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幅绿染春江鸭戏水的画面,把这句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句诗不仅写景,也道出了一个哲理:实践出真知!
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得来的。但只有亲身经历过得出来的结论,才是靠得住的,才更接近真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只有离开书本,去往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课堂,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想透彻地认识一种事物和明白一个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验。
正所谓——“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过多”!
一部《本草纲目》,不知惊艳了多少世人。而这部奇作背后的故事,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因为旧有药典的模棱两可,李时珍毅然决定踏上寻药之旅。他一点一点地探寻,每一种药材都要见到实物,描摩样貌,亲尝甘苦,试验疗效……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本草纲目》赫然出世,带给世界的是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更是实践出的巨大成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明了真正的知识,不能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只有从实践中才能获得。
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
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厉归真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厉归真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之所以一生成就斐然,就在于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从小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总是在接触社会中增长见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大家冻得瑟瑟发抖……
正是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所以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就算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不去亲身体验,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扮演的都是奸相严嵩。
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技艺吸引而去。
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秉谦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行为举止。
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次,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被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
正是马伶长达三年的实践活动,为他赢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多实践者赢。只有不断地去做,才能成就一项事业。古往今来,哪个成功人士取得的非凡成绩不是靠亲自实践而来呢?
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从一次次的操作中总结出来的吗?
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一个人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的检验,才会有所作为!
上一篇:你若安好,便是秋天
下一篇:光说不练,人生必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