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位于东经118.30. 北纬240.44。背靠灵源之麓,为晋江三A级旅游风景区,面向晋江开发区五里工业园,北倚华表之峰,南接安海。
灵水,因灵源山水绕村而过,故名灵水。自宋以来,御史吴中复,吴中纯兄弟隐居于斯。(参考晋江地名志)吴氏定居于此已有千年之久。但却不见于史志。现在灵水吴氏族谱载自懒翁公携孙温明肇基开始,一直以来都说不知道其祖源从何处而来,笔者因爱好研究宗族历史,常常接触,查阅各种族谱。但凡有与灵水吴氏相关材料,都会通过复印,笔录,购买各种的办法得到。通过这些材料来进行论证与反论证,来得到应有的史实。在笔者不懈的努力中整理出灵水吴氏所记录的祖源说法有三种,并进行随笔整理记录而成为研究灵水吴氏祖源的重要历史资料。
说法之一 福城闽县长乐鑑公后裔之说
《灵水吴氏族谱拾遗》开篇“温明吴復初付书”所载可为是开章明义的指出:泉州府晋江县五都灵水堡,吴復初,始贯於光州固始人也,前朝族居福城闽邑,至高曾二祖,於前元(1271-1368)年间来居泉郡之东郭,大父字志仲,洪武二十年(1387),择居本里,营建屋宇,自高祖以來,宗祀俱无伯叔昆仲,吾也只身.......正统八年癸亥(1443)四月付书父吴復初。知证叔吴秉(1386-1464),同证姐夫杨宜。
笔者注:復初公(1375-1443)为灵水三世祖十三岁(虚岁)随祖懒翁公(1325-1387)迁徙至灵水,明代人,文中指出籍贯光州固始,前朝(元朝以前)族居福城(福州)闽邑(闽清),到了高曾二祖(懒翁为温明之祖,又曾祖,又高祖)前元年间(元朝)来居泉州府城之东郭(懒翁自号:东门先生)。
根据1995年出土明代恪斋(字钦由,讳道1439-1482)吴公纯从黄氏(1444-1501)墓志铭:“吾友吴兄文炳(号东篱,讳鑑,灵水六世祖1465-1528)具述先君恪斋先妣黄氏.....相传祖系光州固始人,迁居福建建州,前元朝由建徙泉之东郭。生远祖讳口,元仕荆王长史,口生祖讳祥(族谱:性),精深理学,出语成章,元季不仕,因自号懒翁,洪武初由泉徙晋邑吴山灵水之乡乃建始。.....弘治辛酉(1501)岁九月朔日,同邑岱山友人口口口
笔者注:从文炳的口述中可以看出灵水祖系相传光州固始,迁福建(福建是由福州与建州各取一字为福建)建州,元代时候由建州迁徙到泉州的东郭(郭:城郭)从这里可以看出灵水吴氏先祖从光州固始入闽后是在建州,再从建州的任何一个地方(可能)迁徙到泉州东郭,而不是一入闽就到泉州。远祖在元代为荆王长史生子懒翁,而懒翁才从泉州东郭迁徙到晋江吴山(灵源山别称)灵水建始。
又根据明代嘉靖辛酉(1561)岁之冬十有一月至日吴希澄《族谱备遗》所记载:吴为周泰伯之后盖天下之通姓,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又闽之通姓,余家长史始自闽长乐(隶属福城),来居泉之东门,公在元仕为长史(墓志铭注:荆王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来泉东门世代未远,况当元末天下多难,人无定址,懒翁生默泉,默泉生温明三世俱只身,默泉以差役远行卒于旅舍。。。。。。温明年幼,祖懒翁已老,祖妣亦已故,内无期功,旁近之亲,虑其后身后之余裕遗之,幼孙而居在城郭,适以贾祸,遂尽散其资产,甘为贫儒,携幼孙徒居灵水,去泉城四十里余,。。。。。。自长史公如下至懒翁凡几世皆无所考。希澄谨识其所考者如此,谓之备遗。
笔者注:吴希澄字克静号泉滨又号半空,官授广东长乐知县(现在(广东五华),灵水吴氏七世祖。也直接提出灵水吴氏来自光州固始,其祖来自於长乐,迁居泉州东门,元朝的时候为长史,更经考证而断定长史公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墓庵山中。自泉州来灵水世代未远。因为世代单传,更温明年幼,懒翁已垂垂老矣,而默泉卒於差旅不返。适逢贾祸之乱,恐不能存,而散尽家资甘为贫儒。携幼孙徙居灵水,得灵源山水之胜。然惟祖孙形影相吊。但希澄提出要点就是长史至懒翁几世不可考。
