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八年(1495) 王阳明二十四岁
王守仁在北京学习,准备下一年参加会试。岳父诸养和不幸逝世,王守仁过了几个月才听到消息,经过辗转确认属实,撰《祭外舅介庵先生文》祭祀。祭文把岳父与父亲之间的友好关系,岳父在他小时候就认识他,在北京把女儿许配给自己,是哪一年邀请他到南昌完婚,岳父对他的关照,他与岳父的情感等记得很清楚。
第十节 王阳明二次赶考未中(23—25岁)
弘治八年,即1495年,王阳明二十四岁,第一次未考取,阳明父亲王华继续让他在北京深造学习,准备迎接1496年的会考。
父亲王华继续让阳明自己去原来读的那个私塾学习,王阳明离开了这个私塾又是十来年,感到特别陌生,原来就读的同窗们都离开私塾走了多年,现在私塾的同窗们一个个的小弟。这些同窗尽比自己的年纪小多了。阳明感到有些委屈,要是不出问题,现在不是和老乡魏朝端、孙燧等待朝廷安排分工之事了。王阳明闷闷不乐的样子被私塾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像王阳明这样有才干之人怎么来和这些小同窗在一起学习呢?不能这样耽误他的学习,要想办法给他寻找找些迎考的书籍,监督辅导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私塾先生知道王阳明的功底不错,可能是第一次进考场出了什么差错也找不出原因才没有考取,此次王阳明是来继续深造迎接下次大考的。先生就给王阳明开了小灶,专门给王阳明找来历来复习的迎考的书籍和资料,王阳明得到这些书籍资料后如鱼得水,爱不释手,有时尽通宵达旦地硬背熟记。为了应证自己,学了一段时间后,又来找先生请教这段时间的效果,先生提到哪里,王阳明都滔滔不绝,一字不漏。该背的背得滚瓜烂熟,先生暗暗赞许。
王阳明受到先生的教诲后,自己觉得是不是先生的水平有限,回到父亲官邸,吃了晚饭给父亲提出不同的看法,王华听了王阳明的话语,知道他有些瞧不起私塾先生,父亲告诉王阳明说,这个私塾先生原来在国子监讲过学,只因他的性格刚正不啊,得罪了某些官员,先生才离开国子监,自己办起了私塾。他是北京城最好的一个私塾,他因材施教,一般的的人他是不会收的,他教过的弟子,每次会试成绩都是私塾中的前茅。王阳明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当面向父亲说那我就听先生的,按照先生的指导方法学习,父亲你就不用担心我了。王华点头答应。
私塾先生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的想:王阳明这么好的记忆会试会没有考中,莫非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像这样聪明的弟子不多不多。莫非出现人际关系?嗷!会不会是会试前王状元忘记给主考官们打点打点?王状元是凭本事吃饭之人,怎么会办这些歪门邪道的事?绝对不会。真是让人难以琢磨。啊!反正没有考取,一切猜测都不要去想,我好好的辅导他学习即可,多学点知识才是硬道理。
丢下私塾先生的想猜想不说,父亲王华时时刻刻也在想到此王阳明参加会考之事,此次会试会考砸锅?问题又出自哪里?王阳明父亲也是闷闷不乐。是不是会考里还存在有其他问题,私塾先生已给我说守仁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看来哪天还是去打听一下,从各个方面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于是,王华就打听起这次会试。他去找到在皇上身边的大臣谢迁,谢迁和王华又是同乡之人。谢迁给王华说你家小子刚会试完,大学士李东阳就觉得这小子有才,假装给他说如果此次考不起,下次又怎么办?由于你家守仁不知道是考官们的套路,王守仁当场就作了《来科状元赋》文章写得振振有词,非常好,还有人给我送来了。来!你拿去看看就知道了。王华接过王阳明写的《来科状元赋》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但他犯讳了,怎么敢在考场中写这种文章?虽然文章写得好,但得罪某些考官了,这才是本次会试考不中之因。事情都过了一年有余,这就是命上带了。守仁既然有这么好的文才,只有下次再去硬硬朗朗的上阵,考过好成绩出来抹去过去晦气。
王阳明自己也在想求学之道也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也不知这次会试为何会没有考取,我辜负了我的父亲和先生 ,更辜负了我的父老乡亲。我没其他办法了,一个劲的学习迎接后年的会试!
