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们,今儿个咱好好唠唠族谱里的老事儿。您可曾翻看过家里那本泛黄的族谱?可知道咱吴氏老祖宗从哪儿来?这代代相传的谱牒里,藏着多少迁徙的脚印、多少家族的兴衰?就像那老井里的水,越深越见甘甜,咱吴氏的故事,越琢磨越有滋味儿。
一、老祖宗的根:从姬姓到吴姓的由来
要说咱吴氏的源头,得追溯到上古周朝。咱都是姬姓后裔,老祖宗泰伯公三让天下的故事,宗亲们肯定都听过。武王克商后,封周章于吴地,咱这才以国为姓,开枝散叶。您说这得是多大的缘分,才让咱千百年后还能聚在这族谱下,认祖归宗?
到了咱这支吴氏,启祖是吴日进公,二世祖吴珊公生了三个儿子:大卿、长卿、通卿。大卿公的儿子吴锡复,带着家眷从江右泸凌县庵堂三里烟钢,一路走到湖广远口,生下世铭、世雄、世德、世万四位先祖。这里头啊,世万公可是咱这支迁徙史的关键人物呢。
(录者注:应该是吴盛公从江西吉安永新安塘三里,带着其儿子吴八郎及家人迁居湖广会同远口;八郎公生大制、权县、监正;权县公生节干公;节干公生六五、六六、六七;六六公生世爵、世元、世泰、世万;六七公生世禄、世德、世铭、世雄;世万公生品象;品象公生富官等十二子。)
二、世万公迁湘:扎根沅州的岁月元
光化元年甲子岁,吴世万公带着儿子吴品象,从湖广行省湖南道沅州芷江县新龙款龙寨落脚。世万公娶了龙氏,老两口葬在新龙坎磨寨丙山壬向,品象公娶谢氏,也葬在那儿。品象公生下十二子,各个都成了家,分散在不同的寨子——大房富官住大坡寨,二房富锡住案家寨,三房富保住龙寨……您瞧瞧,这十二房就像十二棵大树,在沅州大地扎下了根。
十二房的繁衍故事
大房吴富官:娶杨氏,葬新龙坎磨寨,生五子,人丁兴旺;
二房吴富锡:住案家寨,徐氏夫人葬凉伞岩屋后,四个儿子各有出息;
三房吴富保:龙寨扎根,杨氏夫人相伴,四子承欢膝下;
四房吴富阶:记寨安居,江氏夫人葬记寨,五子绕膝;
五房吴富来:新寨立业,姚氏夫人葬扶罗溪口,三子持家;
六房吴富赐:邦寨定居,龙氏夫人葬岑堂贡溪,二子传家;
七房吴富晚:老壬寨安身,杨氏夫人葬岑王坡,三子继业;
八房吴富强:勾溪落籍,刘氏夫人同葬晏家寨,五子兴家;
九房吴富寒:搻溪度日,张氏夫人葬老壬山后,三子守业;
(录者注:九房富寒应该是富?,不是“寒”)
十房吴富掳:中寨生活,杨氏夫人葬大坡寨,六子旺家;
十一房吴富赛:磨寨谋生,袁氏夫人葬花园冲塘,三子持家;
十二房吴富兰:柳寨安居,江氏夫人葬新龙坎磨寨,二子传家。
这十二房就像十二支蜡烛,在沅州的土地上点亮了咱吴氏的烟火气,一辈辈繁衍生息,把根扎得稳稳的。
三、迁徙路上的脚印:从湖南到湖北再到贵州
1. 乾隆年间的迁徙
乾隆十五年(1750年),咱先祖从湖南沅州移到湖北施南府胜家坝,过了三年,又搬到罗针田壶瓶滩落业。那时候搬家可不容易,挑着担子,带着家眷,一路风餐露宿。您想啊,老祖宗们该是多有毅力,才能在陌生的地方重新扎根。
2. 道光年间的字派公议
道光十八年(1838年),胜荣、胜才、秀光等先祖公议,定下了咱吴氏的字派:“再正通胜秀,德传永世嘉。志大朝廷显,天相定荣华。” 这二十个字,可是咱吴氏的“密码”,每一代人的名字里都藏着辈份,走到哪儿都能认亲。
3. 咸同年间的动荡与迁徙
咸丰壬子年(1852年),洪水滔天,比癸巳年还深三尺二,河田谷稻全毁了;癸丑年闹虫灾,甲寅年又遭冰雹大风……天灾人祸不断,咱先祖们可没少遭罪。嘉庆二年,地方动乱,先祖们见势不妙,赶紧往大城池搬,边走边看,生怕落了单。
乙卯年(1855年),遵义杨隆喜起义,扁担山一带起叛,到处烧杀汉寨。咱先祖们跟着团练打仗,败了逃,逃了又战,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庚申年(1860年),长毛人破了归化、永宁,先祖们逃到募役司,又被贼匪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躲到江龙棉花冲才喘口气。
4. 民国时期的誊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嗣孙吴永柱把族谱重新誊抄整理。那时候没打印机,全靠手写,一笔一划都是对祖宗的敬畏。您说,这族谱传到咱手里,是不是得好好保管?