先有《温明吴復初付书》,再有吴东篱述《恪斋公妣纯从黄氏墓志铭》,再有吴希澄之《族谱备遗》。都能够认定其祖源来自光州固始,迁居或福城闽邑,或福建建州,或长乐,在徙泉州之东门。从温明付书中温明之祖懒翁,曾祖应为长史虚白,因为灵水灵源山墓庵有“长史虚白吴公墓”,懒翁附葬其墓侧。
《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为清宣统元年(1909)所修,被美国犹他州家谱中心所收藏,吾灵水并无其家谱留存。在家谱中二十四卷墓域“灵水开基始祖懒翁公葬墓在灵水墓庵山去长史墓左数十步。按长史公为懒翁公先人,公始迁灵水负骸二,一葬墓庵山则长史公也,公讳鑑字明之号虚白,仕元官长史,一葬狮子山不知名”。
笔者注:从这文中可印证出与《温明吴復初付书》《恪斋公先妣纯从黄氏墓志铭》与《族谱备遗》《晋江灵水吴氏家谱》四个中我们得到的结论长史公讳鑑字明之号虚白为懒翁公之父,温明之曾祖。那么温明付书中所提高祖又是何人了?墓又在何处?此中载狮子山之墓又是何人呢?狮子山墓又有原始墓碑“赠长史吴公墓”。何为赠?赠乃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荣誉。《恪斋公先妣纯从黄氏墓志铭》中提到远祖讳口,元仕荆王长史。参考历代王府长史的配置及品秩,唐为四品,明.清为三品。那荆王长史至少可以追赠其父为长史。所致狮子墓的墓碑才会出现一个字“赠”。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理解狮子墓主人应该为温明所提之高祖。同时也对应证实懒翁开基灵水负骸二之说。
说法之二 石狮龟湖象畔阙公后裔之说
明代户部右侍郎吴原(1431-1495)《云霄吴氏谱序》:远蚤岁垂龄时与兄参政泰弟提举震进士学堂,而归得诸父老言遭时难。由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光州有吴姓者,由兰陵古锡梅里村而来也。元朝大德中(1297-1307),五世祖福友以百户屯田漳州云霄遂居焉。原尚未有知识记诸怀,而至于景泰庚午年(1450)领乡荐。天顺甲申(1464)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成化辛卯(1471)迁右给事中。遭外艰路经阅之泉晋,寓玄庙观边上巷,俗呼观下。诸父老得大长兄素轩公问其我宗族及我祖之叔侄同居异处,同贯异籍者。但世远人冺或以军匠民谷自为祖为宗,而名讳不同,谱遭兵茉,煨烬迷乱,失处莫能攷其详。如南安黄龙以二十五队府君景政公为祖。围头以公名满为祖。龟湖象泮以公名世祖应祖者为祖。城东观下上巷之祖以公名敬字纯一者为祖。灵水以公名復初者为祖。下浯以贵生为祖皆我高曾祖行也。......勉之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正议大夫资治尹户部右侍郎孙原拜誌
据明代监察御史吴从宪(1522-1581)作“伯父二守(山西霍州同治)源溪公,县大尹(广东嘉应州长乐县知县)泉滨公(源溪为从宪堂伯父,希澄为吴从宪之伯父)赖祖考之灵,始登科荣膺一命予亦继登进士第。得敭附劳於时则第六房出也。又有五世孙福友从百户屯田漳州云霄,孙左司徒云坡公与其兄参政森,弟提举震,进士泰簪缨继武,诗礼彬彬是为吾族光宠。而云坡公序吾谱端亦自信其派出象泮,慨然有木本水源之思,今按其序订以旧稿,而历考其世。如福赐公之漳州镇海为祖,而代毓显人。仕铭公在南安黄龙为祖,而称列右族。恭德公在龟湖仙锦为祖,而衍支逾茂。下浯以贵生为祖。围头以公名满者为祖。城东观下以公名敬者为祖皆以忠厚一脉,绳绳振振,不失其世守而端绪,井然可见。所以不能详者,特以根干源本,始初分合,次第散逸,灰烬兵火之余,虽父兄故老亦鲜克尽职耳,其寔豈有凌躐攀跻於其间哉。吁世固有一姓而代一人一族,而得数人者,吾姓吾宗,云礽千里,散籍殊贯..........吁云坡公此垂戒意也,予亦谨识之不敢忘”。
