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福建丰泽吴氏

       吴 姓

       一、寻根溯源

       《元和姓纂》云:“吴,周太王子太伯、仲雍封吴,后为越灭,子孙以国为氏。”商季,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率部族定居今陕西岐山一带,膝下三子,长子太伯(吴姓开氏始祖),封于陕西陇县吴岳;次子仲雍(吴姓传代始祖)封于陕西武功雍原;三子季历,即周文王生父。相传季历之子姬昌聪颖早慧,深受古公亶父宠爱,以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对姬昌寄以厚望,有意让姬昌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长子或长孙继承,季历不是长子,姬昌也不是长孙,都与王位无缘。古公亶父不愿意破坏规矩,又不甘心姬昌被埋没,终日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太伯、仲雍兄弟得知父亲病因,相约以采药治病为名,出逃到荆蛮人活动的南方。古公亶父见两个儿子一去不返,只得改立季历为接班人,但临终仍嘱咐季历让位太伯。后来太伯、仲雍回来奔丧,季历以位相让,太伯坚辞不受,因避让不成,再次与仲雍出奔南方,一直逃到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无锡一带,毁容易服,文身断发。孔子对太伯、仲雍兄弟行为十分赞叹,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太伯去世时因无子女,传位仲雍,仲雍三传至周章,正式建立吴国,亦称“ 句吴”。东周简王夷元年(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而避却不受,逃到延陵(今江苏常州南淹城),以耕田为生,世称“延陵季子”,被后世许多吴姓族人奉为始祖。春秋后期,吴国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周元王仁三年(前473年)为越国所灭,吴国子孙遂以吴为氏。

       此外还有源出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及外姓改姓的吴姓。

       二、入闽肇泉

       吴姓为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文字记载、以氏族群体入闽的第一个姓氏。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卷之十六云:浦城“吴山,四面奇秀,邑望山也。山下居民多吴姓者。汉兴,得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吴也,故山曰吴山,滩曰吴家滩。上有岩洞如燕垒,号燕巢岩。岩畔有石穴瀑布,又名石窦山。”此派吴氏当为战国初,即周元王仁三年(前473年),即越王句践二十四年越灭吴之时,吴国子民为逃避祸乱,迁徙入闽,至汉兴,聚族六千户,人口三万众(《闽书》卷之十四又一说,称“吴王六千户,屯[建阳]大潭城” ),成为当时闽北地区泱泱大族。至东汉三国,闽北地区有“贼”吴免、吴五,与洪明、洪进、苑御、邹临等辈倡乱,事略见诸《三国志》“贺齐”本传。

       中原吴氏入闽第一人为秦郡(治今江苏六合北)吴惠觉(一作“吴慧觉” )。据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记载,吴惠觉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585年)任建安郡内史。后以平章大宝的反叛有功,至德四年擢升丰州刺史,约于祯明二年(588年)卸任。

       与之同时南安有“豪民”吴长史,据《闽书·方域志》南安“黄龙溪”:“在金溪下流二里许,……归化里西北、五峰二山间,石峡夹峙,飞流下注,水湛而深,里人指为海眼。时有龙见脊影,祷雨时应。五代时有豪民吴长史,昼登楼见龙,射之,龙抉起迁宅,山裂为溪,是此溪也。……岸上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树荔甚盛。”史称南朝宋、齐、梁、陈与隋为前五代,地方长官刺史、内史别称“长史”。因疑《闽书》“黄龙溪”条之五代豪民吴长史乃南朝陈建安郡内史、丰州刺史,后来弃官为民、蛰居乡间的“豪民”吴惠觉,即黄龙乡吴氏之开宗始祖也。

       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随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父子入闽镇抚土著山民啸乱的吴姓府兵将校有校尉吴贵、队正吴弼。

       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据惠安大吴乡吴氏族谱记载,其肇基始祖吴仁禄,河南光州固始人,进士出身,历官大司徒、户部尚书,因耻受乱朝爵命,乃携眷属入闽,初居岭头(今惠安县南关外),三载后徙白马庙之东,即今大吴乡也。

       光启元年(885年),又有一批光州固始吴氏族人随“三王”兄弟入闽,如吴祭,字孝先,工部员外郎,与堂从兄弟6人一起随三王入闽,吴祭肇基莆田,其他分居福州、泉州;吴英,居福州,历官闽国内枢密使,尝掌兵权,得军士心,后受诬被杀,子嗣流落四方;吴询,以善箭被称“双箭大王”,作战勇敢,后与先期入闽的父叔兄弟吴旷、吴玲、吴硿、吴融等团聚,定居延平桔溪(即今吉溪);晋江龟湖象畔吴氏始祖吴潜,唐为大司马、兵部尚书,随王氏入闽,初居福州南台,后徙兴化黄石塘下,历六世分支象畔嘉埭;又据《柘荣溪坪谢氏族谱》记载,同期随三王入闽的还有军校吴文贤。

