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传说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朝植焚衣起义的故事



    南安丰州古城一隅,坐落着南安学宫。“黄龙大溪环其右,清源列嶂拥其左,前挹紫帽山,后负双阳山,气势雄扩,洵属佳地。”这座规模浩大的孔庙,始建于北宋钦宗靖康年间,曾是闽南始建最早的文庙,距今有800多年历史。
    旧时南安文庙建筑风格别致,门口广场铺有八大格石板,隐喻丰州城内外有八铺,分别为城内四铺、城外四铺,并有四十六格的“稳龟桥”,象征南安共有四十六都。这座文风斐然的古老建筑,曾经承载着泉郡诸多学子的梦想,在历史的变迁中历经了数次荒废与重建,直到1952年庙殿失火荒废至今。 
    在黄龙十三乡(今浮桥一带)附近流传着吴朝植与郑成功在南安孔庙焚衣起义的传说。据《金榜吴氏家谱》载:“三房十三世祖文林郎、盐运使司、冠带乡宾书念公,讳朝植,印紫公次子,与郑成功举义复明,奉正公朔,众共推为盐运使司。公生明天启乙丑年(1625年)八月初二日,卒清康熙丙子年(1696年)十月初十日,享寿七十有二。”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建立大顺王权,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寿星亭边歪脖柳树上。同年清兵入关,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正式建立满清王朝。天下大乱时局动荡,学子们无心再考取功名。新门外榜头村(今称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的吴朝植也从南安县学赋闲在家,前程迷茫,心灰意冷。此时正是春耕时节,百无聊赖的他牵着牛扛着犁、耙,到自家农地耕田。这时,他在南安县学的同学郑成功正寻他到田间。原来郑成功母亲不堪清军凌辱自杀身亡,面对国破家亡,激发了他反清复明的斗志和决心,他一把火焚毁了郑府,出来找吴朝植一吐悲愤之情,并力邀老同学反清复明。
    吴朝植一时还下不定决心,他看着田头的一汪潭水,冒出个想法:“我把这张耙扔到潭里,如果浮着就跟你一起举义”说完,他转身举耙往潭里一扔,此时整张耙一沉,吴朝植心也一沉,但随之耙马上就浮了上来。吴朝植就此下定决心和郑成功共谋天下大计。二人来到南安丰州孔庙,携所着儒巾、蓝杉,赴文庙哭焚之,四拜先师,仰天祷告:“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禡旗糺族,声泪俱并。他们对着孔子圣像做了长揖,从此投笔从戎。这年,郑成功23岁,吴朝植22岁。他们在潘山招贤书院举旗起义,吴朝植被任命为盐运使司。与所善陈辉、张进、施琅、施显、陈霸、洪旭等盟歃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二巨舰断缆行,誓师海上,收兵南澳,得数千人,力图光复明室江山。许多不愿降清的明朝官员和旧部,以及各方志士纷纷响应,再加上福建遭到严重饥荒,以及清兵施行种种暴政,因此,二人所率王师在东南沿海一带势如破竹,正义之师日益壮大。史载:七月,会永胜弟兄入寇海澄;不克而还。八月,与鸿逵合攻泉州,败提督赵国佐数百骑于桃花山;追至城下,国佐授甲登陴。其明日,副将王进自漳赴援,围解;成功回岛,鸿逵舣舟泉港。自冬徂春,郡邑戒严。  
    在吴朝植等人的协助下,郑成功率领东南军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誓死奋战一十六年,成为彪炳史册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吴朝植在跟随郑成功抗清复台斗争中做出了一定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二人就读的南安孔庙现虽已几成废墟,但在见龙亭小区公园内仍留有“郑成功焚青衣处”一景,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林淑珍,笔名红豆。高级技师,原南安市高层次人才。现主编《田中社区志》《桥南社区志》《美山关帝庙志》等地方文献。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游客

    怎样能联系到笔者,本人也是吴氏子孙

    2023-06-21 02:47:21 回复

    验证码

个人文集


吴平河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