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文化艺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南山这个小村寨,曾出了位大人物

又到炎炎夏日,又想念我那避暑天堂的老家南山寨。去年的这个季节,曾写了一篇《南山蓝,那里的凉风那里的山泉》,引来众多网友关注!

其实,前两天,就因有事,我回了一趟地笋苗寨,喝酒到晚上十点多,很享受在露天的屋门前,无拘无束喝酒扯家常的时光。真想留下来,然而,却不得不赶回怀化,第二天还得上班。

可是,出地笋苗寨的公路正在改建,两台挖掘机趁着夜深人静忙着赶工。此路不通了,我们只得转回来。好在顺流而下,苗寨已经修通了一条公路去往南山。

这条路前年就修通了,我还没有走过,乘此机会好好感受一下。

以前,南山与地笋之间只有一条长满野草的山路,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记得我从去三锹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开始,直至初中毕业,每个星期都会来回走这条茅草路。一走就是五年呀,这里的山山坳坳、沟沟壕壕,留下了太多的快乐和辛酸。

而今,乘车重回旧地,我不禁感慨万千。

山还是那时的山,路已不再是当年的路。因是深更半夜了,周围黑咕隆咚的,什么也没看见,只有车灯闪烁在荒山野岭,一会儿远,一会儿近,更增添了宁静。

打开车窗,山风徐徐灌进来,非常凉爽,非常舒服。酒意也上来了,我交代开车的外甥注意安全,不知不觉迷迷糊糊睡去。

大概三十多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左右,当我睁开眼睛时,已经进入了熟悉而又亲切的南山寨。从这里再外出十公里,就到了坳上镇大开村。后来的路程很平坦、宽阔,轻车熟路,凌晨两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怀化。

已是万籁俱寂,虽然极想在老家歇一晚,哪怕多停留片刻,但我们过家门而不入,急着匆匆赶路!

一路上,我都在想,要感谢国家的政策好啊,南山这个小小的山寨也已修建了水泥路通往县城,而且村寨之间还修通了公路,这要是在旧社会完全是不敢想象的。

我的祖先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祖祖辈辈生活下来,还不是因为很久以前为了躲避战乱或者受汉人欺压吗?他们才不得不逃荒至此,从而“开天辟地”,在这里建立了家园。

如今,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劈路几十里,国家得投入多少资金,况且这里不过区区200多人,如果全靠自力更生“愚公移山”,或许父老乡亲们永远都与世隔绝!

当前,地笋随着旅游的兴起,已经火了,知名度与日俱增,地笋苗寨已成为了靖州旅游的金字招牌。然而,与地笋苗寨山水相连、一山之隔的南山,长期以来却一直非常贫穷,一度相当偏远。

其实,一衣带水的地笋和南山,它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千丝万缕的情结与渊源。

多年前,南山原本属于地笋村,加上两地都以吴姓为主,而且祖上都是从贵州天柱县远口镇迁移过来的,所以一直彼此认房族,感情非常融洽。

历史上,南山曾划入大油乡管辖,但因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后单设为三锹乡南山村,现又重新并入地笋村。

史书记载,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被赶进了崇山峻岭中。在流传久远的苗族歌鼟《锹里数寨歌》中口口相传着这样的歌谣:

地背坐在铜鼓湾,江水流来不用担。

枫木林林是地笋,要行大路九坡冲。

园内烂柴大棒木,套猪套羊茶溪壕。

蓑衣斗篷南山寨,金窝银窝马头塘……

这就是古时地笋村各个小团寨的真实写照,多数都是一种窘状。尤其是南山的处境更为尴尬,“蓑衣斗篷”这个最原始、最古老而落后的物件,居然长期成为标签。

苗族歌鼟的歌词内容全都来源于生活,每一句歌词都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千百年来,南山一直与世无争、贫穷落后,在外人的印象里就是“难山”。

从地笋连夜坐车过南山,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过往历史在我心里头历历在目、不断翻腾。尤其是当小车在大山深处穿行,到了观音洞的时候,我更是想起了老家那位赫赫有名的传奇英雄。

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南山还是有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人和事。偏远,不一定全是落后;绿水青山,往往就是金山银山;穷山恶水,有时也是人杰地灵。

据统计,在锹里地区,南山是最出人才的团寨之一,而且在这个山旮旯里,曾经出了一位影响深远、大名鼎鼎的少数民族首领,叫吴大培。

吴大培生于何年,卒于哪月,由于年代久远,苗族又无文字,所以不得而知。他的英雄事迹和传奇人生,我也只是偶尔听老人们提及。

相传,吴大培从小就在南山的深山老林里的那个云雾缭绕、绿水潺潺的观音洞里练武。他刻苦练功,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爱憎分明,且组织能力出众。

咸丰五年十二月,鬼金山苗民联合锹里二十四寨举行起义,提出“抗赋、抗捐”口号,吴大培应邀“入伙”。

义军势如破竹,一路过关斩将,攻克了锦屏县城铜鼓。后来,又转兵攻打靖州,在三锹九坡、枫香等地多次与官兵交战。吴大培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声震朝野,在义军中树立了威信,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老大。

沙子坳一役,由于力量悬殊,义军阵亡30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吴大培被俘。

这时,靖州团绅黄炳燮对吴大培进行劝降,威胁说如果继续对抗,将血洗锹里各个团寨。

面对这个严峻形势,吴大培不得不权衡利害,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考虑到这事关苗民的生死存亡,无奈之下,为了顾全大局,他只能答应不再“犯上作乱”。

同时,吴大培带着黄炳燮逐一游说锹里各个村寨,承诺只将为首者缉拿,一般人员概不追究。

大家看到吴大培说得在理,于是,纷纷接受朝廷“招安”,使锹里地区避免了一场浩劫。从此,锹民归顺朝廷。

锹里地区平安后,吴大培在官府谋得一官半职。他工作勤勉、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并参与修编《光绪靖州直隶州志》,颇有建树,声望越来越高。

然而,英雄的结局,往往注定要以悲剧收场,吴大培也不例外。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大培向来胸襟坦荡、大义凛然,遗憾的是,他忘记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某年,在自己的祝寿宴席上,毫无戒备之心的吴大培被仇家下毒,不治身亡。

可以说,吴大培就是梁山泊中的“及时雨”宋江、五代十国时期的“飞山太公”杨再思一样的风云人物。可惜的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对史料没有进行认真保护、系统整理,致使后人们渐渐淡忘了在苗族地区也有自己的先辈是何等响当当的英雄豪杰。

小地方出大人物!南山,这个被世人遗忘了的山沟里,曾在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次深夜从老家南山路过,让我浮想联翩,万般滋味。虽然这里依然还没有彻底改变“难山”的状况,但只要一想到吴大培,就让我心情豪迈,信心满满……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展团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