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民间的祭灶节,祭灶风俗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汉朝之前的祭灶在夏天,汉朝至宋朝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朝代,君王把祭灶日改为腊月二十三,延续至今。
说起祭灶,还有一段凄美有趣的神话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张生”的乞丐,穿着破烂衣衫在鹅毛大雪中沿街乞讨,饥饿加严寒,让他无法选择去向,跌跌爬爬撞进了前妻郭丁香家中,在厨房门口,他看到了多年未见的贤惠妻子,悔恨交加,自己过去浪荡街坊、花天酒地,败尽家业后抛妻别子的往事历历在目,回想离婚以来,自己孤寂一人,沿街乞讨的悲惨生活,由家财万贯的“张万郎”沦落为穷乞丐,羞愧难当,慌乱中一头钻进熊熊燃烧的灶台里,无论前妻怎么呼喊拉拽,他再也没有出来。被活活烧死在灶台里,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认为:张生虽然肆意挥霍、好吃懒做,最终还是有悔过之心,精神可嘉,随即封他为“灶王”,令其负责人间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人间民情和善恶甘苦之事,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在玉帝面前报喜不报忧,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举行祭祀灶神的送灶活动。
送灶这天,要在灶台上方的“灶神庙”两边贴副小对联,“上天做好事,下地保平安”,灶台前烧香点烛,用糖果、糕饼等作祭品,同时敬上麦芽糖,让灶王吃了糖嘴就甜了,他在玉帝面前只讲甜言蜜语,不讲坏话,即便想说,嘴被麦芽糖粘牢,也只能一笑了之。有的地方把送灶日称作“小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谈笑风生,联络感情,希望新的一年全家安康,五谷丰登,祭灶完毕后才进入到实质性的过年状态。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肥西地区也是二十三送灶,而我们村却与众不同。
我的家乡在素有“大湖名城桥头堡”美称的严店乡,祖居在巢湖岸边的刘河社区老庙自然郢。几十年前的腊月二十三送灶日,四邻八乡的送灶鞭炮此起彼伏,我们郢却悄无声息,到了第二天腊月二十四,宗亲们接二连三的放起鞭炮,举行郑重的仪式,开始送灶,我很纳闷并好奇:为什么我们家是二十四?父亲慢慢地向我讲述起祖辈传下来的送灶来历......
按宗谱排序,我是“昌”字辈,连续十代的排行是:永宗善士光,学道兆邦昌,我的上五代远祖吴光大先生,是东吴文化的宗祖吴太伯的104代孙,生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50岁时考入合肥县科举第十名,著有“见闻粤匪纪略”第二集唾馀诗草第一卷,凭才学,吴光大当上了晚清政治外交家李鸿章家的私塾先生,是其家小敬重的座上宾,出入于老百姓高不可攀的李府,吴氏族人深感荣耀,为表彰他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德,李鸿章曾赠送一副“钟馗”中堂画,并配有亲手书写的“圣人襟袍千秋月,王者仪容旷世雄”对联给吴光大,此中堂和对联在我堂伯家悬挂多年,我少时曾见过。
我们吴光大一支的后代每年都要等他这位“家长”从合肥回家后送灶,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已退居回乡的吴光大79岁高龄,春节前到李府造访,本想送灶前一天回家,没想到,二十三这天合肥地区大雪封门,交通受阻,子孙们望眼欲穿,等到二十四吴光大回家后才举行了送灶仪式,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吴光大与世长辞,子孙们为了纪念这位曾光宗耀祖的先辈,把送灶日改为二十四,并延续下来。
现在,人们巳不再烧柴禾,在灶台上做饭,取而代之的是电饭煲、煤气灶,送灶风俗已成历史,但祭灶时特有的小甜食,如雪糕、酥饼、麻糖等手工食品,为人们的春节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年俗”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正激励和鞭策华夏子孙追逐梦想、永远前进。
上一篇:过年前为什么要搞大扫除?
下一篇:“小年”,“忙年”的开始
请问宗堂在哪位置,我也是昌字辈,现居芜湖,电话19965371702,望看到回复
2024-04-11 12:2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