明大中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监察御史裔孙从宪拜誌《延陵吴氏通谱》(1932):象畔分支等处:“云水十二世文魁公,又十三世复初公分。
以上两位均为明代进士出身,两篇族谱序俱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第一篇进士吴原的官路并不是一路平顺,可以说在落难的时候途径泉州,借宿在泉州元妙观边的上巷,也就是“观下”这里也是吴氏聚族的地方。当时有吴氏耆老问及吴原的先祖祖籍地,吴原却也说不上来也只能说了一个大概才有“我宗族及我祖之叔侄同居异处,同贯异籍者。但世远人冺或以军匠民谷自为祖为宗,而名讳不同,谱遭兵茉,煨烬迷乱,失处莫能攷其详。”而泉州吴氏望族“南安黄龙以二十五队府君景政公为祖。围头以公名满为祖。龟湖象泮以公名世祖应祖者为祖。城东观下上巷之祖以公名敬字纯一者为祖。灵水以公名復初者为祖。下浯以贵生为祖皆我高曾祖行也。”也只是一个总概括而已,也不能断定吴原先祖何籍,何人,何名,也只知道其五世祖为福友公以百户屯田漳州云霄遂居。至于福友公祖籍何处也无从查考。
吴从宪为明代监察御史,当为名进士。其说服力一直在灵水吴氏族人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族谱序中“《延陵谱序》:按吾谱旧稿有世祖,应祖者,兄弟殷富自光州固始从王審知入闽,寄跡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泮加埭,其地七星山,苏木之祥。旧传为莲叶出水,遂永卜居焉。此吴氏祖也。传至始祖懒翁公慕灵源山水之胜,復自象泮徙居灵水乡。是生默泉,默泉生温明字復初生纯恒,纯恒得子十人,别十房,房各藩衍。”可以直接断定灵水吴氏源自龟湖象畔吴氏之后至灵水始祖懒翁公慕灵源山水之胜,才从象畔徙居灵水。但笔者在前面三篇《温明吴復初付书》《恪斋公先妣纯从黄氏墓志铭》《族谱备遗》中得到的信息。这三篇均为吴从宪之三世祖復初公,祖父东篱公及伯父希澄公的连贯性。光州固始(温明,东篱,希澄)——福城闽邑(温明),福建建州(东篱),闽之长乐(希澄)——泉州东郭(温明,东篱,希澄)这三篇可以看出灵水吴氏来灵水之前的三个路线点。又何人到泉州东门了?族谱中也同时提及:至高曾二祖,於前元年间,来居泉郡之东郭(温明)。前元朝由建徙泉之东郭。生远祖讳口,元仕荆王长史(东篱)。公在元仕为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来泉东门,世代未远(希澄)。从这三段看出先是温明公只知道高曾二祖从福城闽邑来泉之东郭到东篱公远祖讳口,元仕荆王长史及希澄公也就是从宪公之伯父《族谱备遗》元仕为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这样我们就可以理出灵水始祖懒翁公来灵水之前应居住在泉州东郭(因为灵水外姓人一直称呼懒翁为东门先生)。而懒翁之父,祖父又是何人。《温明吴復初付书》提及:“至高曾二祖”那这高曾二祖就是懒翁之父及祖父。在《恪斋公先妣纯从黄氏墓志铭》可以得到辅证:“生远祖讳口,元仕荆王长史,口生祖讳祥(族谱:性),精深理学,出语成章,元季不仕,因自号懒翁,洪武初由泉徙晋邑吴山灵水之乡乃建始”。在1995年才出土的墓志铭中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灵水吴氏不为他人所知的,也在后来的考证中得到一一认证。如果在这墓志铭中还不足证实。在灵水吴氏第一个通过科举走向官场的吴希澄在《族谱备遗》中更是直接了当的写明“公在元仕为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此墓现在还一直保护的很好,也有保持当时的墓碑形制。以此证明虚白公为懒翁之父,也就是温明之曾祖父。在灵源山中狮子墓“赠长史吴公墓”也就是温明付书中的高祖。从这几段文句中在吴从宪族谱序中既然没有出现,是从宪先人之错,还是从宪之误,应已明了。
