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万七支系发展简述

       吴万七,字逸。公系太伯(周文王姫昌的大伯父、吴国第一代君)、仲雍的八十五世孙(左台吴少微为61世),生卒年大约在1300~~1370年之间。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北乡瓦硝墩人,公文韬武略,捷武闱,元末官楚,策名大司马(大司马,兵部尚书别称,元朝的高级武官,正二品);明初明太祖遣为黄州府椽守(黄州守备);公年老犹喜武略,治军严谨,奖惩分明,闲时还率军耕种,与民同甘共苦,深受军民爱戴。卒于官,明太祖亲敕武德将军,诰封龙虎将军(正二品),赐葬黄陂白龙山(今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镇长堰管理区白龙寺村下湾北左首),建祠奉祀。妣饶氏授恭人,后谥封为太君,葬红安县杨贞桥(现高桥镇岳家岗村象鼻嘴)。

       自万七公从江西迁徒到黄州任职,本吴姓支系为渊源之始,二世祖长一公,三世祖吴荣一、吴荣二、吴荣三、吴荣四,即:伯、仲、叔、季(简称“四荣”或“老四大房”)。老“四大房”历时已六百余载,各踞一方,形成四大支和无数分支,各房头枝繁叶茂,派系不乱,繁衍近四十代,现有人口数十三万之众,大部份遍居鄂北、豫南的大别山地域,其少数分支散居在其他省境内和海内外。

       伯,荣一公分支:洪武初年,荣一公栖中和石壁山(今红安县八里湾境内),种蔬养鹤,博览嚎吟,尝荷锄挖药济人,隐居不仕,后徙居菟颜(今名黑石咀),继续过着隐居生活,元朝末年负盛名,世称其节。明太祖闻之,思征大用,但三聘不赴,太祖命学士陶安书“高士”二字赠之,故其居曰“高士轩”(今红安县高桥镇境内),去世后亦葬于此。荣一公后裔十分兴旺,现有四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除部分居住在四川涪陵外,大部分居住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三角槽门周围,占据大小村庄五十多座,占地20平方公里,当地称“槽门吴”,亦称“东吴”。由于枝繁叶茂和生活所迫,从清朝中期开始向外扩展,现在全国五省十六县(市)都有荣一的后裔。如湖北省的随州、麻城、监利、蕲春、黄陂、大悟等县(市),贵州省遵义市,陕西省北河县,江西省庐山市,河南省信阳、新县、光山、罗山、南阳、桐柏、商城、固始等县(市)。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结果,迄今已两百余年。

       仲,荣二公分支:荣二公克俭克勤,终身无失色,亦隐居不仕,以淳谨重于乡里,深得民心。不幸早逝,葬于红安县高桥镇象鼻咀之右山,与开基始祖饶太君、二世长一公、妣胡淑人三人坟墓相距0.5公里。公元2000年清明将荣二公坟墓迁到饶太君、长一公、妣胡淑人墓的右侧,四墓相连。因公早逝,妣易氏抚孤单传两代。因生活所迫,转徙无常,始居红安县北四角槽门等地(今属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荣二公后裔徙居该县大吴家湾等处,易氏去世后葬于大吴家湾后山。其后裔繁荣,人文鼎盛,可与昆弟三房争辉并旭。“知天之报隐德者未艾也!”现已发展三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主要聚居在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槽门、吴家湾、郑家边、新湾、油榨湾、张家河等地。由于战乱和生活所迫,从清末起一部分人开始向外扩迁,现住江西省德安县吴先祯一支,就是其曾祖父在清朝宣统元年迁往江西德安县新田村的,现已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也有一部分迁往湖北省麻城市湾店街、吴家冲、吴家咀和红安县城关镇甘家冲等地。箭河乡居住的村庄还有:王大喔,唐畈,腊树洼,南岗,徐畈,新洼,长洼,肖洼,竹林巷,董洼,还有楼洼及零散小村庄。

