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一个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媒体对其追踪报道,富豪资助的事迹也便时常见诸报端。此人大学毕业在即,又有记者采访,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
谁料,此人出语震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穷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
知恩图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商。
乍一听,这人的言语似有忘恩负义之嫌,但细一想,不由得让人生出几许同情和敬意来,因为人决不能由于贫穷便丧失自尊。
这个孩子的成长,固然要感谢那位富豪的关爱和帮助,但在媒体报道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却常常被迫把这种羞于启齿的隐私暴露给公众而受到深深的伤害。
自己的伤疤、自己的不堪、自己的羞耻,几个人愿意总是被公布于众、拿来说事呢?
即使别人的同情是一种善良,即使别人的援手是一种好意,可以帮助自己度过眼前的难关、走出当前的困境。
但是,有时尊重比资助更重要,对一个人一辈子的影响更为深远。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尊重是一个人在生理需求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都是有尊严的,即使是物质或者精神上陷入危机和困境中需要帮助的弱者,同样有自己的自尊。
所以,我们在献出对弱势群体的善举和爱心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关爱,需要资助、需要帮助,更需要尊重!
曾看过一篇题为《莫让关爱成伤害》的文章,就是对上面故事中的现象发表看法,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
我们习惯于把同情和关爱当作美德大加宣扬,一般很少考虑被关爱者的感受。这样的尴尬镜头,现实生活中时常上演着,比如多年曾有这样一则新闻:
某乡村希望小学里,阴雨绵绵,孩子们站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赠送衣物和学习用具仪式终于开始。先是援助方代表讲话,然后是老师、学生代表依次发言,接下来才是让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一个一个地走上台去领取衣物书包,还得深深鞠上一躬。
看完这样的新闻,不知你有何感受。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宣扬,值得提倡吗?
社会需要热心肠。一颗心唤起一片心,爱心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只是,不是所有的爱心都值得肯定。那些不注重方式方法、没有尊重的爱心,不是真爱心,只会在无意间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脆弱的自尊。
毕竟,贫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对处于贫困、面临绝境、需要帮助的弱者来说,能够得到关爱和帮助,无疑应当心存感激。
但是,这种资助和爱心,一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而决不能让弱者以降低自尊来换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弱者在感受到社会温暖的同时,振作起来奋发图强、自强自立;也才能真正在弱者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在走出困境走向希望中做爱心的传递者。
下一篇: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