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考证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最新论证《红楼梦》的作者、编者及缘起

——从楔子和批语揭秘吴梅村创作真相

论证《红楼梦》的作者、编者及缘起  ----从开卷楔子和批语揭秘吴梅村创作真相

    

    

    当下红学的研究范围广泛而深邃,喧闹而繁杂,如成书年代,寓意主旨,历史背景,人物原型及原作者等都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一切皆缘于《石头记》最初是一部无名氏作品,成书后又长期被列为禁书的缘故。笔者发表了两篇考证《红楼梦》作者的文章后,逐渐引起了海内外一些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们的关注,开始有同仁与笔者进行商榷。笔者用小说具有的鲜明特点:宗教信仰,文学造诣,批判思想,上层场景,民俗方言,作为考证原作者的五个基本标准进行推理论证,获得了一些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赞赏和支持。

    可以说,《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桩历史公案,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一个红学研究课题。为了突破已持续百年的考证困境,研究者应该用立体思维和时空景象,全方位模拟小说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场景,才能清晰地找出真正的作者。这既是对《石头记》作者的著作权的应有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有力捍卫。不仅如此,严谨考证是为了追求历史真相,客观分析更是为了维护原创正义。

    当下自媒体时代,红学领域乱象丛生,奇谈怪论充彻网络。有些人为了蹭热度或搏眼球,故意搅混水掺沙子。例如,有人胡诌《石头记》原作者可能是满清的皇子皇孙。试问,那些生活在北京皇城根下,或许一辈子从未到过江南的北方人,怎么可能写得出满纸江南韵味的《石头记》?乾隆皇帝算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满人,据说他一生写了五万首诗词,似乎没有一首流传至今的佳作。在清朝初期,极少数满人能勉强看懂汉文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纸醉金迷的纨绔皇家子弟,怎么可能写得出《石头记》中大量的绝妙诗词?再如,出生在山东曲阜的孔尚任,怎么可能写得出一部有苏州民俗特色和方言特点的小说?关于《石头记》的原作者,网络流传太多的荒唐论调,多数不值一驳。

    值得强调的是,《红楼梦》开卷的作者自云是界定原作者至为关键的内容,开篇的楔子是打开红楼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此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i]在第一回中的批语提供了一些有力证据和线索,还包括靖藏本中畸笏叟的眉批。[ii]本文主要从楔子和批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论证。

    有道是:

开篇楔子吐玄机,登楼解梦步云梯。

诗词批语含线索,琢磨卷首破谜题。

 

一、开卷披露玄机,楔子引出缘起

 

    首先,作者自云: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开卷第一句,作者就明确表示小说隐略了真实事迹。特别强调,这不是异想天开的纯虚构作品,而是描写现实题材,根据时代背景,源于真实事迹的作品。“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作者经历朝代沧桑变更,英雄无用武之地,文人无报国之门。因生不逢时,导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其二,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此处是指以秦淮八艳 [iii]为代表的众多奇侠女子,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等人,即小说中金陵十二钗的女子原型。比如,柳如是在清兵临近南京城下之时,曾劝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投水殉国,但钱谦益贪生怕死。柳如是却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明未遂。钱谦益降清后,北上赴任,柳如是则羞于一同前往,而坚持留在江南的常熟家中。李君香也是非常通晓民族大义,有贞正气节的女子。顾横波嫁给“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孽做妾。明亡之际,龚鼎孽假惺惺说要以身殉国,顾横波拿来绳子让他上吊。龚鼎孽却不肯死,反而对她说“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气得顾横波花容失色,郁闷多日。马湘兰是仗义豁达的才女,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寇白门亦被世人称之为侠女。

    其三,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作者无限感慨,自己乃堂堂一条汉子,难道还不如秦淮一群女子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对于过去的失足丧节,实在是太羞愧了,后悔是最没有好处的。如今只能仰面长叹,扼腕叹息了。

    其四,“上赖天恩、下承祖德”,感恩老天的厚爱,感谢皇帝的隆恩,秉承祖宗的阴德。曹雪芹祖上有被抄家的经历,从贵族贬为庶人,颠沛流离回京城。此等悲催遭遇又何赖天恩?何承祖德之说?“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证明作者不仅曾经有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昔日还有涉足秦淮两岸的红尘阅历。“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处“半生”应该至少为35年。弱冠之年是20岁上下,到入仕为官的半生潦倒35年,由此推算作者年龄应在60岁上下。而且作者成长的家境比较雍厚,得到过父母的厚爱和培育,以及老师和兄长的教导与提携。然而,曹雪芹终年只有48岁,青少年时期遇到抄家,家境败落,颠沛流离。这些完全不符合他的经历。

    其五、“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作者悔恨失节仕清,内心的负罪感终生无法消除,自认为是不肖子孙。但万万不能因为他的罪错,而将秦淮侠女子们的浩然民族气节也一并泯灭掉。“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然如今住所偏僻简陋,但还不至于伤及到书写汗青的笔墨。证明作者是一个气节尚存的知识分子。“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为什么不将亡明之史,亡国之恨,愤世之情,嫉俗之讽,通过借代比喻等手法,编撰一段故事表达出来呢?

    其六、诗曰: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解析如下:平生著作非常丰富,但苦于奔波劳碌,曾经的高官厚禄,莺歌燕舞的生活都已烟消云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如梦幻泡影,而且十分荒唐耻辱。泣述悲惨的经历而伤痕累累,为情所困的人生更是抱恨绵绵。字字都是用心血所撰写,十年含辛茹苦非常的不易。

     吴梅村的父亲吴琨是一名颇有几分豪爽之气,仗义疏财的私塾先生。明朝复社领袖张溥[iv]是吴梅村的老师,长吴梅村七岁,两人同中进士。吴梅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张溥的悉心栽培和教导。如今,吴梅村中年有失节仕清的耻辱经历,故而有此“负师兄规训之德”之言。

     明亡清兴,吴梅村 [v]隐居十年后,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不得已在1653年秋应召北上。于1656年底,以丁忧为借口从京都南还苏州故里,从此不复出仕。此后,吴梅村对屈节仕清的短暂经历极为歉疚悔恨。

     开卷第一回的作者自云和这首诗的内容完全是吴梅村的人生写照,而且清晰无误,脉络有条不紊。除了吴梅村之外,试问曹雪芹、曹頫(脂砚斋)、孔尚任、洪昇、冒襄等其他疑似作者,谁又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浮生著甚”与曹雪芹、曹頫的人生完全不符。

     退一步假设,如果原作是曹雪芹所创,根据曹家的历史遭遇,那首诗词应该改写成如下,才能够合情合理:


浮生流离苦奔忙,残席冷筵早散场。

悲喜千般曾幻渺,金陵一梦尽荒凉。

谩读红袖啼痕重,更有家史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三十年苦不寻常。

 

二、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

 

     从《脂砚斋评注石头记》来分析,脂砚斋的评语有江南金陵等地的方言特点,证明他的成长之地必然会在金陵或苏州等地。甚至可以肯定,作者、编者及脂砚斋的母语必定都是吴语。不管脂砚斋后来迁徙何处,他都会是满腔的吴语口音,而且习惯用吴语书写文字。

    一、脂砚斋会是谁?毫无疑问,脂砚斋必定是化名。根据逻辑推理,因为文字狱的严酷,既然脂砚斋是化名,曹雪芹也必定是化名。因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曹雪芹是真名,那么脂砚斋用化名点评就毫无意义。据多方考证,脂砚斋应该是曹......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吴称谋

    浏览全文请登录吴称谋图书馆

    2022-12-18 10:56:17 回复

    验证码

个人文集


吴称谋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