四、世系里的故事:从再恩公到永柱公的传承
1. 再恩公支系
一世祖吴再恩、再珊、再达……九世祖吴银保,这一支系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再当公娶杨氏,生四子,正福、正侣、正田、通毛,各个都成了家,开枝散叶。
2. 正启祖支系
正启祖吴再当,妣杨氏,生吴正侣,妣杨氏,生吴通毛,妣杨氏,生吴胜阳,妣杨氏生二子:秀全和秀龙。秀全公娶杨氏生五子,秀龙公娶杨氏生四子,这一大家子,热闹得很。
3. 通文公支系
三世祖吴通文,字伯恒,娶金氏,生胜榜、胜宗。胜榜公生于壬辰年,娶杨氏,夫妻俩都葬在贵州安顺府五支小河。胜宗公生于辛丑年,葬于贵州安顺府永宁州大坪,这一支系后来搬到贵州,在那儿扎了根。
4. 秀发公支系
四世祖吴秀发,娶袁氏,生德明、德学、德元三子。德明公号维馨,生于道光戊戌年,娶唐氏,生福林、长林二子。德学公生于甲辰年,娶周氏、乐氏、王氏,可惜无后。德元公生于已酉年,娶陈氏、刘氏,生传仕公。
5. 传仕公支系
七世祖吴传仕,生于己卯年,娶黄氏,生永兴、永昌二子。永兴公十八岁就没了,永昌公生于乙己年,生世荣、老咩二子,续娶李氏生永柱公。永柱公生于庚申年(1920年),娶田氏,这就是民国时期誊谱的那位先祖。
五、族谱里的智慧:老祖宗留下的叮嘱
1. 修谱的意义
“家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 老祖宗们修谱,就是怕子孙忘了根。要是没谱, generations下来,亲戚都成了路人,上不知祖宗,下不识辈分,那多可惜啊。所以咱吴氏先祖们再难,也要把谱修好,传下去。
2. 字派的讲究
道光十八年定下的二十字派,“再正通胜秀,德传永世嘉……” 这可不是随便取的。先祖们说,五字一转太快了,怕子孙同辈同名,所以凑成二十字,永传后裔。要是回老籍抄誊字派,一定得遵着,不能乱了辈份。
3. 乱世的教训
咸丰、同治年间的动乱,给先祖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族谱里记着:“每逢六十花甲满,各自抽身,千急,要记不误。” 这是老祖宗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叮嘱,让子孙们遇到乱世要懂得抽身,保全性命。
六、宗亲们,这族谱得好好传下去
咱吴氏从泰伯公到现在,多少辈人了?这族谱就是咱家族的“史记”,每一页都浸着老祖宗的心血。您看那泛黄的纸页,上面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日期,都是咱的根啊。
现在有些年轻宗亲可能没见过老族谱,或者看不懂上面的记载。咱得找时间,把族谱拿出来,晒晒太阳,给小辈讲讲老祖宗的故事——讲讲世万公如何带着家眷迁徙,讲讲十二房如何在沅州扎根,讲讲迁徙路上的艰辛,讲讲字派里的讲究。
下次清明扫墓,别忘了带着族谱去祠堂,在先祖灵前念叨念叨,让老祖宗们知道,咱吴氏子孙没忘了根,没忘了他们留下的教诲。
宗亲们,这族谱就是咱吴氏的魂,得一辈辈传下去。等咱老了,也要跟子孙说:“这是咱吴家的根,可不能断了。”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上一篇:吴氏世万公十二大房本源诗解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