象畔吴氏源於何时,何人所肇基,我们也不妨借此聊聊。根据《象畔特刊》(1998)象畔吴氏之祖十一郎公,名:吴阕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卒失考。唐宣宗,官兵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从三王入闽。阕同阙,缺。是不是也就是无名无处考。虽不敢断言为莫虚有,但也应说清楚。
又在《姬姓吴氏历史考记.溯源》(2013)87面:吴尚智家族入闽泉州象畔,分支安溪,南安,晋江。吴尚智(号十一郎)河南光州固始人,其远祖吴潜,字起龙,唐垂拱间进士,唐祚中兴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吴尚智官至骠骑中尉。
《象畔特刊》《姬姓吴氏历史考记.溯源》同为同人所做,为何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吴阕(十一郎)或者吴尚智(十一郎)一位是兵部尚书,一位是骠骑中尉。两位先贤是否同一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特刊里面已经出现我们当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更何况是不是我孤弱寡闻,遍查二十四史,均查无此两位先贤。所以不能给对灵水吴氏渊源的爱好者一个满意的答案。实在抱歉。
说法之三 龙岩客家江南始祖宣公后裔之说
吴可承(1554-1628)为监察御史吴从宪(1522-1581)之四子曾经为着灵水吴氏祖源前往福建,江西等处调查灵水吴氏祖源。於明万历年间重修的族谱《族谱渊源》,他曾到江西、福建各地调查家族源流。“可承曰予过南丰查其世谱,自黄帝而下二十六世至泰伯,四十五世至季札,九十五世至蜀宣公(875-950)宣公行一,字守德,以蜀主孟知祥封驸马宣城公,惧祸不测,与夫人孟氏揭家自蜀阆中县兰登谷迁江南,居抚州石井,复迁南丰祝家山金斗窠。纶生十二子其第十宝公方自南丰折入邵武府建宁县,夫,宝公入闽既的有据则安知长乐非其所传第,惜建宁族谱为大水湮没已数世无可。今既,吾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则不尽然矣。古称天下一孔无二孔,惟予则谓天下亦无二吴也。谨依南丰世系次之于左。虽未必出於宝公支派,然先世源流总之不易。子孙不得不知。若擬予为崇韬之拜,则谬矣。惟后世紧达再查祥。惧祸不测。
清宣统元年(1909)《晋江灵水吴氏家谱》,民国二十一壬申年(1933)《延陵吴氏通谱》,(1993)《台湾吴氏族谱》,《陵海吴氏族谱》,《中华吴氏通书》,《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篇》及东南亚吴氏诸谱均载晋江灵水之吴为宣公派下裔。
世系如下:诸樊公——阖庐——夫差——友——鞏——惠——淳——蓁——琛——起(善用兵)——茂忠——操——羁——敬则——球——显——躬——昶——汉(封广平侯)——秦——烈——班——播——铉——治典(号恢,南海太守)——祐(胶东侯相)——车相——衡——彦(彦门太守)——公仪——鲁——隐之(广州太守)——伸——钦——猛(神烈真人)——冲玄——槟——珪——澄——乾——聪——渎——智——兢(唐太史)——芮——徊——琲——初(虔州太守)——简(县令)——宣公(874-950)(蜀国孟知祥驸马由蜀迁赣)——纶(904-997)——宥(936- )(入闽始祖)——坤(1189-1264)(居汀州永定)——吉甫(1082-1164)(进士广东博罗知县)——五四郎 (1142-1229) ——千六郎——九六郎——懒翁(1325-1387灵水吴氏始祖)
笔者注:此世系坤公生于1189年而儿子吉甫生于1082年,五四郎生于1142年,这不知道是否我的材料有误?或为当中有断代?如果五四郎生于1142年,那懒翁公生于1325年这个出生年差距183年,中间只有千六郎及九六郎两代,这是不是有违自然衍传规则。