第二天,王阳明去找私塾先生父亲是个状元,他在朝廷任职,我是他的儿子,不管是做圣人还是考状元,没有文才什么都做不成。小时候我说过不一定读书登第,读书做圣人也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太无知了,当时怎么会说出那种话,现在我终于明白,除了读书之外别无选择。先生听到王阳明的这番话,王阳明同十多年前相比,完全是两个人,心中暗暗庆幸这个转变之大的人。
私塾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到,其实,根据你的本身能力,我只给你说,你早就应该考试过关了,可能是朝廷内部奸臣们觉得你父亲是个状元,不懂得去打点,你会试没有考中的原因。”
王阳明说到,先生,我父亲是靠硬考的状元,他是最依国家法度的一个人。从小就给我们灌输说做人要正正当当,不能徇私舞弊,不去搞歪门邪道。先生您是在关心我,我深表感谢。不管年龄怎么有差距,各自读书学习这符合朝廷法度的。先生您刚才给我说的一番话都是猜测,一切都是怪我,怪我没有考好,我还是推倒重来,走歪门邪道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再说我也不会这样做。作为我自己要好好做好自我。
先生很尊重王阳明的这番话,于是为王阳明开起学习小灶,并且全力以赴的帮助王阳明学习。王阳明父亲王华知道私塾先生特别关照阳明,便捎带些家乡特产感谢,先生说不过,只好收下了王状元带来的一点土特产。
私塾先生给王阳明父亲王阳明的学习情况,王华非常感谢先生。
王阳明把先生给的书籍反反复复的读了读,看了又看,为了迎考,毫无疲倦之感。有一天,在去孔庙的途中,看见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双方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想不起对方的叫什么名字了。这时候对方却叫出了王阳明的名字——王守仁。王阳明一脸的蒙,原来这个人叫顾力。
顾潜笑道可否记得十多年前我们还同过窗,在要放‘田假’(暑假)时,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么?王阳明说记不得了。你家住浙江余姚,当年先生说天下何为第一等事同窗们都回答说惟读书登第,你与大家不同说读书还可做圣贤,记起了没有?王阳明回答道记起来了,那时候年幼无知说的不算数。
王阳明说,当然记得。先生提问说‘何为第一等事?’大家一个也不吭声,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后来我和塾师争论一番,那时候太小,不懂事,没给塾师留点面子,胡乱一通,同窗们也不好和我争执。现在虽然有些后悔,但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了。”
顾潜笑着,同窗的记忆真好,现在见到你我觉得你长高了,从你的形体看,好像你总是那样长有傲骨,很有个性。性格完全和原来一样的直爽。”
王阳明也笑着,同窗过奖了,就是因为我的这性格,天不怕,地不怕,有话直说,在迎考中吃亏了,前年会试,没考好。现在重新复习,待明年复考。你呢?现在怎么样了?”
顾潜又说道,不瞒同窗,我前年已参加会考,还是落选,现在也来此复习,待等明年再试。我觉得怕不行,作为同窗的你,你的那个水平应该没有问题的,明年的会试你会成功的。”
王阳明突然问到:“请问同窗是何地人也?”
顾潜说到:“我是贵州贵阳的。我们顾家也是在洪武调北征南以前就来的贵州,贵州省成立于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贵州省的成立还是我们顾家的老爷子起祖公起草要求成立贵州行省制的。我们第一个来贵州的祖公是1371年受明太祖朱元璋的派遣到贵州的。洪武十四年(1382),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30万步骑征讨云贵时我祖公随兵迁移到贵州,最后好多军士化兵为民后与贵州的少数民族成婚后就安居贵州了。那年我到北京的私塾读书见到你时,我正好9岁,我在一个堂伯父家寓居。后来伯父安排我进那个私塾读书的。再后来我参加过乡试考取贡士,接着又考上举人,前年我参加会考,也落选了。我伯父再次鼓励我努力学习,争取明年一考中。我知道伯父是在鼓励我,我也近其努力。”
王守仁问道:“那贵州龙场太远了,据说贵州没有平地,全是高山峡谷,说环境恶劣。说什么‘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除少数汉族移居到那里而外说全部是些蛮夷人,一点不讲法度,是真的吗?”
顾潜:“哈哈!是那些没到过贵州的人胡编乱造说的。贵州虽然山多沟壑绵延。可贵州风景秀丽,特别是那‘黄果树大瀑布’形如百丈彩帘,远远的就听见如雷贯耳....比唐代诗人李白诗仙那‘凝是银河落九天’要美许多倍啊!龙场有座秀水桥很美。相隔龙场不远还有一座天生石桥,传说是秦始皇赶山赶来就在这里睡着了.....还有奢香夫人修建的蜈蚣桥都很美。我们贵州的蛮夷人豪爽客气,他们直来直去,不像京城里还勾心斗角,算计别人。贵州人豪爽得很,要是你来到贵州,他们的“大碗酒”‘牛角酒’喝得你舒舒服服的。所谓的蛮夷人太好客了。假若你有一天能到得贵州做客,你就知道‘蛮夷人’的真假了。我们龙场是奢香夫人在明洪武年间从龙场修到毕节的九个驿站之一,龙场是第一个驿站。”
王守仁:“同窗你说得这样绘声绘色,神神秘秘的,有机会我一定去贵州看看那美若仙境的地方值得欣赏!写诗!作画.....”
