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文化》论文之九
十三修《永新吴氏总谱》总序
尝闻:拱木百丈,本自毫末;江河千里,源于点滴。想当年,我祖皙公,字景直,号五峰翁。南唐时由九江仕永新,居义井,虽区区九品主簿,却政责卓异,上感皇天,下惠黎民。二世祖炤翁,肇基烟冈,以筑望烟阁济贫而流芳百世。至六世台分支派、族大繁衍,嗣孙遍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知有数十万之众也。
正本清源,由此而上溯至三千二百八十多年前(即公元前11世纪),黄帝的十八世孙,周太王古公亶(姬姓),生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三曰季历。泰伯为谦让王位给季历(周文王父)乃携弟仲雍从陕西岐山远徙江苏无锡梅里村,断发文身,开辟荆蛮,教化土民,建勾吴国。后人以国为姓,吴姓始。至泰伯十九世孙季札,也为谦让王位,隐耕延陵,建延陵堂,其兄诸樊等建渤海堂。天天吴氏,遂分延陵、渤海两大派系。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生息和繁衍着数千个氏族。吴姓源远流长。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据现有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吴姓总人口约2800多万,海外约460多万(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泰国、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在全国19个大姓中,吴姓人口排列第10位,历代人才济济,灿若繁星。
孔子曾赞泰伯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发祥于无锡的吴文化(也称至德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当今之世,政通人和,百废待举,整理和抢救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一九九六年十月,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无锡至德文化联谊会,在吴姓的发源地,无锡市梅村镇召开了。从此普天之下,吴姓有了一个全国性的常设机构。大会向全国人吴姓嗣孙发出了整理海内外吴氏历史资料,编修吴氏全国大统宗谱的号召。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民族之向心力与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
谱,是一种文化。它上通千古,下延万代,为国家,为民间搜集了任何档案馆都无法搜集齐全的历史资料,如新近电视中披露的毛泽东之祖籍在江西吉水,邓小平之祖籍在江西吉安等,中央档案馆就是从毛、邓二氏族谱中发现的。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销毁了大量谱谍资料。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文化浩劫。所幸我族不少仁人志士,千方百计抢救和珍藏了不少谱谍资料。为我们今日续修总谱提供了无价之宝。其高风亮节,可歌可泣,堪为后人钦敬!
历史上,吴姓没有修过一部完整的全国大统宗谱。1946年倡修过一次,由于战事频繁,中途夭折。永新吴氏总谱从清康熙戊戍年至今,也有近300年未续修过。去冬,广西宾阳宗亲吴春龄一行三人,千里迢迢回县寻根探源,颇受启发。尔后无锡至德文化联谊会会长吴伟勋宗长来函,要求我们由下而上,参加全国大统宗谱的编纂工作,更令人深受鼓舞。作为一个吴氏后裔,我等深感责无旁贷。遂有文秀、一为(南唐)、天才(洲湖)、细俚(廉里)等倡修永新吴氏总谱之举。邀请信一经发出,冬至日,八派嗣孙代表云集廉里积庆堂,“永新至德文化联谊会”宣告成立。修谱之事,正式展开。岁尾年初,经桂冈、南唐、洲湖、湖山等五次会议,由动员、分工、搜集、整理到编审,赖各派同仁不要报酬,锲而不舍的努力,不出三月,各种资料如云归岫,如水汇渊。虽原始资料残缺不全,但他们能多方查找,遇到棘手的难题,均能广征博引,以理服人,绝不把问题上交。些种敬业精神,令人感慨万分了。
本人才疏学浅,忝为主编,殚精竭虑,不敢丝毫怠惰。周咨博访,不敢些许疏忽,唯恐有所错讹,将愧对祖宗,愧对族人,遗笑子孙。所幸诸理事、编委及族内贤达鼎力相助;无锡吴伟勋宗长寄来了大量文献资料;《宁岗吴氏合修族谱》总纂吴光亚先生无偿提供该谱作参考资料并作了经验介绍,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节约了资金,赢得了时间,为我们的总谱编纂工作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此总谱告竣之时,谨向全体热心支持和参与编纂工作的族人、理事、编委及外籍诸宗亲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资料短缺,仓促成稿,错讹疏漏处,在所难免,祈望族内贤达鉴谅、指正。更企后世吴氏嗣孙在续修谱时,予以补正。
愿我族子孙发达,事业有成,万代兴隆!
南唐皙翁33世孙 一为 敬撰
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