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人物 > 历史人物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玠长子节度使都指挥使太尉襄烈吴拱

       引言:吴拱,作为吴玠长子,战功卓绝,民事优异,人生美满,但元丞相脱脱、阿鲁图主修《宋史》,未单独列传,不知为何?我为其鸣不平。其事迹主要见《宋史》卷366˙列传125、卷395˙列传154,《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等。2015年,我主持编辑出版了《华夏传承创新吴家军丛书》,在自著《吴家军甲午八百年祭》中,吴玠、吴璘之后,专列一章《太尉襄烈吴拱祭》,但仍觉意难平,一直耿耿于怀。这次,在广泛查阅资料,结合2013年至2016年先后11次,历经8省(区)近百县(市)考察,为吴拱撰文立传,了却我的心愿。需要说明,因资料零散,说法不一,查证不够,不足难免,敬请教正!

       第一节  世系  吴玠子女情况有两说。一是子三人,排行为吴拱、吴扶、吴㧑。女四人,留名者吴兰凤,元追认为兰凤王。二是吴璘有子十二人,将吴扩、吴揔,嗣吴玠。胡世将《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记:公娶张氏,故侍中耆之后,封永宁郡夫人。子男五人,拱,右武郎;扶、㧑皆承奉郎;扩、揔尚幼。女四人。《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提供了吴拱的世系传承:一世吴玠。二世吴拱、吴扶、吴㧑。三世吴珊(嘉禾派),吴拱长子。四世吴源、吴湍、吴瀚、吴清,吴珊四子。五世吴炼、吴炤,吴源二子。六世吴址,吴炼子。五世吴炫,吴瀚子。六世吴埙,吴炫长子。七世吴一夔、吴一民,吴埙二子。八世吴十九、吴廿六、吴三十,吴一夔三子。六世吴阶,吴炫次子。七世吴一元,吴阶子。五世吴耀,吴清子。六世吴慎,吴耀长子。七世吴廷实、吴廷圭,吴慎二子。六世吴性,吴耀次子。三世吴璠(湖州派),吴拱次子。四世吴权,吴璠子。五世吴思道、吴思德、吴思古,吴权三子。六世吴振英(宛平县令),吴思道长子。七世吴臣,吴振英子。八世吴逵、吴达、吴迈、吴遂、吴暹,吴臣五子。六世吴盛德,吴思道次子。
       第二节  简介  吴拱(1107-1176)①,吴玠长子,早年随父从军。绍兴5年(1135)仲秋,28岁,受父派遣到临安,向宋高宗敬呈吴玠奏折。绍兴6年(1136)2月,29岁,职右武郎,归蜀。绍兴9年(1139)6月,32岁,严父仙逝,仍在右护军从军。绍兴11年(1l4l)4月,34岁,右武郎,任泾源路兵马都监,中级武官,右护军后部军官。绍兴13年(1143)5月,36岁,任后部同统制。绍兴17年(1147),40岁,任成、阶、西和、凤州都钤辖,兼成州知府,协助叔父吴璘处理军政事务。绍兴23年(1153)6月,46岁,任荣州(今四川荣县)刺史、荣州团练使,兼知成州。绍兴25年(1155)8月,48岁,任利州(今广元市)西路驻扎御前后部统制军马。绍兴28年(1158)9月,51岁,授予“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荣誉衔。绍兴29年(1159)3月,52岁,任命枢密院副都承旨,潭州观察使。闰六月,又任命阶成西和凤州路兵马副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7月,高宗下诏,封拱妻许氏为信安郡夫人。绍兴31年(1161)3月,54岁,率军三千,东戍襄阳,改任襄阳知府,旋升京西制置使,再荣升“三大帅”之一。绍兴31年(1161)11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王之望请调吴拱还蜀助吴璘西守,其文曰:太府少卿,总领四川财赋王之望言于宰执曰:吴璘天资忠义,自闻警报,即上杀金坪、仙人原,与贼相持,中间取秦、陇、洮、兰等州。及分遣王彦东取商虢,委有功绩。然金人重兵尽在凤翔府、大散关、和尚原一带,多积粮食,守备甚固,其意未可测。此敌不破,川蜀之忧未艾也。吴璘日夜措画,以图攻取,事未可期。而其人平时多病,日饵丹砂数十百粒,此暴露之久,时复发作。前欲遣姚仲出秦州,而身自攻关最苦脏腑。脏腑稍安,又苦肾肠之疾。每疾剧时亦颇危,殆几至死。以今月十五日下仙人原,还兴州医治,却令姚仲在原上弹压兵马。强敌对垒,人心危惧,四川事势可为寒心。蜀人前此恃以为安者,以其侄吴拱在此,缓急有赖。吴拱移襄阳,渠每以失助为忧。今疾病如此,岂可不预为之所。之望不知东南事体紧慢,吴拱可辍不可辍,只论蜀中形势,不若急令吴拱复还。使吴璘一向安健,而得吴拱之助,则军声益振,可以速成大功。假使疾病增损不常,则此一军亦无他虑。吴璘既为宣抚,而尚领都统职事,若除吴拱为都统,而吴璘以宣抚使刺兴州,于体尤顺。窃恐朝庭以吴拱归蜀,襄鄂缺帅为疑,则李师彦见驻陕州,可以就用。夔非冲要,谋帅不难。人命不可知,一方安危所系合急,望朝廷权事轻重,速赐处置赐行。又言:若吴拱还蜀,宜以东南形势已壮,令吴拱归图关陕为词。璘平日爱重拱,拱亦每事进言,璘无不从。自拱之去,有关阙人商量,人亦少敢言,大段失助,人谓璘虽一向平复,拱宜亦常在左右,出则使人统率,入则赞其谋议,与乃叔所补甚大。绍兴32年(1162),55岁,朝廷“时复与北人议和,故三招讨(成闵、李显忠、吴拱)并除管军而结局”,对吴拱以赏茨湖之功名,任命为安远军承宣使,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情形类似于“绍兴和议”前撤销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宣抚使司,不同的是未收三招讨兵权。隆兴元年(1163)孟春,56岁,吴拱归蜀。乾道4年(1168),61岁,任利州路安抚使,兴元府知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淳熙2年(l175),68岁,免职,授宫观闲差。淳熙3年(1176)②ll月,69岁,朝廷颁诏,拱兼任武康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淳熙4年(1177),70岁,卒于兴元(究竟卒于何地,存疑),追赠太尉,谥襄烈。有子二人,排行为吴珊、吴璠。
       第三节  战功

