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考证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黄龙族祖源及与大吴关系浅谈

黄龙族吴氏肇基于泉州古城西郊之黄龙江(今晋江两岸,环江南片畔邻几十个村落,自吴礼孙起至今已传30多世。近10多年来黄龙族祖源也是闽泉吴氏争议的另一重大问题,它同样涉及到海内外众多族人的祖源,也有利彻底弄清仁禄公世系问题,笔者不量自力将问题提出来和各位宗贤共同探讨。

一、从《延陵吴氏通谱》谈起

1932年吴鸣凤编撰的《延陵吴氏通谱》中有一篇鸣凤志,摘录如下:

黄龙江之有吴氏,其来诚远非自獭山公始也,据前旧錄云:安仁公字五爰,由光州入闽,家于武荣,子一仁骧。仁骧子二,有定、有靖。有定字弘知,宋宝祐四年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偕妣葬南安张林山仔。有靖失传。定子讳爽迪公郎,偕妣张氏葬杏埔尊古庙后。爽子讳礼孙,今所称为獭山公者是也。以上列祖生卒嗣续,登记时守叔之上祖簿记。有定为南安人,祖及父载在会试记录,且云世居黄龙江滨。叔令收存明白可考。吴来自宋前矣,越明宣德五世孙仁伯始修黄龙族谱,亦以迪公郎为一世,但迪公郎生丁卯,獭山公生乙亥,相差九年,其中不无疑议,於是名宦焕彩公作迪公郎辨考,谓当称为祖伯论。世则自獭山公始也。按獭山墓於嘉靖卅五年修理,族长本盛公探圹,始知葬者为景政公之父,乃立神主,奉为始祖。考其称以獭山公者,从墓也。又称卅五府君者,从前人旧传也。惟自旧谱失於兵火,或以迪公郎为一世,殊费踌躇,考一世墓志云:合葬于修文里旗山先茔之左,所谓先茔者,即今所称磁灶墓,如逢大利修理,乘机探誌,必能知本源之由来矣。

顾或谓吾族出自晋江象畔仕铭公,查仕铭公在象畔为一世,逸公之子,兄弟三,而我黄龙之仕铭公乃獭山公之五世孙,又号洪面公,大石公长子,兄弟五,由此论之,世系既不同,继承亦有异,想当日修谱,因同名而有所误也。

又谓宋左丞相潜公,生子极公,孙昭公;昭公生四子,分四溪;长子勳公,传派龙溪是又未尽详,且与家乘以载不同也。

更有谓我族分支惠安大吴,自唐户部尚书仁禄公肇基于此,至十一郎公始移武荣下山庵,后生子五;长迪功郎、次礼孙。次先举、次立斋、次应祖,似此较为有据,查獭墓志:公兄弟五人,与此亦合,且武荣为南安古号,下岗乃歧山之旧日名,曰庵后者盖歧山祖祠,昔为崇元庵故此,此其历历可证也。惟十一郎公,不详其名字,於大吴为六世,宋孝子公之兄弟,后人以我族为孝子公之后,误矣。若夫肇基南关外,象畔始祖亦号十一郎公,乃唐之兵部尚书随王审知入闽,肇基象畔,今晋江新厅吴是也,同称十一郎公,而时代既有差,名字又无可考,殊令人穆然有所深思也。噫积之厚者流自光,我祖之居於黄龙江滨也,三阅世而蹟始大,于今且二十七传矣,大江南北,子孙蕃衍,其分析于异方者又不知凡几,噫盛矣哉。释大圭先生讥之:五百年后,人文表表出江沂,两水会来焕锦衣。跋予望之矣。

                   裔孙鸣凤志

据上资料黄龙族祖源为

黄龙族祖源及与大吴关系浅谈

吴鸣凤指出迪公郎生丁卯年,礼孙(獭山公)生乙亥年年龄相差9年,唯一解释的是:

迪公郎69岁时才生儿子礼孙(公元1215),也就是迪公郎出生于公元1146年,而前谱又言迪公郎之父有定于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进士,此时于应100多岁,由此可见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初修黄龙族谱时对祖源说法已存在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需根据新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探讨。

而从《通谱》大吴仁禄公世系图则

黄龙族祖源及与大吴关系浅谈

应祖~立斋~先举(磁灶祖三十七致政)~礼孙(獭山公三十五致政)~爽(迪功郎)。大吴世系中迪公郎和礼孙公为兄弟,这点在时间上是合理的,但前几代的名讳不同或是一人几名或别的原因,以及礼孙为三十五致政,先举为三十七致政等这些是否巧合,需要大吴和黄龙、磁灶几方面宗亲坐下来根据史料进一步求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廿四日重修五世祖吴岗(稚山公)墓时,黄龙磁灶等多位宗长均列位参加,现签到原件尚保存在开闽祖祠。仁禄公陵墓所在地盘龙村吴氏村民,据故老相传,为各支派派往守墓裔孙,从村中调查村民族源发现,与口传相符。一九九一年修复仁禄公陵墓及仁禄公陵墓文物保护揭牌庆典黄龙海外联谊会及两地宗亲都有捐资。(详单见《龙盘风舞》一书)

