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族谱知识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家谱中的功名印记:从科举阶梯到家族传承

       在家谱这一承载家族记忆的载体中,功名记录如同清晰的脉络,既镌刻着个人的奋斗足迹,更折射出家族的兴衰流转。从最初的童生到顶级的进士、状元,每一级功名背后,都是家族子弟在科举路上的执着求索,也承载着绵延的文化内涵与家族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科举起步:从童生到生员的进阶

       - 童生:在唐宋时曾为童子科的名称,到了明代,未进入官学的士人统称为童生,这是科举之路的起点。

       - 庠生:古代称学校为“庠”,因此学生被称为庠生,这也是明清时期府、州、县学学生的别称。童生通过县、州级的“童试”后成为秀才,向官署呈文时,便可以自称为庠生或生员。

       - 附生:明代时指附学生员,正统年间因额外增取生员,附于原有诸生之后而得名;清代则规定,童生通过考试进入官学后,统称附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

       - 廪生:作为明清生员中的一个类别,廪生由附生升为增生,再从增生中晋升而来,其名额依州县大小而定。他们能获得公家提供的膳食补助,同时需要为应试的童生作保。

       - 案首:即秀才中的第一名,也叫“按元”。明清时期,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若在这三级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便是“案首”;若三场连中,则称为“小三元”,是科举之路上早期崭露头角的标志。

       进阶与选拔:从贡生到监生的上升

       - 贡生:是从府、州、县生员中挑选出的成绩优异者,被送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的统称。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四类;清代在此基础上调整,分为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其中,恩贡是遇皇帝登基等庆典时,在岁贡之外额外选拔的;岁贡为每年从地方官学选送廪生入国子监;拔贡每十二年(逢酉年)一次,由学政从廪生中选拔文行兼优者,经督抚考核后送入京师;副贡源于明代乡试副榜,清代乡试列副榜者可入国子监;例贡则始于明代景泰元年,多通过捐纳获得入监资格。

       - 监生:明代设立国子监后,各地选送学行优良的生员进入国子监学习,这类学生统称监生。举人若会试未中,也可进入国子监。其中,举人入监称“学监”,生员入监称“贡监”。乾隆以后,监生多为捐纳所得,未必实际在国子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学部设立、国子监废除后,监生这一名称也随之消失。

       - 太学生:自隋朝至清末,国子监常被称为“太学”,因此监生也别称太学生。

       科举高光:从举人到状元的荣耀

       - 举人:明清时期专指乡试中试者,别称“大会状”“大春元”。乡试每三年由各省举办一次,因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只有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后便初步获得入仕资格,俗称“老爷”“孝廉”。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至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则称文魁。

       - 进士:作为古代科举殿试的及第者,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元明清时期,贡士通过殿试后,及第者被赐予“进士”出身,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解元、会元、状元:解元是乡试第一名;会试为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考,贡士参加,及第者中一甲第一名便是状元,也是科举路上的最高荣誉。若有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夺得第一,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则称为“三元及第”,是极为罕见的盛事。

       此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荣誉称谓:荐元指经地方官员或名士举荐,被公认德性纯粹、学识渊博的贤才,是对人才的高度认可;佾生即佾舞生,也称乐舞生,是文庙祭祀时负责歌舞的人员,虽非科举功名,却也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身份标识。

       这些镌刻在家谱中的功名,如同家族历史长河里的明珠。它们不仅是先辈凭借学识与毅力赢得的荣耀,更见证了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与文化的传承。从秀才到状元的每一步,既是个人的成长阶梯,也是家族精神的延续——这份对进取的坚守,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世子孙砥砺前行。


上一篇:家谱修撰中的纠错之道:让家族历史在传承中归真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