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郡望
郡,是旧中国行政区划分,自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秦汉之前,郡比县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汉代以后郡数目有所增加,且比县大。
所谓郡望,就是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中人口众多,社会地位高的显赫家族。郡望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特有内涵之一,也是家族特有的标志。中国人特别崇敬祖先,故对本家族的“郡望”总不能忘怀,即使从发祥地的某郡迁走了,其子孙后代还永远记着自己是某郡人,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的历史名词,在家族“郡望”中的“郡”不一定是秦汉前或隋唐时的“郡”,因为“郡望”中的某些“郡” (如延陵、江浙郡)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前者指古延陵,而后者则指江浙地区,故“郡望”中的“郡”有时也泛指某一地区。
吴氏的郡望有渤海、延陵、濮阳、陈留、吴兴、长沙、武昌、汝南、江浙等郡望。绝大部分郡望中的吴氏为季子后裔。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于渤海湾周围的地区,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
特别指出的是,在吴氏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历史名人极多。
延陵郡:春秋时季子的封邑,今江苏武进县,延陵始祖季札第四子子玉世居于此;次子征生的后裔亦有部分也回归延陵。
濮阳郡:古濮阳郡,春秋时卫国的领地,汉置鄄城县,属济阴郡,晋析置濮阳郡,隋废,唐天宝初又改为濮阳郡,其地约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濮阳吴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后裔分布极广。最早见于史书的濮阳吴氏历史名人有魏吴质和其六世孙东晋时广州剌史吴隐之;唐代有章敬皇后(肃宗李享的皇后)及其兄弟吴溆、吴凑、吴澄江家族;宋初有吴延祚家族。
陈留郡:古陈留郡,地在今河南开封一带,陈留吴氏是一支古老的吴氏,自汉魏晋至隋唐,陈留吴氏是当地的大家族。如汉代的吴恢、吴佑父子;三国时期有刘备的穆皇后吴苋及其弟吴壹(懿)家族;唐代有著名的史学家兢公等。
吴兴郡:古郡名,三国时分丹阳设吴兴郡,郡治乌程,隋改为湖州,唐天宝元年又改为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地。
长沙郡:秦时置郡,因有“万里沙祠”而得名,汉为长沙国,属长沙王吴芮的封地,后汉复为长沙郡,约今之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武昌郡: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置武昌郡,隋废。春秋属楚王国领地,春秋末年(此时亦吴国末年)吴国公子厥由、掩余、烛庸、庆忌等即迁往楚国。三国时期有孙权的舅父吴熊庆、吴洵文父子及其后裔居此,子孙极为发达。
吴姓有濮阳堂、渤海堂、延陵堂、汝南堂、吴郡堂、金陵堂、至德堂、让德堂、种德堂、树德堂、仁德堂、昭德堂、尚德堂、诒德堂、怡德堂、敦德堂、慎德堂、怀德堂、懋德堂、承德堂、世德堂、述德堂、源德堂、源远堂、饴远堂、泽远堂、经远堂、清远堂、雍睦堂、世睦堂、世笃堂、世礼堂、世享堂、世让堂、思让堂、德让堂、兴让堂、宗让堂、崇让堂、留让堂、存让堂、清让堂、一耀堂、双合堂、双乐堂、双柱堂、三让堂、三在堂、三义堂、三友堂、四行堂、五福堂、五柳堂、六合堂、九如堂、让名堂、思敬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源堂、本源堂、福源堂、永怀堂、永思堂、时思堂、奉思堂、奉先堂、承先堂、承志堂、承启堂、耕礼堂、崇礼堂、崇本堂、报本堂、务本堂、端本堂、敦本堂、敦行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叙堂、敦伦堂、敦仁堂、怀仁堂、仁本堂、仁义堂、仁泽堂、维则堂、光振堂、光裕堂、联经堂、大树堂、德礼堂、斌雅堂、行正堂、观止堂、观乐堂、有秩堂、有邻堂、安定堂、均安堂、诒安堂、履成堂、恩成堂、听彝堂、荟秀堂、秀聚堂、绪衍堂、昭穆堂、绳武堂、发祥堂、明禋堂、载福堂、治平堂、忠义堂、忠孝堂、笃忠堂、笃叙堂、伦叙堂、叙伦堂、振宜堂、振家堂、凤林堂、贵林堂、保和堂、宝诰堂、兰蕙堂、直笔堂、燕乐堂、贻燕堂、诒燕堂、怡清堂、集贤堂、萃英堂、留余(馀)堂、庆馀堂、馀庆堂、衍庆堂、槐庆堂、聚庆堂、延庆堂、积庆堂、孝敬堂、孝言堂、孝享堂、孝思堂、敬思堂、敬爱堂、爱敬堂、守敬堂、敬亲堂、积善堂、承善堂、宝善堂、善庆堂、善继堂、继述堂、垂裕堂、裕后(後)堂、纯溪堂、纯修堂、燕乐堂、求是堂、澄澜堂、嘉会堂、宗会堂、岐山堂、碧山堂、爱山堂、云(雲)山祠、识春堂、春晖堂、恭友堂、恭俭堂、存著堂、太和堂、裕和堂、和瑞堂、望道堂、正心堂、锦绣堂、赐锦堂、锡类堂、缵绪堂、自求堂、济美堂、文美堂、读古堂、来荆堂、华封堂、寿永堂、谱系堂、覆郡堂、青坑祠、三洽礼堂等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