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风俗习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每年都过年,你可知道春节的来历?

春节,俗称“过年”,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是全国各族人民规模最大、文化精华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内容和形式最丰富的民俗大节,同时也是海外华人最为期盼的一个节日。

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的历史悠久,已盛行4000多年之久。

传统意义上,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其中又以大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千百年来,我国多个民族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都要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祭灶、除尘、杀年猪、打糍粑、赶年场、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年岁、拜年、送压岁钱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

这种传统和风俗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甚至有增无减。

时下,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每年都要兴师动众、热热闹闹过大年,而且机关单位、公司企业等上班一族还有了春节法定假。

俗话说,叫花子也有大年三十夜。过年,俨然成为了每个人一年到头的头等大事。

那么,这样普天同庆的节日,你可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其实,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据考证,最初,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周初年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被普遍认为是春节的雏形。西汉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易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这是官方关于春节的认定,但朴实的老百姓普遍有神仙、佛教、冥司神灵、生活神、行业神、婚姻生育神、历史人物、自然动物、奇神异鬼等民间崇拜,所以他们更认可传说,认为过春节可以“消灾避邪”!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与春节相关的传说。

春节称谓多多,有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岁旦、新正名称,不过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为什么这么叫呢?就是因为有一个神话故事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头脑中!

关于过年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其中一种是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

这种年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兽争斗了多年,每到它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纷纷逃往深山躲避。

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个乞讨老人,一位好心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

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

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以前那样闯进了村庄,它却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一样。

来到村东一家院前,只见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

等它再次走近,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这是人们将竹节扔进火堆里发出的炸裂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不敢向前。

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

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村民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

于是,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年兽再也不敢来祸害人类了。

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互相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庆贺平安。

从此,当到了春节期间,各地便有了贴红纸对联、燃放烟花爆竹、敲锣打鼓、围炉守岁、拜年贺喜等做法。

就这样,通过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传承,这种习俗长期流传了下来。

这就是民间过年的来历!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