吴拱从小随严父吴玠、叔父吴璘征战,到独当一面,指挥作战,战斗无数,战功显赫,铸就丰碑。

一、襄阳之战

绍兴31年,吴拱成为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又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与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东制置使成闵、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西制置使李显忠并称为三大帅。吴拱的地位,已近似“绍兴和议”(1141年)之前的岳飞。

襄阳保卫战,有三则史料为证。

第一、《三朝北盟会编》卷234记载了吴拱初到襄阳接战情况。

绍兴31年,吴拱新交鄂州都统制职事,乃戍于襄阳府。襄阳顒望拱至。及拱到,襄阳无战守具,乃欲退入万山山寨,或襄阳失守则入川;而诸军皆詾詾不定。朝庭令拱遣兵防护武昌一带津渡。拱闻命,引兵回鄂。已退军矣,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闻之,驰书责拱。俾亟回襄阳,而自发鄂之余兵,悉战舰,张声势进戍黄州。拱复还襄阳……是日(十月十五日),金人数百骑忽至樊城,欲夺浮桥。径至城下,方系浮桥未毕,金人不得渡。拱乃登城渐出御之。

安抚使郝晸方见客罢,入宅堂矣,有虞侯者登其堂,厉声呼曰:“番人已到城下,安抚且出来。”晸闻之,遂登城。转运判官姚劭亦登城。时,城中诸军攒队伍进,领兵出战。我师败,二将没,士卒半淹于江中。

吴招讨以四船渡师,风甚不能到岸,至晚,虏骑退,张训通骑卒杀获相当。

第二、《三朝北盟会编》卷231转述了吴拱有关襄阳形势的申奏:

