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传说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四川平昌白衣吴资料选登及小传(五)

吴  镇  传

 

 

    吴镇(1816—1887),字少岷。朴庵次子,平昌白衣庵人。幼端谨,有大志,好读书。稍长,一应童子试,辄鄙弃之,专治本业,终日焚香把卷,默识沉吟,会意时,则掩卷以思,至食角黍时蘸蜜误墨汁食,而不自觉。道光乙未,镇以监生应科试,挑取国史馆誊录,议叙盐运大使。咸丰乙卯,应顺天乡试中举。补户部河南司员外郎。咸丰庚申,1860应会试中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浙江、山东、广西道监察御使,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中城、西城,充辛未会试同考官,赏戴花翎。特授陕西盐法道。在任三年,政声传播陕西全省。任御史时,直言有声,每抗言奏疏,不屑毛举细故,通理明达,尤善辩诘。光绪元年(1875)四川东乡(今宣汉县)县民袁廷蛟聚众抗粮,提督李有恒派兵往剿,乱杀无辜,造成晚清十大冤案之一。后只李有恒被参,送部议处革职。镇一面呈递状文,要求拣酷吏严加惩办,一面联络在京四川官员,利用各种门路告御状,促使朝廷四派一品大员复查,终为东乡平民昭雪,东乡知县和省提督被正法。吴镇名讳被民众设坛祭祀,有川剧《巴山秀才》演绎其事。同时因吴镇奏折,朝廷准在四川撤除可向百姓乱加税赋的“支应局”。吴镇任御史时,凡地方官吏,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冤狱诉讼之事,必理个水落石出,方才善罢甘休,其刚正不阿,遇事敢言,中外官职咸服,直声播天下称循吏。光绪十二年丙戌,吴镇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目睹黎民疾苦,则先捐巨款召示族人解囊以助,在一年多时间里,给老百姓做了以下几件事:建鳏寡孤独老人住居。住居位于场北约二百米处,(现医院附近)木架结构,占地二百余平方米,六开十八间的瓦房,上书“做好事”三个大字。住在这里的老人不愁吃,不愁穿。每逢老人生日,或年头岁节,吴氏总得派人备好礼物前去祝贺。逝后,又施棺木,按礼归葬;建栖留所,栖留所位于市场之南的严家嘴,占地约一百五十平方米,木架结构,一楼一底,共计六间,可容五十人左右,并留置田产,供丐头经营。凡来白衣的流丐,都必须到丐头那里报到,丐头向他们宣布条规。大致是:不许相互打骂;不许争地盘;不许偷盗;不许露宿街头巷尾;不许虐待病残;对难以维持生活的,要大家供养;对逝者要掩埋,不许置之不管;到人户乞讨,要有礼貌,不许说粗话等等。每遇大户人家红白喜事,丐头总是带着属下,少则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前去祝贺,鞭炮一放,祝词一番,丐头便带属下成排坐在院坝左角,主人则立即摆好桌子,放上烟、茶,让其休息;遇“白事“(丧葬),则由丐头率乞丐跪叩于灵前,丐头致祭毕亦坐地坝左,主人按礼应之。一时社会风气良好,为周边县、乡所不及。栖留所历经两任(一任姓陈,二任姓张)丐头,除经营少量土地外,还学有一手竹编手艺,深得乡人赞赏。土改时,栖留所解散,各归老家安居乐业;煎药防疫,施棺木,置官山。灾荒年景,瘟疫频繁,吴镇及其在家伯仲子侄,于春、夏、秋三季,每逢当场天,请医配方,煎熬中药,置于市上,由往来民众自行饮用,以减少瘟疫。同时还备棺木、置官山。凡因病死亡而又无土地者,均施棺木或顾人收殓,安厝于官山之上。

           陈格昌据《达县志》、《宣汉县志》供稿

             吴耀彬转录于二00五年桂月中浣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