宣统元年吴梓材《灵水吴氏家谱》现收藏广东中山图书馆古籍馆:
清宣统元年诰授资政大夫奉旨赏给四品卿衔 赏戴蓝翎 赏换花翎分省候补道加四级灵水十八世裔孙吴梓材监修
广东新会增生吕绍莘纂辑
候选道十八世孙吴淑达校对
候选知县壬寅恩科举人灵水十九世孙吴曾重校
《灵水吴氏家谱》世传:七十二世吉甫公传子五四郎孙千六郎曾孙九六郎附
公讳吉甫字佚,坤二公三子也,登宋进士任广东惠州博罗县伊。。。。。。配林氏生二子,长五四郎,次五五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卒,年八十二。五四郎初居永定群萃洲后徙广东大埔长治社配张氏,生九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卒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八十八。千六郎公迁居泉州配江氏,生一子九六郎,仍宅泉之东门,后嗣懒翁徙灵水为开基祖。
由前之说,半空所谓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又谓长史始自闽之长乐,来居泉之东门,可承已一一诘驳,毫无疑义。又知世系出自宣公长子纶公,此目击之与耳闻有间矣,惟建宁谱佚不能考其始终,又谓虽未必出自宝公支派,生此疑窦而自信先世源流总之不紊,由信生疑,由疑生信,可承洵解人矣,考江南旧谱,纶公次子宥公号承顺,亦入闽开基祖也,初居南丰驿梓口,迁祝家山,析山塘,因时不靖,遂来闽汀宁化石壁居焉,宥公生坤二,坤二生吉甫,吉甫生五四郎.五五郎,五五郎迁晋江之磁灶,五四郎生九子,千一郎传永定大埔,千二郎传永定,千三郎传永定龙岩,千四郎传永定石城,千五郎传永定,千六郎传泉州漳州,千七郎传永定惠州海丰龙川永安梧州藤县苍梧,千八郎传大埔嘉应河源,千九郎传嘉应镇平平远兴宁大埔,偏查各支皆有子孙庐墓可考,惟千六郎生九六郎裔传泉州漳州等处,生子几人,居址何处待查或谓千六郎皆其叔父五五郎由汀迁泉,一居城,一居乡,今磁灶为晋江巨族,而独千六郎庐墓子孙莫考,岂非憾事耶,考千九郎生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甲申(1225),卒于元世祖七年丙戌年(查核不正确,元世祖七年丁丑年应该是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元世祖丙戌年应该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千九郎为千六郎之弟,年齿相去不甚远,千六郎当生于宋中季,老于宋末,于此可证矣,千六郎生子九六郎,九六郎当生于宋末老于元之中季,今灵水有虚白墓考为懒翁由泉州东郭迁于此,为九六郎无疑矣,朔懒翁卒于洪武二十年,寿六十四,距生于元之中叶,虽虚白之生终莫能的考,当亦生于宋末老于元之中季揆之,九六郎之与虚白年岁世代悉相符或九六郎以宋之遗民仕元,官长史,更名鑑而虚白其号,未可知也,且懒翁学问渊博,出仕廉明,深得家庭诗礼教育理,或是欤况距灵水十余里有磁灶乡吴姓聚族而居者一万余人,父老传闻与之为叔侄至亲,于何证之,观于磁灶宗祠有从宪公题名额,灵水亦有沣公(磁灶吴氏查无此人,应为黄龙吴氏)题名额,明代已相亲如此,当时二公皆名进士,必感于同气连枝之情,故往来酬应彼此互赠也,父老传闻如此,以此知其不谬矣,焉知懒翁徙灵也,非因泉城内无期功,旁近之亲,恐幼孙流于匪僻,乃携之以依于兄弟耶,远之证,于可承既以闽之吴为纶公之支派近之证,诸遗献又以磁灶为至亲,然则九六郎之既虚白已成铁案矣,至纶公生十子,长曰宏,次曰宥,三曰华,四曰福,五曰珍,六曰万,七曰兴,八曰宝,九曰仪,十曰景,可承云,纶公十二子及第十宝公,俱误也,时入闽者有两派,一为宝公由南丰折入邵武建宁县所谓东北派也,宥公由南丰而闽汀而龙岩而泉州,所谓西南派也,考龙岩,俗称北溪,山城水行二日程而至厦门,厦,泉属也,巡道驻焉,由厦至晋