绍兴31年(1161)9月11日庚辰,(拱)为鄂州都统制以代田师牛。已卯到鄂州。庚辰交都统制职事,渐发诸军往襄阳。癸未诸军发绝。是时左军统制郝晸为京西安抚使,亦起发。拱承朝廷指挥襄阳,倘或有变,吴拱不能自保,则令退守荆渚。拱具劄子申朝廷,言:

此甚失襄人之望,且荆州为吴蜀之门户,襄阳为荆州之藩篱,屏翰上流,号为重地。若弃之不守,是则撤其藩篱。况襄阳依山阻江,沃野千里,设若以为巢穴,如人挖其咽喉,守其门户,则荆州果能高枕而卧乎?朝廷必欲守襄阳,为一道固圉之计,非三万军马不可保守。若欲保守荆州,自合将襄阳为扞中之计,当得军马一万,使拱可得措置,则修筑小寨,保护御敌,营闢屯田,密行间探。

遗史言:吴拱言襄阳形势则尽之矣。

第三、《襄阳府志》等史料记载的情况。

绍兴31年6月,海陵完颜亮率60万大军,起兵四路伐宋。7月,以太原尹刘萼(其父刘彦宗,辽将投金)为汉南道行营都统制,仆散忠义为副帅,率兵十万,分三路进犯:自蔡州(今河南新蔡县)驱荆南;自河南汉州及湖北黄冈驱武昌;自邓州捣荆州,以策应江淮及川陕。同年9月至10月,刘萼驱兵,一路攻下蒋州、信阳,直取光化军(距襄阳90里,今老河口市),统制官张超率兵巷战,苦战三日,击退仆散虏寇。金兵卷土重来,攻占光化。

次日,统制官张顺通率百骑巡查时,发现“金骑三千忽至樊城,欲夺浮桥,径至城下”,双方打了个遭遇战。副将翟贵,部将王进仅有二百士兵守城。“二将引兵出战,拱登城,渐出兵御之,敌少却”。金兵偷袭不成,见襄樊已有防备,无奈退兵。此战,从襄阳增援樊城的四船士兵,为逆风所阻,救援失败。翟、王二将及许多士兵壮烈殉国。“是役也,以大捷闻。”作为指挥者,吴拱当然有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未曾出兵的武功大夫张平,“亦以奇功迁中卫大夫,军中谓之樊城功赏!”

二、茨湖之战

2016年5月上旬,我先后考察了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的吴家军古战场,在老河口市光化县东南汉水南岸,找到了茨湖,这个地方是吴拱为刘萼预设选定的战场。

1162年7月,刘萼舟师进犯至茨湖,吴拱率军迎战,将军史俊带领水兵,凭借飞钩,魚贯登船,展开肉搏,逢贼就砍,专砍寇首。由于金兵不习水战,战船摇晃,被“杀戮及溺水死者千余人”,女真将领真定府总管杜万户(另一说狗儿千户),死于史俊刀下,余众鸟兽散。不几天,完颜亮被弑,东路军溃败,中路军刘萼悻悻撤退。此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

三、蔡州之战

绍兴31年(1161),刘萼军自蔡州(今河南汝南)出发,攻宋湖北、京西路。成闵率军3万渡江进驻应城(今属湖北),吴拱戍郢州(今钟祥),命侍卫马军司中军统制赵撙带兵5千屯德安府(今安陆)。时,刘萼取襄樊未果,金军石抹卞部渡淮攻陷宋蒋州(今河南潢川),不久为宋步军司都统制戚方收复。吴拱收复唐州(今河南泌阳唐河)。10月20日,赵撙乘蔡州兵力空虚,渡淮北上,连克褒信(今新蔡南包信集)、新蔡、平兴、进逼蔡州。27日,金军出城列阵,赵撙在城南20里处扎营,令士兵乘风樊烧蓿草,以张声势,自率军冲阵,斩杀金总管杨寓,占领蔡州。11月5日,赵撙分兵守城,亲率主力驰援淮西,金刺史萧懋德又乘虚抢占蔡州。初八日,赵撙至麻城,奉拱命回取蔡州,12月1日,赵撙乘夜潜入城内、里应外合,夺回蔡州,萧懋德逃遁。此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

