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渊源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世万公四房说

      吴涛老弟,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从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了,从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了,精力也大大衰退。要修谱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回想15年前我修谱时那些艰辛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2006年湖南老家回来后,我抑制不住想修谱的热情,提笔修谱。修谱要有资料,于是就利用所能用的时间走村串户采访。不论刮风下雨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一人骑上摩托车奔波在那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有时途中突然下起大雨来全身湿透,冷得全身发抖。当时,你老弟知道我已经多少岁?我已经57岁的人了。我一人跑了四个村14个自然屯。尾江,陇弄,大田保,道纳这些地方你去过吗?也许你连这些地方的地名都没听说过。在采访过程中,有些人不但不支持,反而说了不少风凉话,真让人气破肚子,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有人说是我没有事干了,才做这事的。试想,我把这个时间放在做家务事上不行吗?有人说你钱多了没有闲处了,才把它花在修谱上面的。试想想,我一个穷教书的有几多钱?即使点积蓄我把它花在补养身体上行不?因为把时间,精力,银钱花在修谱上,遭到多少埋怨,说我是家懒外头勤。在自己没有资金投入制谱时,到各家各户去讨要,有些去讨了几次不愿给,弄得我很脸干。有谁在此时此刻有谁站出来,手拍胸脯,资金不足算我的?只有吴永进在我到百色找寻印刷厂的时候得到他大力的支持。在道达吴氏家族中不乏有能说会道,知识比我高得多的人:有在县城中学任教的,也有在百色师范任教的,更有在广西首府南宁任教的。有政府机关任职或是政府领导的,有哪一个出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族谱》问世后,有些人,不去体会制作人的艰辛和付出,而是专门钻牛⻆尖,更是鸡蛋里挑出骨头来。有些人家在外地工作或做生意,或常期在外打工,在家的又不知他小孩的名字,结果把名字写错了,他就全盘否定:说是你写这个族谱不行,错漏太多了。甚至有一个半桶水,把一本吴说成无,宗字辈,说是无祖宗。德字辈,说是无道德。我很想问他,他的孙子,干脆改名叫吴病,吴灾。这样的名字更吉利。吴涛老弟,假如是你人来修谱,你愿不愿意丢下你的工作像我这样去不计得失,不计劳苦,不怕埋怨,专功打溺头也,忘我地去为近两千吴氏家族去奔波去劳碌不?

       2021.6.20:我们原来有个老谱,是一个手抄本。湖南老家那边写得比较简单,但地址及几代人也还算清楚。后来,在2006年国庆节,我们按照老谱所说的地址(地习)找到了。我把我们这边的情况和他勾通后,他们拿出他们那边的族谱(石印版)一对照刚好对接上(地址相符,吴再寿,潘氏,人名相符。)当时吴天贵也和我们一起去,双方对接上后,吴天贵也为我们感到十分高兴。道达始祖吴再寿共有弟兄五个:老大吴再章,老二吴再宗,老三吴再寿,老四吴再福,老五吴再五。现老大、老二老五这三家没了后人,只有老四家有后人在地习居住,只有十多家。他们把字辈改了。说是五个字辈太少了,怕长久会乱。我们因相距遥远,信息不通,仍然还在用原来的五个字辈。按顺序排下来,我这辈和他们的兆字辈同辈。也就是世万18世。地习还有我们上辈17世〈修字辈的〉我们的下辈幸字辈与他们的吉字辈平辈。第二年,侄儿吴吉佳父子特地从地习来到我家,到再寿公墓祭祖。我们再寿公一家两代来到道达到吴再群的儿子这一代(包括吴再寿这一代)一共有12代了。吴再寿在地习的父亲吴秀贤是世万十世。两头加起来,总共就有22代(世万22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这个世代谱绝对没出差错。只是在登记各地小房族时,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在外结婚生子,长期在外打工,有的到外地做上门女婿,他们的子女,在家的人不懂,有些是本家的老人也讲不清楚。有多错名,写错字,甚至有漏记的现象是有的。我不可能跑到南宁,更不可能跑到广东,温州去一个一个问,你的小孩名字用哪个字。包括在本群里吴涛的儿子名字都写错了。这个名还是问他老父亲,是他老父亲说的。昨天,吴涛在微信上说我写的族谱错多了。这个错多了,用词得不得当,他这个曾经是百色民师的老师是否明白不明白。错漏难免,他来个全盘否定,我心里是有些吃不消。想想一个57岁的老人不计得失,不计劳苦,尽自己所有时间奔波在四个村,14个相距甚远的高山峡谷的山间小路上搜集资料,各家各户厚着脸皮去讨钱,熬更受夜整理编辑,当族谱面世后,又一家一户送达。如果沒有一点奉献精神,没有一心为公的思想,怕苦,怕累,怕花自己的钱。况且由于把全身心放在修谱上,误了许多家务事,遭到家人几多数落。到头来却给你全盘否定。我不但为族宗修谱还各家各户讨钱,主持修整了三个祖坟。我觉得上对得祖宗,下也对得起宗亲。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

        昌高(2021.6.21)下午好!通过微信群聊和我们单聊,我深有感触,我觉得你是一位最真诚关心我们世万家族历史的人,不像那些有能力(体力,智力,财力都具备)的人,不想作任何付出,只想坐享其成,但又爱钻牛角尖,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那样的人。我能搞触到你这既热心去为大众服务,又真诚地对待和同情别人感受的宗亲而感到高兴和欣慰。由于种种原因的局限,我曾经走访了一些我们吴姓家族,同时也拜访了别的姓家族,我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缺陷:只记载了从祖地搬迁来时的始祖以下数代或数十代。而至于说是那一房的后裔,就无法连接了,中间少不了就有数代不知去向。就让人感觉出一种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听说或传说的可能。因为既没有祖地族谱的记载,也没有迁出后本家族的记载。如果要使祖地世代与本家族历史世代没有脱节,我认为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真诚为家族不计个人得失,不辞劳苦,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人,才能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你认为呢?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俸达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