録不遗,宋·元合而修之,颜曰:吴氏全谱。固未当妄加增损,而以富贵之者收,贫贱之是者弃,因是足微。一目无遗,至于他乡異省支分散落雖未偹修,然久谱既存,亦自昭矣。若廉里横路桂江欧田淇汴田白土衙前大岗 中村 台北 白沙 南岗 等派并增修之。蓋重吾一本之所分也,至于永和 吉村 花村之派已畧增修,但地远族繁势不能偹也。遂以易诗冬至子之半八句四十字號编辑分给各派,独以八音金石丝竹等字号乕编成八本独给会同远口,仍令谨密族裔掌之。
明朝1535年吉二十世孙期肇写吴氏统修前后族谱记叙,后上院竦派二十三世孙仁重序之曰:
前后房谱合谱
一:永新之 烟岗 欧田 廉里 汴田 胡山 白土 衙前 黄淇 桂山 横路 杜下 厚湖 合栋之派十二
二:庐陵之 安塘三里 博溪 大岗 南赤陂 龙头山 永禾 三板桥之 派六
三:安城之 中村 台北 石溪湖 丘厚溪 石桥 香园 吉村 花村 金田 楼东 之派十
四:永宁之 城下 大礱 皮江 木 村江头焦皮 之派
五:泰和之白沙而南岗 之派二
六:与異藩之邻邑 古 攸 潜 江 会 同 远 口 增之派
统吾始祖永新薄公晳为唐太史公兢六世孙 知南康军德化令庐山先生祖篪之第八子也
安塘三里地名,位于吉州庐陵郡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境内。在我们的家族活动中,如清明扫墓,六月六晒谱等,常常会说到“安塘三里”。“安塘三里”作为吴氏族人特别是江西永新吴皙公至贵州远口吴盛公支系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和家族符号。
“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或行政建制,自周始有之,其建制不一。《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尚书大传》卷二:“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 ,《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如今在台湾县辖市下面设有“里”的行政建制,是台湾最小的行政单位,类似于大陆的行政村。
要解“安塘三里”的由来,就要从泰伯70世孙吴篪说起。吴篪,又名常、殿真,因对庐山美景情有独钟,遂徙居庐山,号庐山翁,官任江南东道九江德化县令,生有十子:彦辉、彦正、彦文、彦等、彦旦、彦炳、彦炎、彦皙、彦炜、彦焕,均修业于庐山国学,均任职,其中吴箎第八子彦皙又名吴皙,祖籍江南道江陵,任南唐江南西道永新县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因勤政爱民,深得人心,故卸任后,百姓筑建居宅挽留而迁居永新,并在宅旁凿井一口,人称“义井”。
吴皙有二子:长子吴熄,回归庐山奉亲祀祖;次子吴炤,先居永新义井,①后迁城南烟冈里。孙吴愿、②吴惠迁廉里;吴愿居廉里中院,吴惠居廉里上院;皙公12代③吴暹,因求学迁家于庐陵安塘里。自吴暹后裔也就称为安塘三里吴氏。已辗转迁居第三个“里”了,故称安塘三里,吴暹后裔也就称为安塘三里吴氏。
“安塘三里”这一地名因吴姓而得,它充分展现了吴氏开拓、进取与创新的吴氏精神,是秉承吴氏天生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立志创新的吴氏精神的写照与佐证。
上一篇: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及吴姓渊源初探
下一篇:吴氏渊源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