四、确山之战

绍兴32年(1162)2月,根据时势,吴拱决定主动撤出蔡州。为确保赵撙安全,派将领王宣率步骑一万三千全力接应,金军重兵阻截,双方在确山遭遇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王宣硬碰硬,一阵猛冲锋,打垮金军,掩护赵撙南归,自己回军襄阳。此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

五、祁山堡之战

史料记,绍兴31年11月始,四川总领王之望先后五次上书,调吴拱回蜀。隆兴元年(1163)孟春,吴璘也请求朝廷调吴拱回蜀,未准允。当然,吴拱参与指挥祁山堡之战,也就无从说起了。但宋˙洪适《盘洲文集》卷12却明明有孝宗帝“两诏”为证:

其一《奖谕吴璘诏》:

强敌骋兵,骚我四鄙,乃睠西陲之远,尤深中兴之忧。卿忠智根心,策虑超卓,遣发将士,动中事机。祁山之役,大有斩获。捷布既至,良用叹嘉。所期元戎,殄歼劲敌,用驰一扎,少寓褒怀。

其二《奖谕吴拱祁山堡大捷诏》:

敌人寇边,再变月律,将帅罢怯,未成伟功。朕当馈而叹,时无颇牧。赖汝父子,家传方略,天授智勇,必能为我捍西鄙之患。果闻捷音,大翦侥悍。更期尽力,勿使生存,国有恩章,朕所不惜。

“两诏”证明,王之望、吴璘上奏,朝廷准允,吴拱回蜀,祁山之战都属实,且取大捷,皇帝嘉奖。

另有资料,吴拱于隆兴元年(1163)孟春归蜀,二年(1164)10月发生祁山之战。

上述五战证明,吴拱不愧战神吴玠之子,“虎父无犬子”!他有谋,一篇《襄阳形势论奏》,掷地有声;他能守,襄阳之战,无可辨驳;他有勇,茨湖之战,克敌制胜;他能攻,唐州之战,攻无不克;他能进能推,蔡州之战,进退自如;他能阻击,确山之战,见好就收,全身而退!爱国主战派人士陈亮评价中肯,“老将……在关西唯吴拱(《元一统志》);王炎“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引《宋史》),纯属胡说,动机不纯,害人之辞!

第四节  修堰

南宋乾道3年(1167)左右,朝廷有《吴拱辞兴元府事恩命不允诏》,之后,吴拱赴兴元府上任。

乾道6年(1170)10月,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王炎主持,委任吴拱整修六堰。

次年6月,吴拱亲率士卒民工约万人,正式开工。

面对山河堰“每秋潦猥盛,即败堙渠”(《重修山河堰记》、清《汉南郡志》卷18、第435页)的实况,吴拱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主要采取了“修筑拦河溢流坝、疏浚干支渠、开设干渠溢流堰、增修宣泄沥水的排水渠和交叉建筑物等措施,改善工程质量,强化抗灾能力和灌溉功能,防范毀堰堙渠,其中以增修溢流堰和修建排水渠槽为技术创新”(周魁一《山河堰》、《水利的阅读》第305页),使山河堰灌溉成效实现了最大化。

山河堰工程浩大,“工徒人卒云兴,椎凿雷动,讙讴之声,响撼一川”(同上第435页)。历时4个月,投工535878个,耗资31360缗,“尽修六堰,濬大小渠65里,复见古迹,凡溉南郑、褒城田233000亩”(《宋史》卷173《食货志上》,第4186页),“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宋史》卷95《河渠志五》,第1377页)。

这项民心工程,王炎大力支持,上报朝廷,请求褒奖,宋孝宗颁发诏书,赞谕吴拱曰:

发卒助修兴元府渠堰,宣力最多……率万兵而省徭役,缮六堰而固堤防;穿郑白之渠,在今奚愧;通褒汉之漕,易彼徒劳”(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10)。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记,“尝见蜀将吴拱被赐数百双(丝鞋),皆经奉御者”。

被今人称为“崇州淳熙四贤”(施权新著《崇州简史》第五章:李繁、胡晋臣、张縯、阎苍舒为四贤)之一的阎苍舒,时任城固县令,协助吴拱治理山河堰,撰写了《重修山河堰记》,镌刻立石,真实记录了这一壮举。残存的四段石碑,1980年移交汉中市博物馆,我考察时,目睹了它的真容,其书法苍劲正大,精妙绝论,可称神品!

