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祠,作为家族的门面和标志,它往往是村落或集镇最宏大、最庄严的建筑。一座高耸气派、富丽堂皇的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排场和气势。但如果要说在天柱地区,哪座祠堂规模最大、设置最全、保存最完整的,那无疑是远口吴氏总祠。
吴氏总祠由于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而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和关注。1990年贵州电视台在此进行录像, 1994年被天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多家文化研究机构和大学院校的家祠研究对象和实习基地,从官方到民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堪称清水江岸的明星家祠。被誉为云贵高原吴氏发源地,同时也是清水江沿岸的一座标志性古建筑。
远口吴氏总祠原位于城墙街下节街,坐东北朝西南,前临清水江,四周风火墙,占地面积1682平方米,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扩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咸丰年间、清政府镇压苗侗农民起义,总祠毁于兵燹 。光绪二十五年(1893)年恢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维修。“文化大革命”又遭红卫兵破坏。1988年,远口吴姓又筹资金四万余元,进行了第二次维修。由于建造时间较长,日晒雨淋,总祠破烂不堪。2003年政府拨款二万余元(省16000元、远口政府5000元)吴氏宗亲乐捐一万余元,对正厅和厢房又进行了一次维修。
社会的发展,有时也是文物的磨难,吴氏总祠也不例外。由于清水江白市电站的建设,吴氏总祠也不得不进行搬迁,按“整旧如旧”的原则于2013年11月实现整体原貌搬迁,2014年搬迁竣工,现为搬迁后的现状。
这是一幢三阶式徽派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门牌楼,门牌气势辉煌,仅主牌门就有十五檐角飞翘,如昆鹏展翅。一对披挂饰物的雄狮在大门左右列守拱卫着。牌楼上的画幅大都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天仙配、季子掛剑、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罗通扫北、太君辞朝、八仙过海、司马迁写史记、屈原赋离骚、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这些浮雕彩绘神态各异,动静相宜,栩栩如生,令人心荡神驰,拍案叫绝。
总祠大门的门楣、门框、门槛都是青石造就。门前有九级石街,青石阶、青石路、青石礅、青石碑刻、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俨然一个“石文化”荟萃地。门是双扇钉有铁皮的木门,门两旁有门枕石一对,上有花饰。联云:
源远流长万古衣冠宗礼乐
兰芳桂馥千秋俎豆荐馨香
是远口教育界前辈吴礼唐所撰。门侧双龙抱柱联云:
世业启岐周,先德流芳绳祖武
长源从泰伯,后昆竞秀振宗功
门外砖柱长联云:
三让肇家声,泽衍来耳仍云代有传人光先德
千秋崇祀典,祭别蒸尝礿禘世敦族谊启后昆
此联为三十年代远口中团吴运隆所作。上述三联,阐明了吴姓的渊源和对堂号的赞颂。吴姓的堂号据考有五十多种,但流传的主要有“三让堂”“延陵堂”“至德堂”三种。
“三让”“至德”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泰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传说周太王古公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忧心忡忡。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这种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延陵堂”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总祠由三进院、二天井和四厢房组成。第九级的石板上刻有三个鲤鱼共一个鳃于正中,两边各刻有一个铜钱,这是远口吴姓的标志,并有丰富的内涵。远口开基始祖吴盛、其儿子叫八郎,八郎生三子、故用三个鲤鱼共个鳃来代表三个儿子的团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
门内为一正方形天井,全用细凿青石墁地。两侧东西厢房一楼一底,各设木楼一架,可登二楼。楼上栏杆,圆柱葫芦形,整齐美观。从天井登五级台阶,为正厅所在,梁柱采用高大笔直的老杉,柱柱通顶,雕刻“双凤朝阳”、“蝶鸟飞舞”等图案。柱脚为高一尺有余的鼓形石磉,镌“麒麟献宝”、“鸳鸯戏水”等浮雕。两旁是宿舍,各两间。
进入祠内,数十柱百年老杉撑起祠堂、栈起厢房,精雕细刻的门窗柱梁,四合天井温柔的采光。大门正对的高楼上立有牌匾一块,“延陵世第”四个大字金光闪闪。
总祠的内设是严谨的,特别是后主祠堂内更是神圣而庄严。享堂的主塑像是吴盛,也就是入黔先祖。吴盛的后面另挂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扎的画像。中间及左右两旁分别立了很多的牌位,都是逝去的先祖。两侧左是远口吴氏盛公以上先祖的世系图,右边是远口吴氏盛公后裔世系播迁图。
正厅内、安放着两块大石雕像,其一是泰伯69世吴皙像、一是泰伯84世吴盛像。正厅上空台梁上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抗日骁将国民党集团军副司令员吴绍周敬制的“至德克昌”和道光中叶贵州巡抚贺长龄题赠远口延陵书院“咏烈颂芬”的匾额。
后厅是一座一连五间的高大房屋,无楼,安装六页雕刻花鸟人物的木门。门前小天井,广植花草,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天井两侧厢房,楼上楼下,均为半壁镂空花窗。厅内靠后墙处,并立五座雕有人物故事、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的彩殿,供奉吴氏祖宗牌位。
民国期间(1931年—1937年)总祠为远口两级小学校址;1939年—1949年,是远口乡的办公地点。解放后1951年—1980年,是远口区委会、远口区公所及司法部门的办公地点。它对促进远口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吴氏家族,在历史上以谦逊的“三让”佳话而被孔子称之为“至德”。可在总祠的建设上却极尽所能的大兴土木,甚至于不惜高堂华构, 这种炫耀和张扬,说到底也是为了教化。那些庄重的雕刻、那些严肃的文字,在那润物无声的教诲或声色俱厉的告诫之中,其实是对族人的关怀,久久地抚慰人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一个家族,这样的文化自信也深深的渗透在吴氏族人的心中,2020年9月,中国第一个“泰伯书院”在远口镇吴氏总祠挂牌成立,这是远口吴氏总祠作为全国第一个吴氏家族书院。来自贵州、江苏、浙江、吉林、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的吴氏宗亲参与了挂牌仪式,挂牌成立之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吴邦国,第十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为“泰伯书院”匾额题字;原副总理吴桂贤和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委内瑞拉等10多个海外的吴氏总会、交流会来电祝贺;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和学术交流会;泰伯书院的成立为吴氏后人研究吴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吴氏总祠印上了一道浓墨重彩的文化符号。(图/金可文 文/吴国雄)
上一篇:【古祠新韵·人文天柱】系列报道(二)白市新舟舒氏家祠:浮雕彩绘展览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