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晋江县二十九都前头人(今池店镇钱头村)。】
身世。
就学。
刑部主事。
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
典陕西试。
庚子之变:军务总办。
督安徽学。
云南主试、学政。
提学吉林。
以资政大夫致仕,
卒。
著述。
教学思想。
政治评价。
顺亲信友。
其他。
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晋江县二十九都前头(今池店镇钱头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一甲第一名进士,是科举时代泉州以至福建的最后一位状元。
吴鲁卒后,江春霖为撰《墓志铭》,曾遒书石,额题“清·故进士及第、资政大夫且园?吴公墓志铭”(下简称《吴鲁墓志铭》),落款“莆田江春霖撰文,晋江曾遒书石”。陈蓁录有副本,存吴鲁后裔处,文本后注“戊午初冬世晚生陈蓁重录”。
江春霖,字杏村,清·莆田人,光绪廿年(189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转御史。
曾遒,字振仲,号升文山人,清末民国·晋江人(住泉州新门),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工书法,泉州一带多见其书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遒》)
《墓志铭》详述吴鲁生平,今全文录注,但因行文需要,文句次序有所调整。
身世
吴鲁兄弟4人,居第二。父吴厚宇,在莆田涵江经商。
《吴鲁墓志铭》:
“公讳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闽晋江人。
曾祖呈坚,祖璧经,父厚宇,皆以公贵,赠资政大夫。
璧经家故贫,行义望一乡。厚宇商涵江,一被盗,再被火,皆鬻产还债,不负人一钱。漳州之乱,尝协济军食,账饥民,同事获优叙.不要赏,径去。人以是高之。有丈夫子四,公其仲也。”
按:漳州之乱: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海澄人江源、黄得美等组织小刀会起义,声势浩大,破海澄、漳州,杀兵备道兼摄知府事文秀、总兵曹三祝,数日间又攻下石码、长泰、厦门、同安等地。不久为官兵及民团所镇压。
就学
吴鲁5岁入塾就学,稍长从诸名宿学,未弱冠入邑学宫,旋入国子监。
《吴鲁墓志铭》:
“公幼颖异,五岁就傅,端重若老成。
稍长,从诸名宿学古今治乱兴亡之故,因革损益之宜,与夫儒先性理诸书。皆穷极源委,不屑屑教为帖括(“帖括”:按帖描字,指死记硬背)。
未弱冠,补邑学宫弟子,旋上庠食饩。”
刑部主事
吴鲁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举拔萃科。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授刑部七品京官,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
《吴鲁墓志铭》:“明岁,考授刑部七品京官,俸满升主事,总秋审。公余益肆力于学,书法精绝,名噪都下。”
吴鲁工楷书,谓之“吴体”,文章翰墨均为一时之选。传说,时候考举子竞相临时仿书“吴体”,希图春闱会试时主考官阅卷误以为吴文,予以关照;吴鲁无奈,弃“吴体”而别书他体,以免鱼目混珠。
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
吴鲁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考取军机章京,其清廉自律,以诗文闻,朝中高官大佬竟欲罗致门下,而吴鲁独敬军机大臣孙毓庆,兼任孙府教席。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吴鲁中顺天乡试,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孙毓庆任“大总裁”(主考官),吴鲁进士及第,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修撰,时46岁;探花(一甲第三名)为江西文廷式,文师从锐意革新的翁同瀹(同治与光绪的师傅)。
《吴鲁墓志铭》:
“顾大器晚成,光绪丙戌考军机章京,戊子中顺天乡试,庚寅始以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距选拔时十有七载,而公年已四十有六矣。”
“公在军机,尝与修方略,终五岁未请一日假。”
“在翰林,历充国史纂修庶常、教习及撰文。”
清·继昌《行素斋杂记·卷上》:“军机章京传补后复与会试,得鼎甲者:……光绪庚寅状元福建吴鲁。”
典陕西试
及第后,吴鲁曾典试(主考)陕西。
《吴鲁墓志铭》:
“及第后典陕西试。”
“其典陕试,则拔取多老宿。”
庚子之变:军务总办
光绪廿年(1894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吴鲁上疏议政。其《请迅调战将以临前敌书》提出:“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强调以史为鉴,因时变通,革故鼎新。
光绪廿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吴鲁墓志铭》概述吴鲁行状曰:“联军陷天津,被举总军务处。乘舆西幸,追弗及,取道襄汉奔行在。所为答马督(马玉昆)三路环攻书及与枢府瞿公论建陪都襄阳,语皆切实。嗣朝议咎当事误国,命诣翰林,讲实用,所著论说中国积弊,观东西政策尤了如指掌。”
其时,列强借口“义和团”之乱,组成八国联军,陷天津,扑向北京;津门守备弃城而走。吴鲁上《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指出:“宜以北洋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扼守其要区,以水师会哨其海口。”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吴鲁因此被“主战派”推荐为“军务总办”。
统兵马玉昆退守北仓,在北京东、南两面开挖工事,并为此上书军务处乞讨嘉奖。吴鲁在《代军务处大臣复马玉昆书》中对此加以驳斥,进而提出变被动为主动的“三面环击”保卫京畿策略:“如今之计,宜合各军,联络一气,申明纪律,分路誓师,同时进取,以南路辛酉等包抄其后,以西路升元等横击其腰,北路则贵军力遏其衡,克服津郡,保卫畿疆,此上策也。”?