吴玠、吴璘、吴拱,两代三人,治理山河堰,造福民众,功垂青史,至今传颂不已!

第五节   疑云

吴拱逝世于何地?安葬何处?至今无定论,成为疑云。

一、逝世于兴元,安葬汉中南郑金华山。

《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第588页,引自《庄浪县志》淳熙“四年(1177)卒于兴元”。

如果“卒于兴元”,定当安葬金华山。因为:

一是金华山是风水宝地。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载,“金华山,在褒城县南九十里。《通志》:从外望之,层峦叠嶂,包裹似莲花;自内视之,逶逦平旷,最为幽胜。相近有青锉山,山多杉桧,其顶有如石锉”。

二是陈显远先生在《南宋吴忠嗣墓志铭初考》中言,“吴忠嗣墓附近,有地名叫石马湾,据传吴氏祖茔在此,华表石马很多,故名。”

三是1973年2月,南郑县新集公社农旺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整修马鞍山水库时,挖出了吴璘嫡孙吴忠嗣(原名吴元)的墓志碑,就是佐证。

四是吴拱担任兴元知府,长达八年,作为达官贵人,死后葬此,也是情理之中的。

疑惑的是,我先后四次到汉中,最后两次是为寻找吴拱墓而去的。我跑遍金华山,找到了马鞍水库,访问了水库旁村庄吴姓人家,到金华寺点读了墓志碑文,到南郑县政协文史委查阅了有关资料,询问了当地文史专家,就是没有获得吴拱墓的任何信息,这成为我考察吴家军的一大遗憾,真是心有不甘啊!

二、逝世于江南,安葬苏州吴江震泽十四都桃墩。

2014年第2期《文史知识》第113页至119页,李喆《倚塔读碑记——震泽遗碑与吴育、吴玠、吴秀》中第119页,提供了如下信息:

《乾隆震泽县志》转府志,吴枢密院使墓在十四都桃墩(顺治18年,乡人浚河得石碑,墓志石),以为是吴充墓,但又称府志有误,应为其八世孙重庆府巴县知县端朝墓(康熙四年因水患,乡人得之)。但吴充长子吴安持后裔,因罪有返浦城者,有落籍浙南者。传吴充第三子吴安时之子吴仰为枢密直学士,出知平江,后人居平江梅堰,吴江一带的吴氏大多源于该系。

另有记载,淳熙二年(1175),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王淮推荐军帅吴拱、郭田、张宣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据此,说吴拱安葬在震泽十四都桃墩,似乎更合情理,且江浙一带有吴拱后人生活的说法,也可以佐证。

三、逝世于江南,安葬常州遥观桥镇南村宣庄(藿墩)。

2017年11月8日,中国江苏网报道了常州文史爱好者王先生的考察情况。

遥观桥镇南村宣庄,名为藿墩高地。

民国36年重修的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记“葬高梅菴之北茔”。宣庄,古名高梅,吴氏后人认为,拱墓在宣庄范围内,而藿墩可能性极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墓道、守墓人住所遗存。

王先生找到了吴氏大宗祠遗址,吴氏后人吴小平、吴文忠等告诉说,宣庄吴氏是吴拱后裔,清末民初,每年冬至都祭祖。

吴氏族谱另记,藿墩有吴恭之墓,恭是吴玠十四世孙,吴拱十三世孙。

——待续。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宗亲

    建议相关吴姓宗亲,做23魔方祖源深度检测,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理清血脉传承或文化传承关系

    2024-09-16 11:54:11 回复

    验证码

个人文集


吴玮博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