       宋元以后,又有其他吴氏宗派入闽肇泉,著名者如城厢“东观西台”吴氏、晋江钱头(钱塘)吴氏等。

       三、蕃衍分布

       田园吴氏丰泽云山田园吴氏来自晋江龟湖象畔,迁徙年代未详,传说有兄弟三人,分居田园、洋店、尾山。尾山吴氏数世而绝。田园吴姓析分4房祧,各有祖厅。今有100多户600多人。族望“象畔”,昭穆失传。相传出过一名进士,名讳莫考。

       津头埔吴氏丰泽迎津津头埔吴氏有两派,一派系出新门外岐山,由岐山迁坂头,再迁东海法石文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吴长富者携子吴五由文兴移居津头埔,是为津头埔吴氏一世祖,再传衍为5房。目前居乡有30多户150左右人。分派播迁旧城厢宜春上帝宫、浮桥,福州、厦门、三明、苏州以及台湾等地。郡望“延陵”,昭穆沿用文兴行辈:“乾成文元,子长国章,朝世仕有,太志祥瑞”。目前,最高辈份为“志”字,行辈16字已使用完,尚未重订,其末“瑞”字辈已有当祖父者,前后间隔5世。

       另一派据传由晋江梅湖迁入,目前仅有10来户近50人。余未详。

       云谷吴氏东海云谷吴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浮桥外延陵迁来,其地原住民姓胡姓曾。吴姓后分三房,散居山兜、石埔自然村,山兜长、三房,石埔二房,二房祖吴秋治。山兜长房有祖厅一间,三房再分3派,各有祖厅。郡望“延陵”,字辈自编,仅记“文则佳政维少兴”7字,今行“维少兴”前后3世。

       洋店吴氏东海宝山洋店吴氏有两支,一支来自晋江龟湖象畔,先迁丰泽云山田园,复徙洋店。后分5房祧:三房、下大厝、顶大厝、内厝等,长房已绝嗣。现有人口310多人。族望“象畔”,昭穆仅记“显宜自可”4字。

       另一支源自南安洪濑,初迁城东东升田园坑,后析洋店。郡望“渤海”。人口50多人。行辈仅记“永连兴”3字。

       霞塘吴氏 东海东梅下官路霞塘吴氏始祖明代从城东东升田园坑迁入,灯号:渤海传芳。现有人口155人,原族谱无存,昭穆只记:“子孝孙贤”四字。原有祠堂,己废。

       沟后吴氏 泉秀华丰沟后吴氏,400余年前从晋江灵水迁入,郡号:延陵衍派。灯号:良德传芳。无族谱。昭穆:良必天明沟流润泽田宇后祠识昌都宪家。现有人口176人。

       草埕吴氏 泉秀灯星草埕吴氏始祖系从延陵二房迁入,现有人口36人,无族谱。

       水口吴氏 泉秀灯星水口吴氏,郡号:延陵衍派。现有人口16人,其他无考。

       城东吴氏 据调查,城东吴氏均系延陵衍派。其中东星玉田吴氏,据传始祖从南安洪濑迁入,现有人口287人,其他无考。东星玉井吴氏人口7人,其他无考。新前黄林吴氏人口90人,其他无考。新前下山吴氏人口40人,其他无考。

       东湖吴氏 据调查,东湖吴氏,全系延陵衍派。其中凤山东塘头吴氏人口10人,始祖于1952年迁入,其他无考。东湖斗埔吴氏人口29人,其他无考。

       招丰吴氏   北峰招丰溪墘、西埔吴氏据新编《延陵黄龙江吴氏谱史纪略》记载,源自延陵吴二房,其六世吴存瑞(讳祯祥)由岐山迁溪墘,后传西埔,再传潘山。今溪墘、西埔各有吴氏人口五六百人,合计一千多人。郡望“延陵衍派”,堂号“龙溪传芳”。昭穆为黄龙通族六十四字行(从延陵12世起):“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今行“记序世家端为之首”8字。

       潘山吴氏   北峰招贤潘山吴氏源自西埔,族居宫下,至今人口达800余人,外传府城及印尼泗水等埠。昭穆今行“序世家端为之首”。

       文兴吴氏   东海法石文兴吴氏来自新门外延陵坂头,时间在明代中后期,始祖为吴乾资、吴乾质兄弟,属延陵三房,自称“圣石吴”,分3房祧,长房聚居“四面观音”(角落地名),二房聚居“后路街”,三房聚居“街口”。人口200余人,分派迎津津头埔及广州等地。郡望“延陵”,昭穆前16字“乾成文元,子长国章。朝世仕有,大志祥瑞。”后16字由清季状元吴鲁续订:“祖泽宏远,□□□□。□□□□,礽克尔唐。”

