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碑记所载,祠基坐落于廿二六图遐字一千一百五十号,含平田一亩一分,原属泰伯祠户,完纳银漕,沿至今日;同号下另有滩荡一亩八分一厘七毫,原由蒙泉户完纳银漕、芦课,后改归泰伯祠户承纳;又遐字一千六百零三号山一亩,原属吴西侯户完纳银漕,同治五年始过户泰伯祠户。以上祠基合计实有三亩九分一厘七毫。

祠宇祭祀之制,循古礼而行:每年春秋二仲上戊日,由地方官亲临致祭,祠裔先期邀集同宗异姓,以碑刻文书记载其事,木柱铭刻永志,务求端正其言、砥砺其性。祭祀经费取自学租项支,每祭按例给银一两九分四厘六毫七丝三忽,春秋二祭合计给银二两一钱八分九厘三毫四丝六忽。梅村泰伯庙春秋二仲之祭,由县衙核发帑银,数额与至德祠一致。
至德祠今址在惠山寺右侧,其溯源甚古。乾隆三十年,知县史钺与吴氏裔孙吴培源等,购得炼石阁旧址,捐资特建此祠,奉祀泰伯,并配享仲雍、季札,由官府春秋致祭。按制,泰伯开吴立邦,功德卓著,其庙应称“庙”,然娄巷及惠山所建祭祀之宇,旧额皆称“祠”,今于志中一律更正,以循古制。
考其旧址沿革:此地本为愚公谷中枝绳河馆故址,一名张公书院。康熙四十三年,始建书院长,招集名流分韵赋诗,续接碧山吟社之雅;雍正年间,秦公于此课士,书院声名渐著。其地旧有枝峯阁,曾颜曰“望益楼”,后为羽流所居,改颜“炼石阁”。乾隆年间,书院废弛,遂改建为至德祠,大殿仍存旧制。
又据《钱泳履园丛话》载,炼石阁原为明人邹德基(字公履)所居。邹公履工书法,出入颜真卿、李邕之间,性情孤峭。其父邹迪光,万历甲戌进士,曾任湖广学副,积资巨万,为其构筑园林,因阁前有二樗树,故公履自号“樗树”。阁中曾悬唐李洞诗句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为邹公履手迹,惜咸丰庚申之乱中遗失。光绪纪元,知县廖纶补书“炼石阁”匾额,悬于阁中,沿用至今。
邵涵初《惠山记续编》载“至德祠在寺右街,即愚公谷中之枝峯阁旧址”,与新志所载五里街口炼石阁改建之事相符。旧志有以“义学为锡山书院”之误,今一并更正。此外,无锡境内泰伯祭祀之所,梅里为古庙,娄巷及惠山者旧称祠,今于志中统一体例,皆以“祠”称,以明后裔祭祀之礼,详见邑志记载。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