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宅是我的老家。我现在可以这么说。
小时候,吴宅离我有点远,因为我家住在石岭坑源上的一个叫双板桥的小山村里。七八里的山岭,吴宅在山脚,我家在山顶。吴宅有个祠堂。印象中,祖辈逝世,先生都要带着魂幡去吴宅祠堂走一趟。后来才知道,人死了,魂要归祠。那时候,在我幼稚的头脑里,也就这么回事,没有多想。
上世纪末,我那个小山村的人都走空了,后来房子也倒塌了,村庄也荒芜了,道路也湮没了。除了留下一个村名在乡亲们的话语中外,再也找不到一种实在的东西能表示这个村庄的存在了。但是,时间一长,村子又回到了乡亲们的心里,因为山上还留着我们的祖宗。村子没了,祖宗还在。房子倒了,祖宗的香炉没处安放。这成了我们这些后人的一块心病。有乡亲想到吴宅祠堂,但是没有先例,我们也就不曾提起。2014年冬至,我们村的族人,在双板桥村的老屋基上盖了一处家庙,把祖先从番薯洞里请到庙里,每年清明上山开门祭拜。“结庐祭祖明孝道,饮水思源承善德。”家庙虽然简陋,但寄托了族人对祖先的缅怀,乡亲对故土的记忆。
在建家庙的时候,有吴宅的族亲说起吴宅祠堂。墙体开裂,柱梁顷斜,屋背漏雨,几百年的风雨侵袭,风烛残年,飘摇欲坠。那是我们吴氏宗祠,其败象堪不忍睹。我曾看过祯旺乡各村的祠堂,算我吴宅吴氏宗祠最为完整。两进,四合,中间和后院都有天井。主体部分五间,叙伦堂三开间,六根圆柱,胸围一米有余,长幅木刻楹联,显得古朴典雅,高深肃穆。我曾去青田北山瞻仰过吴氏宗祠,规模宏大,气势恢皇。吴宅吴氏宗祠是北山吴氏宗祠的延续和派生。
吴氏吴宅一脉,源自延陵季札,宋至吴挺公大将军,宋末大庭公湖广太守。因朝代更迭乱世,子孙四散,迁至处州厦河门外,后又分支移居北山。我始祖善德公好猎,至祯旺港桐川岭,见其山水佳境,遂在梅里定居开基立业,取村名为吴宅。有一传说,善德公和仆人打猎至此歇脚,猎狗盘卧不肯起身,善德公看此地风景独好,顺从天意,随遇安居。至今已有二十五世,约六百多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孟冬,修谱叙伦,定排行:宗、国、万、世、光、先、永、昌、建、立、裕、贤、福、禄、延、长等。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7年)建祠归宗,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吴宅吴氏后裔散居各地现有1700多人,除外迁外,在吴宅上村、下村、猫输田,还有我们双板桥、凉湖、罗代等村在籍人口有600多人。可见吴氏在吴宅已根深蒂固,繁荣昌盛。
吴宅吴氏宗谱近百年没有修编,跟这宗祠一样都是迫在眉睫的两件大事。曾经有好事者,多次提意,甚至筹措修谱之事,但都半途而废,更不必说修祠了。2014年,正合我哥和堂弟在村支部任职,也正好是“文化礼堂”建设之需要,我就鼓动他们利用在村里的威信,发动乡亲,把修祠修谱之事做起来。宗祠不修,一天倒塌,根基沉没;族谱不修,百年颓废,人心涣散。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也是我们吴宅的文化根基。
2015年初,吴宅村两委召开修祠修谱筹备会议,成立了筹备组,发动族人捐资30多万元,于农历2014年12月20日开工,至2015年底基本完工。事后几年,由于资金不足,加上事务上生出一些是非,修谱之事就此搁置两年之久。由于当年集资时已对族人有承诺,我心有不忍,希望我哥在职之时,出来牵头,把这事挑起来,完成最后的使命。2019年春,我哥发动族人,组建了修谱理事会,筹集资金,委托瑞安马先生,开始修编族谱。历经一年多时间,于2020年1月18日在吴宅吴氏宗祠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典礼。各地吴氏裔孙近300人,集聚在叙伦堂,可谓是百年之盛事。我作为二十二世裔孙之代表,在始祖之前颂读祭文,荣幸之至。
吴宅在祯旺乡之口,是进祯旺之咽喉要道。祯旺港从村中流过,两岸高山耸立,八龙嬉水,造成八曲七潭,形成了峰回水转,山水相抱,非常隐匿的山水佳境。人在村中,找不到水口;人在村外,看不到村里。移步换景,美如诗画。
吴氏宗谱中有诗云:“带水屏山护宝庄,延陵聚族在桐乡。”又“高峰耸列喜荣华,水曲山盘落涧霞。竹绕肯堂君子第,松对贵族大夫家。”
吴氏宗祠在村口,坐北朝南,面对笔架山。叙伦堂内有四副楹联。廊前一副是:克忠克孝鲁传梅里家誉旧,肯构肯堂更卜世泽长。正柱一副是长联:笔架耸高峰济济跄跄一堂萃犳文子弟,带园环秀水雍雍肃肃百世振凤治宗支。这两副楹联基本点出了吴氏宗祠所在的地名和环境。桐川岭,梅里处,吴宅开基之地,这里应该都代指吴宅。可惜的是照壁两侧栋柱的楹联前几年被盗走,我们参照别处吴氏宗祠的写法补对了一副: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兰谷,派衍北山缅开山鼻祖善良仁德。此联既点出了吴宅吴氏宗族的源渊,在颂扬先祖之美德的同时,也暗存了始祖的讳名。神龛两侧有两副七字联,上联为:员峤云霞分半岭,下联不知何时遗失。祯旺王晓平老师,接上联写一首律诗,我们便取第二两句,补全这一联:员峤云霞分半岭,两坑溪水聚一川。对仗非常工整,意思也概括了吴宅这个行政村由石岭坑源和南坑源汇集祯旺港的这种地形地貌和族居的基本情形。从几副楹联看,我们的先祖在建祠时花了不少心血。这也可以从十五世孙邑庠生吴正煊公的《特叙创建宗祠原由序》略知其艰难所在。
吴宅村虽然没有出过举人进士,但庠生秀才还是历代辈出。他们在宗族的发展上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吴正煊公岁试入泮后,就牵头发动族人,种树生息,筹集田租,于嘉庆癸亥年辛酉月丁丑日开工建造宗祠。历时近15年,才把宗祠建成。在他看来,帝王有太庙宗庙,民也有宗祠家庙,其目的是报本追远,尊祖敬宗,序昭穆,分尊卑,使孝子慈孙知诚敬,以备参考。同时,他还请来了台州周元楷先生,重修族谱,议定规条,正家风,要求子孙当念先人之创业之维艰,克孝克恭,长幼有序,勿以强凌弱,大家应和气一堂。这次我们修祠立规,圆谱祭祖,初心同出一帜。
吴宅祠堂立有祖规,逢有族人中出县长及以上官员才可打开大门。今世虽然有正处级以上职位多人,但都是部门领导,史上称吏,非官。所以,吴宅祠堂大门至今还没打开过。听我哥说,这次修谱,发现外地曾有一吴氏后裔任某市副市长。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期盼着某年某月某日,祠堂大门或许就会打开。
下一篇:吴氏宗祠大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