       田边吴氏   北峰田边吴氏族居埔上、田洋,约200左右人,来自新门外延陵,昭穆使用黄龙通族六十四字行,即“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为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时下辈份最高为“家”字,最低为“首”字,前后相隔5世。

       小村东北吴氏 北峰霞美小村东北吴氏,郡号:延陵衍派。灯号:让德传芳。始祖从鲤城延陵迁入,人口73人,其他无考。

       西门吴氏 清源西门吴氏始祖约1910年从西宝社区迁入,郡号:延陵衍派。昭穆只记“……序世家,端为……”五字。人口27人。其他无考。

       下乡吴氏 清源环山下乡吴氏郡号:延陵衍派。昭穆只记“……序世家端为之首”七字。人口100人。其他无考。

       水流坑吴氏  清源柳洋水流坑吴氏相传源自晋江虺湖,宋末迁徙,至今已历17世400余年。后来分为3房祧,长房有祖厅,三房人丁兴旺,自立小宗祠。目前有人口300余人。传衍北门街、西街帽巷,播迁浙江,侨居新加坡。郡望“延陵”,堂号“南湖”,昭穆“胜正启中原,邦麒大有功,狮孙成祖志,朱子建仲皇”,时下行历“孙成祖志朱子”6字。

       四、祠墓谱牒

       田园吴氏宗祠 在丰泽云山田园旧村中,坐东朝西,两落三间张。

       津头埔延陵吴氏小宗祠 旧在津头埔街尾,两落三间张,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1998年辟建津淮街,易址重建。新祠东近田安路,与观音宫相毗邻,西依津坂路,南临六灌路,北濒津淮街,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石木传统结构,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中置天井,单檐硬山顶屋面;内外石构,精雕细刻;上下木作,彩绘贴金,富丽堂皇。大门联云:“璃龙吐珠千年旺,玉兔环珥万事祥”;“延陵派衍前贤启胤嗣,津头毓秀后昆光祖德”。正厅也有颂扬祖德激励后昆联语数副。

       云谷吴氏宗祠 在山兜。始建及规制俱不详。已废。

       招丰吴氏宗祠 在西埔。每年正月十六春祭,由溪墘、西埔、潘山三村吴氏族人轮流当值,十分隆重。

       水流坑吴氏小宗祠 在村中。清建。堂上悬挂“解元”、“选魁”匾额。

       法石圣石吴氏宗祠 在文兴境街口。始建于清,民国期间(1912~1949年)一度毁于大火。后复建。

       霞塘吴氏祖墓在东海后亭,现存。为明墓,碑文清晰。

       田园吴氏一世祖墓 在田园本乡。肇基始祖名讳不详。

       吴国宝墓 在东海桃花山坪上乡,土名“龙窟”,穴坐未向丑兼坤艮。清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下葬。有墓志铭。2001年修葺,拓墓园400平方米。吴国宝,讳五,别号敬侯,津头埔吴氏二世祖。

       云谷吴氏长房墓 在大坪山下窟塘口(其地属山兜)。长房祖名讳不详。

       吴秋治墓 在狮头岩。吴秋治,云谷吴氏二房祖。

       洋店渤海吴氏祖墓 在城东东升田园坑石鼓(又名“石鼓头” )。始祖名讳无考。

       吴存瑞墓 在新门外延陵岐山。吴存瑞,讳祯祥,北峰溪墘、西埔、潘山吴氏共祖。

       吴乾资、吴乾质兄弟墓 在文兴本境。近期法石拆迁改造,骨殖移寄海印寺功德堂。

       水流坑吴氏祖墓 在草邦水库,与宋状元宰相梁克家墓遥遥相对。吴氏始祖名讳不详。

       《圣石吴氏族谱》 旧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编修,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癸酉三修,后因兵燹散佚,近年族人共同追忆记录,编为一册,名《圣石延陵吴氏三房家谱》,现存东海法石文兴吴氏宗祠

中。

       《水流坑吴氏族谱》 卷数未详。已佚。

       《水流坑吴氏长房家谱》  卷数未详。现存。

       五、人物传略

       吴朝章,字景张,晋江三十八都赤石(今属城东埭头)人。生于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年十九预乡荐,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初授潮阳主簿,迁梅州佥书判官,所至为民解难,与民无扰,人皆以“佛子”称之,宝庆三年(1227年)终于正寝,年72岁。


上一篇: 江西省进贤县吴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