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族谱知识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古代功名、官阶与命妇封号制度详解

       一、古代功名体系:科举与官学中的身份阶梯

       功名是古代士人通过教育选拔获得的身份标识,是进入仕途的核心敲门砖,主要与科举制度和官学体系紧密关联。

        (一)太学生:京城最高学府的储才

        太学生是在太学肄业的学子,太学作为古代王朝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始于西汉武帝时期,以儒家经典传授为核心,是培养统治阶层人才的关键基地。其生源多为各地选拔的优秀子弟及官僚后代,学业合格后可直接授官或参与科举考试,是古代入仕的重要路径,地位高于地方官学的生员。

        (二)监生:明清国子监的入学资格者

        监生是明清两代获得国子监就读资格的称谓,全称为“国子监生员”,是当时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功名身份。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监生来源并非仅靠科举,类型多元,毕业后可通过科举进阶或经考核直接授官:

        - 贡监:由府、州、县学按规定推荐至国子监的“贡生”,是监生核心群体,含岁贡(按年定额推荐)、恩贡(皇帝特恩额外推荐)、拔贡(六年一选的优等生)、优贡(三年一选的品学兼优者)、副贡(乡试副榜录取者)、例贡(捐纳获得资格者);

       - 荫监:官僚子弟凭借父祖官职、爵位获得入学资格,是“世卿世禄”制度的残余,体现官僚阶层特权;

       - 恩监:因皇帝特殊恩赐(如皇室庆典、功臣后裔抚恤等)获得资格,数量少,多为荣誉性功名;

       - 优监:从地方官学优秀生员中选拔,需通过严格的学业与品行双重考核;

       - 例监:通过向朝廷捐纳银钱、粮食等财物获得资格,也称“捐监”,明清中后期较为普遍,是朝廷弥补财政缺口的方式,功名含金量相对较低。

        (三)庠生:地方官学的基础功名者

        “庠”在上古至先秦时期是学校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官学的代称,因此“庠生”特指府、州、县学的生员,是秀才的正式称谓之一,属于科举体系的基础功名阶层。庠生需通过地方童子试方可入学,享有免除徭役、拜见县官无需跪拜等特权,是进入仕途的初始起点。

        (四)廪生:地方官学的优等食廪者

        明清时期,廪生是地方官学中享受公家膳食补贴的生员,属于生员中的优等生。最初廪生名额有限,仅授予学业最优者,由官府供给粮食与津贴,同时承担辅助教官教学、管理生员的职责;后来随着生员数量增多,在廪生之外增设“增广生”(简称“增生”),名额多于廪生,同样享有部分特权但无膳食补贴;增生之外再设“附学生”(简称“附生”),为普通生员,层级最低。

        (五)邑庠生:县级官学的秀才称谓

        “邑”指县,“邑庠”即县级官学,因此“邑庠生”是对县级官学学额(秀才)的具体称谓,属于庠生的分支,本质仍是科举体系中的基础功名。该称谓多用于地方志、族谱中对生员身份的记载,重点强调其所属的地方官学层级。

        (六)贡生:地方官学荐入国子监的佼佼者

        贡生指地方官学(府、州、县学)的秀才中,通过选拔或推荐进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意为“贡献给朝廷的人才”。作为秀才中的优秀群体,贡生身份高于普通庠生,毕业后可直接参加会试或经考核授官,是连接地方官学与国子监的关键功名。贡生与监生中的“贡监”范畴高度重合,但“贡生”更侧重“推荐入监”的资格属性,“监生”更侧重“在监就读”的身份属性。

        二、清代文武官员官阶体系:九品十八级的等级规范

        清代官员分为文官、武官两大系统,均实行“九品十八级”制度,每一品级又分正、从两级,官阶直接与俸禄标准、服饰规制、礼仪等级挂钩,等级划分严格规范。

        (一)文官官阶:侧重文治的阶称体系

        文官官阶分为大夫、郎、佐郎三类,名称多体现“文治”特质,对应的官职多集中在中枢行政、地方治理、文化教育等领域,如大学士、尚书、巡抚、知府、知县等,具体等级如下:

        - 一品:光禄大夫(正一品)、荣禄大夫(从一品)

       - 二品:资政大夫(正二品)、通奉大夫(从二品)

       - 三品:通议大夫(正三品)、中议大夫(从三品)

       - 四品:中宪大夫(正四品)、朝议大夫(从四品)

       - 五品:奉政大夫(正五品)、奉直大夫(从五品)

       - 六品:承德郎(正六品)、儒林郎(从六品)

       - 七品:文林郎(正七品)、征仕郎(从七品)

       - 八品:修职郎(正八品)、修职佐郎(从八品)

       - 九品:登仕郎(正九品)、登仕佐郎(从九品)

        (二)武官官阶:凸显武功的阶称体系

        武官官阶分为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类,名称侧重“武功”特质,对应的官职多涉及军队指挥、边疆戍守、地方安保等岗位,如将军、都统、总兵、参将、守备等,具体等级如下:

        - 一品:建威将军(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

       - 二品:武显将军(正二品)、武功将军(从二品)

       - 三品:武义都尉(正三品)、武翼都尉(从三品)

       - 四品:昭武都尉(正四品)、宣武都尉(从四品)

       - 五品: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

       - 六品:武略骑尉(正六品)、武略佐骑尉(从六品)

       - 七品:武信骑尉(正七品)、武信佐骑尉(从七品)

       - 八品:奋武校尉(正八品)、奋武佐校尉(从八品)

       - 九品: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佐校尉(从九品)

        三、古代命妇封号体系:与官阶挂钩的女性荣誉制度

        命妇是古代对受朝廷封赠的官员母亲、妻子的尊称,封号等级与官员官阶直接对应,是封建礼教中“夫荣妻贵”“母以子贵”理念的具体体现。不同朝代的封号标准略有差异,以宋、明、清三代最为完善。

        (一)命妇核心封号:按等级由高至低排序

        以下封号以宋、明、清主流制度为准,呈现各等级封号的历史演变与适用范围:

        1. 夫人:命妇体系的最高等级

        - 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封“夫人”;诸王及文武官一品、国公的母妻封“国夫人”(如“韩国夫人”“魏国夫人”),郡级官员母妻封“郡夫人”;

       - 宋代:一品、二品官员之妻封“夫人”,为命妇体系最高等级;

       - 清代: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的妻子封“夫人”,对应文官一品、武官一品的亲属封号,是清代命妇的最高荣誉。

        2. 淑人:三品官员亲属的专属封号

        - 宋徽宗政和年间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亲、妻子均封“淑人”,明确其等级在夫人之下;

       - 明清沿用:三品官员的母妻及宗室奉国将军的妻子封“淑人”,封号范围较宋代略有收缩,仅授予官员直系亲属。

        3. 硕人:宋代确立的中高级命妇封号

        - 宋代: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官员(大致五品及以上)的亲属可封“硕人”,地位在淑人之下、令人之上;

       - 注:“硕人”在先秦时期本是对贵族妇女的尊称(如《诗经·卫风·硕人》),宋代正式纳入命妇封号体系,后世沿用较少,明清多不单独设立。

        4. 令人:宋明时期的中等级别封号

        - 宋代:内命妇(皇室亲属)有“奉恩令人”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官员亲属)中,大中大夫以上(四品及以上)官员的妻子封“令人”,位列命妇第五等;

       - 明清:逐渐简化,将“令人”层级调整为对应五品官员亲属,但普及度不及宋代,部分朝代将其并入“恭人”“宜人”体系。

        5. 恭人:四至五品官员亲属的封号

        - 宋代: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五品至四品)的妻子封“恭人”,在令人之下、宜人之上;

       - 元代:定为六品官员亲属的封号;

       - 明代:四品官员的母妻封“恭人”;

       -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四品官妻为恭人,同时将宗室奉恩将军的妻子也封“恭人”,扩大了适用范围。

        6. 宜人:五至六品官员亲属的封号

        - 宋代:政和年间规定,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六品至五品)的母亲、妻子封“宜人”,高于安人、低于恭人;

       - 元代:封七品官员的母妻为“宜人”;

       - 明清:五品官员的母妻封“宜人”;若官员进阶后,其母亲、祖母可加“太”字,称“太宜人”,是对长辈亲属的尊荣体现。

        7. 安人:六品官员亲属的专属封号

        - 宋徽宗政和二年定:用于封赠朝奉郎、朝请郎(七品至六品)的妻子,高于孺人、低于宜人;

       - 元代:未沿用此封号;

       - 明清:恢复设立,封赠六品官员的母妻为“安人”;其母亲、祖母封“太安人”,与“太宜人”制度一致,体现辈分差异。

        8. 孺人:命妇体系的基础等级

        - 先秦至唐代:古称大夫之妻为“孺人”,是对贵族妇女的泛称;

       - 宋代:纳入命妇体系,为八品、九品官员亲属的封号,层级最低;

       - 明清:明确为七品官员的母亲、妻子的封号,是命妇体系的基础等级;同时民间也常用“孺人”作为对普通妇人的尊称,兼具官方封号与民间敬称的双重属性。

        (二)命妇封号制度的补充说明

        1. 先秦时期已形成命妇等级雏形,《礼记》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民曰妻”,奠定了古代女性身份与丈夫地位挂钩的制度基础;

       2.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是命妇封号体系的重要定型节点,正式确立“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的八级排序,后世朝代虽有微调,但核心等级框架未发生根本变化;

       3. 命妇封号需由朝廷正式颁诏授予,不可私自称谓,获得封号者可享受相应的礼仪待遇(如穿戴特定服饰、参与宫廷庆典等),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女性群体中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现代族谱续修核心:范例制定与规范要点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