他倡办民团,对义和团及其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他在《请饬统兵王大臣部勒义和团勇与官兵长短时间》中说:“窃惟今日之义和团勇,善用之可以壮军威”,建议“勒以部伍,分地驻扎,与官兵长短相间”,协同作战,可收实效。
然而大将未战先降,慈禧闻风仓皇逃往西安。七月廿一日,日军炮轰北京地安门,抢先突入西城,围捕慈禧未果。联军随即烧杀抢掠,古都一片火海。吴鲁撤退不及,困于南柳翰胡同晋江会馆1年多,历尽艰险,多次躲匿于后院草丛深处,才避过搜捕。
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在“八国联军”炮火之中写下诗集《百哀诗》上、下两卷,集中反映八国联军攻掠津京、慈禧太后挟帝出奔、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情况;同时鞭挞那些丧师失地、媚外辱国的奸佞之徒,凸显其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光绪廿七年(1901年),吴鲁赴西安,四月途经秦岭,拜遏韩文公(韩愈)祠,有《秦岭遏韩文公祠》(《百哀诗·卷下》)诗曰:“疏陈佛骨表疏忠,山斗高高百代崇。壁立经过秦岭驿,穴居犹见古人风。文章浑厚咸京壮,气节巍峨华岳雄。苦历炎荒八千里,灵飙回驭镇关中。”
督安徽学
历安徽督学。
《吴鲁墓志铭》:
“督安徽学。”
“安徽学政有免搜检陋规,数钜莫能革,公至则峻却之。
衡文每去取一人必反覆移时。
尤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前后购紫阳(朱熹)藏书,增东山膏火(“膏火”:供给求学的费用),倡建诂经(“诂经精舍”,书院,同治间设于上海。另杭州西湖孤山亦有“诂经精舍”,嘉庆间浙江巡抚阮元建),规复(太平府)翠螺两书院,捐廉约五千有奇(并为书院作记),余尚不在此数。
乡试代监临,适中日违和,征调骚骚,兵役挤松江士下水,众怒,且不测,得公一言而定。
皖人德之,为额其堂,碑于署左。”
云南主试、学政
又任云南主考、学政。
《吴鲁墓志铭》:
“又为云南主试、学政,宦达矣。”
“典滇试,则两科并举,一手校阅,闱艺出,滇人比之‘广陵散’。”(按:广陵散:古琴曲,晋·稽康善弹此曲,临终一弹,曰:“广陵散从此绝矣。”)
“滇学岁满复留任,新法初变,文风不竞,公乃合举、贡、生童,月试而优奖之,以为之励。
及诏停科举,考学堂,公复条上兴学四策,请裁学政而专责督抚。
去滇之日,士绅为树德教碑于林文忠(林则徐谥文忠)去思碑之右。”
提学吉林
终吉林提学使。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
《吴鲁墓志铭》:
“卒以提学吉林,为强有力者所挤。”
“吉林之初设提学使也,诸事草创,公甫至,即捐五千金为倡(措办提督学政公署)。文庙体制不称,议改建,公复首捐一千六百金。在任仅一年有半,自小学、师范、方言、实业、法政、模范诸学堂以及中学、女学依次而立。日莅一校,必刺取先贤言行,为诸生谆谆讲解,中学以上并讲兵学。(还倡办《吉林教育官报》)
日人占试院,巡抚朱家宝及交涉司不敢过问,公径详部并移书日本文部、外部,争甚力。
吉绅松毓已兼二差,复夤(夤缘,攀附)朱抚,札委学务议长,公拒弗与,松被讦讼,东督委公查,亦不以中承私人稍回护。
士之碑颂不减在皖、滇时。”
以资政大夫致仕,卒
吴鲁提学吉林时为强有力者所挤,被召入学部,以丞参用。宣统三年(1911年)闰六月,吴鲁辞职返乡,后寄寓厦门鼓浪屿。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八月廿八日卒。墓在今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马鞍山,“文革”中遭破坏。
《吴鲁墓志铭》:
“召入学部,以丞参用,兼图书馆,落落不合,致仕而去,阶止资政。”
“公生于乙巳(道光廿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壬子八月二十八日,享寿六十有八。”
“其孤卜以癸丑十一月十三日葬公于邑之儒林乡马鞍山,遣书来索《铭》,余于公为翰林后辈,交甚笃,而州判君(指吴鲁四子吴钟善,任广东州判)又与余为忘年友,辞弗获,谨为之《铭》曰:
苞有蘖,(草木茂盛,生出嫩芽,喻吴鲁有节行且后继有人)
斧无柯,(斧头没有斧柄,喻吴鲁有才能但未能掌握实权)
风景不殊泣山河。(《晋书·王导传》载,过江南渡人士,每至暇日,相邀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涕。)
沧桑世变古如此,
天实为之谓之何!”