江,水程风顺数时可达,陆行二日程而至长泰,长泰与同安毗连,同安,泉属也,而晋江亦与同安相接,亦日余程耳,则道里之远近可按而计也,若夫长乐距泉六百七里焉,能逾越山川而远适于泉乎,此不辩而自明者也,当南渡以还宋之土宇蹙,中原士夫随之而南,故宣公始居建昌南丰,子孙南徙数百里而至闽汀宁化再徙数百里而至龙岩永定止焉,(永定未设县以前为太平里犹属龙岩)后由龙岩越漳州而徙于泉,盖宋季乘舆播迁,越海峤,居民迁徙视为趋向,兄弟流离相失者不知凡几,讴独居吾族为然也,哉,及元末兵燹,各欲逃生,兄弟妻子不能相保或迁僻壤或徙他方,谱牒荡然,当斯时也。
笔者注:《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为清宣统元年(1909)由灵水先贤后入籍海澄梧贯的吴梓材出资篇写而成,此族谱在灵水已经流失,后在美国犹他州家谱中心找到,并通过关系获得该族谱的复印件。里面记录着很多福建,江西,广东吴氏世系,当然灵水吴氏为之主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福建,广东,江西吴氏提供了很难得的寻根谒祖的依据。同时族谱里面也有很多当时名人写序,诸如:状元教育家诗人吴鲁,台湾晚晴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邱逢甲,闽县林则勳,翰林编修国史官协修闽县陈培锟,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闽县陈宝璐,为族谱添光博采。
灵水吴氏世系图为吴王夫差之后吴宣之支派,虽然吴宣为夫差之后,或为征生之后,或为重道之后。众说纷纭,至今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故我仍引用《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世系。该世系应该在一些对古代人物有所研究的都不难看出其世系的问题性。诸如吴汉(汉广平侯)生二子:长吴成袭广平侯,次吴国封新蔡侯。而世系吴汉子三:风,秦,虬。吴祐(汉胶东侯相)生二子:长吴凤汉乐浪郡太守,次子吴恺任新息令。而世系吴祐子车相。吴兢为陈留吴氏其世系吴承休——吴若远——吴世伟——吴佐,吴兢。而夫差派下世系:吴聪——吴渎——吴智——吴兢。诸如此类世系应该不止在吴氏家谱中出现,而是在任何一个姓氏中都会出现。在《灵水吴氏族谱序》勅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黄光升:“至五季谱失其官依荣附显,夸毗滋荫,信今而传后者几亡矣”。从这句里面不难看出因为社会动荡不安,族谱散失。造成了攀龙附凤的情况很是严重。
灵水吴氏自懒翁携幼孙温明,散尽家资,自泉州东门来居灵水已经六百余载,自明而清而民国(过渡期)到共和,瓜瓞延绵。衍传25代。遍及海内外。历年来纷纷组团回乡谒祖祭拜,无不体现海内外游子的寻根之情。故笔者常常在闲暇之余,查阅族谱,希望从族谱资料中那个查找出灵水吴氏之祖源。所幸承先祖之庇佑。查阅中得到这三条祖源,经过多方举证,逐条推断。灵水吴氏应来自福州。
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黄光升受监察御史吴从宪之邀,序灵水吴氏族谱:“旧谱散逸,光州长乐之宗不可尽知矣。......今惟灵水世系 懒翁繇 懒翁以上非敢遽置,澄将以有待也。......今翁谱近自可知之灵水而光州长乐之吴。......鹏峰知言又信,半空能饬谱以维宗也。又有前面《温明吴復初付书》《恪斋公先妣纯从黄氏墓志铭》与《族谱备遗》相互印证,使人不得不信。
灵水二十三世裔孙:吴志柏
岁次庚子年孟秋望日
上一篇: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
下一篇:世雄公赴任桂林后裔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