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早期的作战生涯中,虽然胜多负少,但也没少吃亏。
一日,成吉思汗向一位刚来投奔的谋士求教,怎样才能减少指挥失误呢?谋士没有立即回答,决定下到军营住几天,了解一下兵情。
这天,谋士回到将军大帐和成吉思汗聊天。天气很热,下人送来清凉小褂,让成吉思汗换上。
成吉思汗转身脱下外衣,换上小褂,一时没注意扣错了扣子,直到扣到最后一颗他才发现,只好解开重新扣,这一幕,让他感觉有些尴尬。
谋士看到了这一幕,便对他说:“大汗,您刚才扣扣子时,第一个就错了,可有第二个套能扣上,所以您没感觉到……直到最后一个没有套的时候,您才发现错了。
这就像您指挥打仗一样,一开始根本感觉不到错,直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您才发现,可已经晚了!”
“那你说怎么办?我每日行军打仗,哪能想得那样周全!”成吉思汗责问谋士。
谋士对他说:“办法很简单,让看见的人告诉您一下。这些日子,我在军营察情,许多将领提意见,说您有些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
其实,只有他人看见您的扣子扣错了,才能及时提醒您,打仗也是如此,只有他人能看出您指挥上的漏洞……”
成吉思汗听后,静静地沉思起来……
从此,因善于“听劝”,在集思广益中,让成吉思汗的军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南宋使者赵珙1221年出使大蒙古国,回来后著有《蒙鞑备录》,书中有这样的评价:“今成吉思皇帝者……。其人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史书称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曾击败金国、臣服西夏、消灭西辽,为日后建立大一统的元朝,结束中原五百多年割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帝王之一,而“一代天骄”正是对他的赞誉。
40多年戎马生涯所创造的业绩,成吉思汗是靠“有勇有谋”“虚怀若谷”“聚才用人”等因素成就的,其中“听得进劝”也是关键所在。
在《成吉思汗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身躯之英雄称一代,智慧之英雄称万代。”
这“智慧”,莫不是虚心纳谏、听得进劝!
据史料记载,曾在一次征战中,金朝一个城池被蒙古军攻下,数百名无辜的百姓被赶出城外。
成吉思汗下令,除了工匠等会手艺的人,其余的人全部杀掉。
命悬一线之际,一个将领对成吉思汗说:“大汗,汉人有一句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所以我认为,大汗应该放了这些无辜的百姓。”
成吉思汗听了大臣的话,立刻放了这些百姓。
成吉思汗不仅是一个草原英雄,而且他心胸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谏言,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他终生没有枉杀过一名将士,没有枉杀过一名功臣。正因成吉思汗对功臣宿将待之以诚,交之以心,使文臣武将们能够直言不讳、勇往直前而无后顾之忧。
听得进劝告,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智慧,更是成大事者应有的品质。汉高祖刘邦也是这样一个人,最终一统天下!
汉五年十月,刘邦背弃休战条约,命韩信、彭越各自挥师固陵,与他一起合击项羽。
当刘邦打到固陵,却发现韩信和彭越没有前来。
刘邦率领的孤军被楚军猛攻,损失两万多人,自己也被打得抱头鼠窜,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便询问张良如何脱困。
张良告诉刘邦,韩信被封为齐王,但他知道这封赏并不是刘邦心甘情愿给的,而彭越屡建战功,一心想做诸侯王,刘邦也一直没有分封。
此时项羽已经快要灭亡,韩信与彭越却没有得到任何奖赏,自然心中不满,因此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却按兵不动。
分析完形势,张良提议刘邦为韩彭二人分封领地。刘邦依计而行,果然韩信和彭越迅速出兵,将项羽和楚军团团围住。
合围之后,刘邦率领三军将项羽追至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成为楚汉战争的赢家。
谚语说:“听人劝,得一半”“听人劝,吃饱饭”。一个人能听从别人的劝告,就能使自己有所收获。
当年项羽不听范增告诫,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让刘邦有了反扑的机会;深陷困局的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劝说,不仅转败为胜,还赢得了天下。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固执的人坚持己见、不听劝告,必然会多走很多弯路;听得进劝告的人能够虚心学习并取长补短,更快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俗话说:“一人之计短,两人之计长。”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人多主意多、办法多。有些时候,好的主意、可行的方法,都是群策群力想出来的。
善听者,善纳贤言,善听直言,善闻真言;善听者,方能自明,方能智行,方能成就自己。
所以,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独断专行,不妨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只有借助别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难题,才能走得更远!
上一篇:相信自己能,便会无所不能
下一篇:被认可,是前行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