二.从《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到《泉州延陵黄龙族吴氏宗谱》

1989年由吴家庭、吴玉水两位宗长主编的《延陵黄龙族吴氏宗谱》收进了入闽一世祖仁禄公简介,传録及世系,并有一篇“吾宗蕃衍录”,摘录于下:

黄龙族祖源及与大吴关系浅谈

入闽始祖,季子公六十七世孙仁禄公,於唐僖宗二年入间,居白马庙之东大吴乡。

黄龙始祖,仁禄公七世孙,兄弟五人,长:爽公(迪公郎,传代未详),次:礼孙公居黄龙地带。(即黄龙族一世祖,现泉州新门外浮桥附近)。三:先举公,居晋江县磁灶地带。四:立斋公居安溪县一带。五:应祖公居晋江一带

礼孙公子有三:长景政公,分居黄龙族地带;次景善公,分居南安诗口一带;三景兴公,分居晋江一带。

但到了2000年新编的《延陵黃龙族吴氏宗谱》时,有一派族人干脆采用“近世谱”的作法,在未同大吴宗亲探讨的情况下,割断同仁禄公世系的连接,其新世系如下:

并将此资料提供给2002年出版的《中国吴氏通书》。其实对此黄龙族内部也有不同看法,因为新谱并未能对黄龙族祖源真正解决,尤其是回避了吴鸣凤提出的迪公郎和礼孙公为父子在出生时间的矛盾这一关键问题。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谱的编修者同时也有意或无意的回避了另一篇黄龙族谱序,在2002年出版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卷首序收录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黄龙十一世孙象贤撰写的《吴氏重修族谱序》却有另一种说法,全文如下(该卷P119页)

吴氏重修族谱序録福建黄龙谱

吴氏祖传由延陵入闽,莫详岁纪。稽邑志,武荣有吴有定者,登宋宝祐进士,与文天祥同年友也。则带来来自宋矣,历今五六百载。而上世谱牒遗焉,是何缺略哉?无料变迁兵火煨烬之故乎。迨我朝子姓蕃衍,析居黄龙。江南之北散而之旗山、坂头、黄石头、严浦、锦源等处。有六世孙孔仁者,虑族姓孔多,路人骨肉,始为谱以系之,今亦无遗矣。七世爵乡进士重修之。睿复重修之。爵以王塘埔墓迪功郎为始祖,三十五致政公为二世祖,景政公为三世祖。睿则遗迪功郎而以致政公为始祖,此皆原无谱牒,人置一喙而无定也。

万历丁丑冬,族长竹坞一骢,房长忍吾元逵等戚戚然以代远人繁,谱牒散漫为患,且欲博访源流所自,命贤重修之。适有惠故老来道其详也,云武荣之吴裔分自惠,贤抵其家阅谱始自仁禄,唐僖宗中和二年由延陵而迁於吴,乃季子裔孙也。仁禄生三子,长曰讷,以功授宣抚使:次曰讼,三曰谓,登五代梁进士,官屯田员外郎。谓之裔孙曰天经,登宋宣和进士,知惠潮二州,稚山登宋绍兴进士科第,奕世至寅始居武荣,前后参酌,则吴之祖自延陵来自唐裔,自惠支分派别,而之云霄漳浦县者,讵亦然哉,但世莫考,故阙所疑。今断自迪功邮为始祖,獭山致政公为二世祖,景政公为三世祖,盖以坟墓之犹在也。

兹谱也原为缺者补之,失次者序之,区分派别世系,纪婚娶,详死葬,他若孝义廉洁,兴诸宦达誌石輓章诗歌,前谱未修者今悉载之,一展图庶易於稽览矣。若曰文之有斐,足光昭吴家,贤安敢云。

明万历六年戊寅春

十一世孙象贤谨撰

这篇序已明显告诉我们:在明万历年间惠安已有老谱记载仁禄公裔孙分支武荣,黄龙族为仁禄公后裔的提法也在当时便已存在,且从序言中可以发现,两地同根同源,宗亲多有往来,否则惠邑故老怎能“来道其详”?这是400多年老祖宗留给我们真真切切的历史记忆,新谱编者将黄龙族源追溯大吴的事实指责于《延陵吴氏通谱》似乎不当。

笔者认为新谱编者理应到统谱办查证一下,这篇序言的出处,对于黄龙族人上送的这篇古谱序,应该想办法找出该谱序原始出处,认真查证,核对史实,才对得起先祖。

三、未完的话

综观黄龙族祖源问题之所以造成今天混乱的局面,从远的方面来说是由于仁禄公世系前几代历史资料的丧失,以及礼孙公上代资料不全所致。千年沧桑,战火兵祸,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近的来说,我们都姓吴,都是泰伯公的后裔,弘扬祖德,谦让开拓并非一句空谈,关键是大家应共同平静下来商谈,团结族人,设法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求真务实,以理服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录自《吴氏春秋——入闽吴氏源流初探》2014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