       叔,荣三公分支:荣三公宣议郎、赐赠文林郎。公无意为官,始居西陵之白龙山(今黄陂长堰白龙寺村),继而居弦南之柴家山,后又徙居邾城之羊角山(今大悟县四姑墩一带),迁徙频繁,子孙亦分布极广,多数聚居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羊角山大吴家、李氏畈、高家边、畈吴家、上店、王家田、吴家河、吴家岔、江家边、龚家边、楼巷及吕王镇、卢家岗、新庙、吴家庙、河西等处,少数分居在红安县七里坪镇贡吴家河、上新集、陈家田、陶家边,武汉市黄陂区祈家湾、吴家墩、塔耳官木堂,河南省新县陈店乡的大吴家、细吴家,箭厂河乡吴河、三石门,新集镇江淮岭,陡山河乡陡山河街、连塘岗,千斤乡的大吴湾、细吴湾、吴家洼、大庄、四方洼、吴大塘、萎子洼、方湾、河西、吴家山、范洼等,卡房乡的吴油榨、吴河、吴洼等,苏河乡的吴湾、姜岩、陈洼、谭家楼,光山县南向店乡宋洼、清塘河、陈畈、杨树洼等地,罗山县吴家店,山店乡小罗家湾、学堂塝,信阳市平桥、刘洼、吴老湾、马岗、银钱等处。以及宣化镇新店村吴家店、红石岩、朱家庄、胡家庄、松泉寺、兴隆塝、爽墩河及杨兵村新桥及宣化店镇街道。现有约三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

       季,荣四公分支:荣四公赐封通议大夫,留守家园,久居黄陂长堰,去世后葬黄陂白龙山下西二里许龙岗店,其后裔亦聚居在黄陂长堰镇境内,当地有“吴半边”之称。主要有竹园吴、吴家楼、解家吴、五通口、高车畈、萝卜塘、吴家岗、阴阳洞、吴家林口、耀洲洼、太子寺、吴家台、吴家墩、罗陈吴、王永号、三店门、周辅岗、吴家湾、长苓岗、上湾吴、吴家院、上张吴等。

       清末民初,朝政腐败,战祸连年,殃及黎民百姓,为生存之计,荣四公后裔不少人陆续外迁。据老谱载:湖北省秭归县营盘、老屋门;红安县界匠岔、三里岗、紫云乡丁家边、觅儿寺镇吴家岗;应山县吴家店,随州高城、小龙店;河南省罗山县李店、竹竿、潘新店;正阳县大林、桐中;新县新集镇吴岔、汪岔,吴陈河乡吴尖山;光山县文殊寺、天灯龙岔、南向店、稻场岗,南王岗乡许桥;信阳汝宁府,淅川县西坪;陕西省商南县太平店,雒邑等地都有荣四公的后代,并且多数是清末迁去的。荣四公后裔现有三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

       万七公后裔不仅枝繁叶茂,更是人才荟萃。在明清时期,据老谱记载的名人有109人,其中进士及第22人。二世长一封通议大夫,三世祖“四荣”有3人受过朝廷赐封。荣一公明太祖赐赠高士,荣三公赐封宣议郎,荣四公赐封通议大夫,四世祖德茂公(荣四长子)系明朝前期进士,历任广东监运使、赐封通议大夫;四世祖思广公(荣三次子)官至大理寺左评事、勅授宣议郎,浩授文林郎;五世祖吴镐(荣三之孙)历任常州府宜兴知县、授文林郎;六世祖时省公(荣三公后裔)官至广西枊州怀远县千总,敇授武骑尉,晋封奉直大夫;七世祖允珠公(荣三公后裔)太学士,诰封奉直大夫;八世祖豪公(荣三公后裔)文韬武略,朝廷赏赐七品官服;九世祖楚儒公(荣三公后裔)万历元年(1573年)授河南洛阳知县,敇授文林郎,例赠儒林郎;他们都曾建功立业,有较好的政绩,深受朝廷器重。

       另外,自清末以来,荣三公后裔吴德秀曾担任湖北督军黎元洪、段祺瑞、王占元参秘;吴德铨曾担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的侍从武官;三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将、校军官,他们是:吴绍铭 (又名吴苏民,黄埔三期,国民革命军上校)、吴基茂(国民革命军少将)、吴震东(国民革命军空军中校)。

