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文化艺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浅论堂号与祠堂

《我与吴文化》论文之五

浅论堂号与祠堂

       看了《世界至德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刘佑平先生的《堂号浅说》后,深有感触。有关堂号的一些知识,刘佑平先生在文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但对堂号的定义,我认为有待商榷。本文想就堂号与祠堂之间的关系,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刘佑平先生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我认为不尽然。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堂号是一个宗族的名称、称号”,而祠名,才是祠堂的名称和称号。

       “堂”,在这里应该是一个宗族(含大族、分支或单一姓氏的自然村)的名称;祠,是一个建筑物的代名词。换言之,堂号如一个人的姓名,而祠名只是身上所穿衣服的名称。道理很简单,一个堂,即一个宗族的分支,或一个自然村,可能有好几幢祠堂,如永新县泮中村李姓就有并列的三座祠堂,中间为“泮中李氏宗祠”,左右分别为“长房祠”和“二房祠”。但它们只有一个堂号,即“泮中李氏宗祠”内的“耕读堂”,而“长房祠”和“二房祠”却只有祠名而无堂号。

       堂号,是老祖宗为自己的宗族取的名字,代代相传。千百年来,尽管祠堂数度兴废,而堂号却一直沿袭不变。有些宗族的祠堂已经倒蹋数十年了,可他们的堂号却一直存在,在与兄弟宗族间的一些正式交往(如《请柬》、匾额)中,一直还在使用这个堂号。由此可见,堂号与祠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江西农村,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每座总祠也都会悬掛两块匾:正大门门楣上悬挂“××宗祠”,祠内正厅之上则悬挂“××堂”,这就明显的将堂号与祠名区分了开来。

       这两块匾的命名和制作,也很有讲究:堂匾的命名和制作必须由本宗族的母派来完成。母派,即该宗族始迁祖的原(祖)籍,俗称祖地。就像一个家庭,只有父母才最有权利给自己的子女取名。而且,这块匾也必须由母派制作和赠送。传统意义上,母派和子派之间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父母给自己分居在外的子女送块匾,也在情理之中。

       而祠堂大门上的那块匾,就更有讲究了:大凡能称“宗祠”的,必定有徙外宗支的归宗。倘若没有别人承认你是他的“宗”、你又何谓“宗祠”?因此,没有分支的宗族,不能给自己的匾上写上“宗”字。就像没有生育或抚养过孩子的夫妻,不能自称父母一样。同样道理,子派向祖籍地理所当然地要归宗,这是中国血缘传统习惯使然。所以,大门上带有“宗”字匾的宗族,一定有子派,其匾也大多由子派赠送。否则,这方匾只能由自己制作,但绝不能称为“宗祠”。

       堂号和祠名的取名方法基本相同。诚如刘佑平先生所称,有以地名的,如:“南唐吴氏宗祠”、“黄琪龙氏宗祠”。“南唐”、“黄琪”是地名。是有宗族典故的,如:“三让堂”、“至德祠”。“三让”和“至德”,都是取自吴氏始祖泰伯公事迹。有以儒教道德伦理的,如:“敦叙堂”、“世德堂”;有以祖先名号的,如:“吴氏松轩翁祠”、“尚儒堂”;也有以宗族排行的,如:“吴氏东三房祠”、“李氏长房祠”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祠匾上一定要冠以姓氏,否则,不能称之为“祠”,而只能冠以“××礼堂”。

       综上所述,堂号与祠堂既有关系,又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之所以人们往往容易将之搞混,就因为堂号匾都是悬挂在祠堂的正大厅之上,故认为它就是祠堂的名称或称号。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平时多加点注意,就不会出错了。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一为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