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也称“食相” 方言。吃喝时的姿态、样子。 马厩里的马每天吃几遍草,谁是什么吃相,眼睛多会睁闭,小韩都清清楚楚。——柯岩《美的追求者·四里山上》。
姓贾的人瘦干,吃相却象个胖子,很快,很利落,很津津有味的。——于梨华《考验》。
好的“食相”
首先,要严记吃饭只吃七分饱,这样不仅避免“眼睛大肚子小,”也有利于身型的保持。
其次,只拣眼前的菜吃,歪着身子撑着筷子夹菜,实在不可取哦。不过,现在中式餐桌一般都装有圆转盘,想吃什么转一下就在眼前,方便许多。但在转盘前,先看看同桌人是否在夹菜或盛汤,避免让人有“抢菜”的感觉。
再次,用餐时,嘴中有食物请勿说话,否则菜屑从口中喷出,很失礼也很难堪哦。手里拿着筷子,如果想盛汤先将筷子放下再拿起汤勺,不要拿了筷子又拿汤勺,所有器皿一手握,那样感觉会“很土气”。
最后,所有的食屑,碎骨,应当放在骨碟里,直接丢在餐桌下或在桌旁都是很有碍观瞻的,如果没有骨碟可以用纸巾铺垫代替。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使用“公筷母匙”,既卫生又雅观。
观察饭桌上的“食相”是考量人教养最简单的方法,因为“吃”是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背后的家庭教育了。
鉴于食相的私密性,观看一个人进食其实是一件既兴奋又娱乐的事,还带着点犯罪感。社会也一向有借共饭来增加了解、促进交流之风俗。于是同桌吃饭也就具有了表演的性质,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
食相,又做“吃相”,有的时候并不仅是指进食的样子,而是指做事的漂亮与否,姿态和“姿势”的丑陋与否。做人做事可以做得合理合法,但是也可以做得“吃相”难看,例如,过去,聂卫平与藤泽秀行对局时以“一个老北大荒知青的顽强”所放出的那一个制胜的棋招,至今仍有人为其“吃相”的难看而感到难过。
食相和大部分的礼仪一样,都具有禁忌的性质,说穿了,无非就是要我们尽量克制各自的动物本能,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文明人。然而,饮食和性,正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两种头号动物性冲动。从《礼记》开始的种种食相禁忌,基本上都是反自然的。例如,中外的食相禁忌皆无一例外地反对以犁庭扫穴和狼吞虎咽的风格进食,这一条显然是针对我们的先人而来。
食相是多媒体的,不雅的食相,还包括一些不该在餐桌上发出的声音。尽管进食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于空气的振动,但是这种声音被公认为不雅和非礼。与反对狼吞虎咽相比,禁止在吃饭时发出非礼之声还是有些道理的,属于“远古的回声”。在那些比旧社会还旧的社会里,食物总是短缺的,肚子总是饿着的,一旦得到了吃的,除了尽快把它吃掉,还得在进食的时候把音量收细,以免招引来抢掠者。而《国家女排管理细则》首次触及食相:第13条:“文明进餐,吃有吃相。”
A.来者不拒型:
这类人对食物不选择,代表个性随和,不拘小节,生命力旺盛,多才多艺,可以同时应付多种工作。
B.吃完一种食物再吃另一种者:
这种吃食习惯显示这类人极富心机,对每一件事都极为专注,不会忽略某人和某事的细微末节。
C.将食物分割成若干小块逐一食用者:
这类人小心而谨慎,做任何事都很细致;但有时难免流于保守和顽固,善处守势,不习惯采取攻势。
D.仔细咀嚼型:
这类人进食速度缓慢,会细细咀嚼品尝,办事态度周详、严谨,无把握的事绝不做,爱挑剔,对人有时过于冷酷。
E.浅尝即止型:
这类人食量小,个性保守,行为谨慎,墨守成规,稳健有余而闯劲不足,一般是守业者而非创业者。
F.独食独享型:
这类人总爱单独进食,不愿与人分享,性格多半坚毅沈稳,责任心强,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工作令人满意,性格冷僻。
G.饮食过量型:
这类人进食不知节制,爱吃的食物非饱不休,性格直爽,喜怒溢于言表,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且不善于仔细的思维。
H.风卷残云型:
这类人进食速度相当快,有点狼吞虎咽,个性豪放,精力旺盛,办事果断,待人真诚,具有强烈的竞争心和进取精神。
上一篇:清明节时,回老家,俺养的两只小鸡
下一篇:端午节,我也学会包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