著述
《吴鲁墓志铭》:“所著有《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集著》各两卷、《国恤恭纪》一卷,《文》四卷,《百哀诗》两卷、《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六卷,《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日记综》十余卷。”
还有《正气砚斋类稿》、《正气砚斋遗诗》、《纸谈》等。
教学思想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认为兴学育才是施政的第一要义。
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就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
任云南学政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
为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建议:“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统归督抚经理,方能确著成效。”?
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
? 政治评价
《吴鲁墓志铭》:
“科名至大魁(状元及第),仕宦至文衡(主考官),皆人生之至荣,不可谓不遇;余独怃(惋叹)其猷为有守,不获柄用(“柄用”:掌握实权),遂遭国变(改朝换代)而□(上“文”,下两旁“∣”中“贝”)恨以没(通“殁”)也!”
“磋乎!中国自变法以来,廉耻道丧,贿赂公行,朋党牵引布满要地,竞争于权利,征逐于游戏、酒食,天下事不以关其心,交涉务媚外以偷旦夕安,及事关内政,则利之所在巧取豪夺压制惟恐其不至。驯至民穷财尽,天怒人怨,国家将亡而犹不觉悟,流毒至今未已也。
今得如公者数辈,相助为理,励精图治,贱货贵德,节用爱人,中外辑和,民心固结,国虽弱必不亡,即亡灭岂若是速哉!此则后汉之所以倾颓而诸葛亮之所为叹息痛恨者矣。”
时人或谓吴鲁思想较为保守。然吴鲁曾三渡日本,与赴日组织“同盟会”、奔走革命的孙中山晤谈甚欢,于时局困难,颇多共同语言。吴虽未能投身辛亥革命,却也支持侄儿吴吉士追随孙文。吉士曾参加武昌起义之役,终任国民政府海关首任关长。
顺亲信友
《吴鲁墓志铭》:
“公内行(家中操行)尤笃。
资政(指吴鲁父厚宇,赠资政大夫)没(通“殁”)时,公在京师,闻讣归,一恸几绝,卜兆域(葬所)日步行数十里不倦。
太夫人以上寿考终,公年五旬余,犹作孺子慕(“孺子慕”:婴幼儿恸哭父母),哀动行路。
以禄养未及而父没(通“殁”),每服珍异未尝不流涕泣下。
三弟听堂早逝,孤子锺漠复夭,抚其子与子孙无异。
遇朋友事不合义,尊长无所屈,而情意周挚。
陕士董孝廉春采游幕(“幕”:幕友、幕宾、师爷,为地方军政官延用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佐助人员)卒,独赠四百金归其丧,生平慷慨多类此。
宣圣所谓顺亲信友,君陈所谓孝友施于有政者,观于公益信。”
其他
《吴鲁墓志铭》:
“元配卢夫人,性朴而勤;继室王夫人,治家有法,门以内秩如。
子男五:钟鉴,太常博士;钟铭,训导;钟庸,同知衔;钟善,副贡,经济特科二等,广东州判;钟勋,前卒。
女二:长适曾,次殇。
孙男十:颐林、琼林、桂林、溶林、普林、旭林、雯林、和林、章林、竹林。
孙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