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考证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再谈黄龙族祖源

前几年笔者写过《黄龙族祖源浅谈》一文,去年又见《严浦史记》一册。黄龙族族人们似乎对祖源有了结论,对此笔者尚有几个疑问,现提出来,和族人共同探讨。

一、从祖源世系图

2001年编写的《延陵黄龙江吴氏谱史记略》简称《史略》及2004年《续考》黄龙族祖源世系图如下:

再对比一下,无锡至德堂编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十六修首卷的世系图

 再谈黄龙族祖源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系图,其实关于吴隐之祖源和世系存在多种不同说法和争议是人所皆知,《史略》编者不知何故忽略了这一问题,而“挂靠”上吴隐之,还拉上了吴惠觉。

另外图表二的附记中说:“自惠覺公衍傳至琚公歷經五百余年,傳二十三世,本世系是從舊譜牒中録出,只因見譜載,没有史證。作為《譜史紀略》有异於族譜,宗譜,謹以附記,予后賢修譜者參考。”奇怪的是四年之后到了《续考》中,附记就被删去了,难道是编者已找到了“史证”后人修谱照抄就是。

二、史书浅谈

我们先来看一下史料。

《三国志》卷二十一载: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晋书》卷九十载: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魏待中质六世孙也……其中提到兄坦之,子旷之、延之等。

唐《元和姓篡》卷三载:恒帝时吴遵,遵孙质。质六代孙隐之,晋广州刺史,其先祖自濮阳过江,居丹阳,厯仕江左。七代孙景达,唐尚药奉御。曽孙令珪,赠太尉,女即章敬皇太后也。珪子溆、澄、凑。

《陈书》载: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祖景安,齐南谯太守。父树,梁右军将军……

惠觉历黄门侍郎,以平章大宝功,授丰州刺史。

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吴隐之、吴明彻、吴惠觉诸人的完整世系的记载,简单来说《史略》编者只能靠“旧谱碟”,我们要问是那些旧谱碟是否存在异议,是否经过探讨证实。

三、明代修谱与谱序

《史略》中收录了下面5篇明代谱序

①黄龙吴氏族谱序  明宣德四年(1429)六世孙吴爵(字延魁)

②武荣黄龙吴氏族谱引  明成化戊戌(1478)  黄宁一斋

③龙江吴氏族谱序  明成化乙巳(1485) 蔡清(虚斋)志

④吴氏重修族谱序  明万历六年(1578) 十一世孙吴象贤

⑤州守期梅公重修族谱序  十二世孙吴宗周

从这几篇谱序我们可知明永乐(1403-1424)间五世孙吴孔仁始为黄龙族修谱,也是在吴礼孙去世150年左右,这时上代祖源世系资料已严重佚失,故后来十一世孙吴象贤不得在重修族谱序中指出惠安故老前来告知武荣祖源,象贤到其家查阅老谱,得知稚山公登宋绍兴进士科第,奕世至寅始居武荣,但“世莫考”也就是黄龙族方面缺乏资料实物,最终将问题搁下,并“今断自迪功郎为始祖,獭山致政公为二世祖,景政公为三世祖,盖以坟墓之犹在也”。这种以历史文字资料实物(坟墓)相结合的修谱方式是慎重认真的,也值得后人赞扬和学习,对比当前某些族人修谱冒认祖先,攀龙附凤,希望借此以抬高家族地位,岂不可笑可悲,愧对祖宗。

话说回来吴象贤是采用了“近代世系”的修谱方法,同时又把尚待证实源于仁禄公祖源记录下来这是难得可贵的,给我们留下了珍惜的历史资料,明万历间大吴已有老谱,黄龙族作为仁禄公后裔的提法当时便已存在,并记载在谱中,使我们痛惜的是明代大吴老谱及黄龙老谱俱已佚失,有待后人发掘和求证。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cnwunet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