顾潜:“倘若你去我龙场作客,我做东,我的家乡有几条清澈的小河,在河边可看见鱼在水里成群结队的游,不用鱼竿,就用我们的竹撮箕可以撮鱼。晚上,打个粑粑灯笼去田里捉黄鳝,太有趣了。你若去到龙场可以随便陪你玩几天。我们谈得这样投机取巧,贵州人随时欢迎您。”
王阳明心里想,我以后一定亲自去看看贵州,我要在贵州写很多很多诗,撰写多少文章。
王阳明和顾潜今天的相会是一生中得到的最快乐的一次,他这次和顾潜分手后,各自都准备复习迎接会试大考不提。
王阳明和顾潜分手后,努力研读《孙子兵法》等其他军事书籍。阳明认为《孙子兵法》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交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当今朝廷武将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此书好已。”
王阳明正在认真复习迎考会试前夕。过了几个月才听到岳父诸养和不幸逝世消息,经过辗转确认属实,撰《祭外舅介庵先生文》祭祀。祭文把岳父与父亲之间的友好关系,岳父在他小时候就认识他,在北京把女儿许配给自己,是哪一年邀请他到南昌完婚,岳父对他的关照,他与岳父的情感等记得很清楚。
王:(眼泪汪汪地)“岳父大人您去世时,婿守仁和您小女未知,现即使驾辕车马飞奔前来祭祀岳父诸公您之灵已晚了,哎呀!实在悲痛啊!谁能料到您会走了。您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结束,您与我父,还没竞技到边际完了的事,我们要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诗文书画也是一样,当你们相遇一起时更硬要一比高低。您在京都吏部为主考,来看我父亲他乡犹如儿戏。你说我父:“你儿子娶我女为妻。”你没有对我有浅薄之分,拿我当您自己亲身的儿子。我佩服岳父您之德高望重,更感谢恩公没有私心。怜悯之情,而我失去慈父您,今日祭祀安慰,教我及时。弘治己酉(1488)年您任江西左参政时写信招我为婿,我父收到信后说道:“您老有命商讨,不敢推迟。”让我和您的女儿联姻共患难,您与我父商量决定后就告知于我,告个段落。然后又书信北京与我知道,后来我经过乡试,不久我又去北京,见过您多次,您很喜欢地说:“我婿很不错,就是不要自为满足。”
“后来我的乡试也考得不满足,自愧不如,说好又不好。只有时刻准备迎考,不怕艰难困苦也要学习,你爱我如玉,好得您的教诲,我才不觉孤单,跟您数月时间,给我的启发不小。您在任任期间,尊尊的教导着我,良苦之心,我很适应。你给予了我需要的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还用得上。您做事高瞻远瞩,但就这样命归黄泉所不值得。您说:“不是开玩笑的,你说的话对我的帮助很大。”您现在走了我都记得您中垦的教育我一个人的名誉与节操相当重要,人再生气也不要以足击地,您安抚我而离去,谁也预料不到,我们永远的分别了... ...。”(该祭文未念完守仁和诸氏夫人大哭)
弘治九(1496)年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加北京会考。他轻松走进贡院(考场),路上见到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他到了自己的桌号前稳稳当当的坐下,慢慢阅读审题会试试卷,觉得这些考题都不怎么难,于是自己轻松自如的开始答题。做完考题后走出考场回到长安街父亲住的官署。
过了些时日,王守仁跑到张榜公布的地方去看,很多人围着张榜公布的告示,考取之人欢声笑语的祝贺着,没有考取的人闷闷不乐。王守仁挤着去看榜文。榜上的名字密密麻麻,他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又从右看到左,怎么也看不见自己的名字。他自己就离开了榜文。心想不定,再次返回细看还是没有。王守仁轻轻的转过身子,闷闷不乐的跟着沿路回到家。
1496年的进士榜一甲第一名朱希周,一甲第二名王瓒,一甲第三名陈澜。
二甲进士第一名李永夫,二甲进士第二名李瓒。
王阳明认识的顾潜在1496年会试获得二甲进士第三名。王阳明内心之痛不但王阳明自己,他的父亲王华更为担忧他的前程。
贵州修文(龙场)吴道华(扫地人)
2024年12月25日
上一篇:吴历:清初书画大家的传奇艺术之旅
下一篇:王阳明曲折的人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