       在大别山这块红色的革命热土上,无数吴氏优秀儿女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前后,据有关资料记载的万七公支系名人106人,其中县团级以上99人(含军级23人)。在政界和军队中较闻名的有吴绍镒(化名杨松)吴焕先、吴先恩、吴世安、吴永光、吴林焕、吴光浩、吴先桢、吴基培、吴华夺、吴大胜将军等。在这个时期,荣二后裔人才出类拔萃,县团级以上达54人,其中军级8人,师级11人,团级35人。二十世吴子恕,二十一世吴醒汉,跟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分别担任国民革命军军长、司令员。吴先恩中将(新县箭河人),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二十四世吴焕先(新县箭河四角曹门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历任中共县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和红二十五军军长。荣四公后裔有二十五世吴光浩(黄陂县王家河镇蔡吴湾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军长、鄂东军副总指挥兼二路军司令员,同潘汝忠等领导了“黄麻起义”, 任副总指挥,牺牲时年仅23岁。而荣三公的后裔有:二十世吴绍奎(老红军大悟县四姑人)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官;二十世吴绍镒(化名杨松,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发起人、组织者、历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共吉东特委书记兼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政委、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职;老红军吴基骏(化名杨志超),曾任中共山东腾县县长兼武工大队长、河南省省计经委常务副主任等职;二十一世吴林焕(原名吴基荣)、吴永光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大悟县四姑墩街的吴氏一家三兄弟(基化、基玉、基印)都在三十年代初都参加革命,荣为共和国的革命烈士;还有新县陈店乡细吴家的吴华夺将军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类似以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作出过巨大贡献,都是本支系吴氏的楷模和优秀代表,也是吴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吴茂双撰稿 吴隆繁补充整理

2000年至2018年2月

附注:

       1、荣一公后裔建造的吴氏南三曹门在红安县南的吴家湾,荣二公后裔建造的吴氏四角曹门在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荣三公后裔建造的吴氏曹门大院在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湾。

       2、吴万七支系的发展情况,为大家提供寻根线索。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的变迀,以上四大房后裔名人搜集的资料不够完整,聚居地个别地名或不够准确,若有谬误,请广大吴氏宗亲提供予以更改和充实。

       3,始迁祖吴万七系泰伯的八十五世孙(原大统谱称87世有误),现根据2017年安微休宁吴志贤主编的《左台吴氏八大派系分支图谱》,经研究定论后特对本世系特作更正。

       附件1:鄂北豫南始迁祖武德将军吴万七上溯世系

       [1]仲雍(泰伯)→[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吴王)→[19]季札→[20]征生→[21]启番→[22]吴售→[23]弥容→[24]句馀→[25]子三→[26]涉→[27]彰→[28]穆→[29]平→[30]申→[31]芮(长沙王)→[32]浅→[33]信→[34]广志→[35]千秋→[36]长陵→[37]全→[38]隆→[39]复兴→[40]汉→[41]成→[42]盱→[43]胜→[44]珪→[45]文质→[46]应之→[47]康年→[48]嗣英→[49]正己→[50]定→[51]之则→[52]延→[53]猛→[54]安诚→[55]筠→[56]钦→[57]授→[58]文慰→[59]良→[60]义方→[61]少微(左台吴氏始祖)→[62]巩→[63]泉→[64]瑶→[65]叔讷→[66]矱→[67]昭→[68]道悦→[69]昺→[70]绍→[71]运→[72]辂→[73]演→[74]荣→[75]潜→[76]皜→[77]瑜→[78]钧→[79]岚→[80]太初→[81]长生→[82]延寿→[83]庆佑→[84]千六→[85]万七

       注:2015 年(乙未)荣三支第十次续修时,万七上溯世系始接入《中华吴 氏大统宗谱》之左台少微系城门派,而上世纪末编修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误 将左台吴氏始祖少微公编成泰伯第 63 世,通过安徽省休宁(少微公祖地)文史 专家吴志贤据老谱考察论证,将少微公纠正为泰伯 61 世,现根据 2017 年(丁酉) 安微休宁吴志贤主编的《左台吴氏八大派系分支图谱》,经研究定论后对本世系 特作更正:少微公为泰伯 61 世孙,吴万七为泰伯 85 世孙。

湖北省吴氏常务理事长、大悟县吴氏理事长

武德将军万七公二十二世孙:吴隆繁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隆繁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