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浪漫缱绻,似夜空星河,盛满柔情与梦幻。光绪十四年(1888 年)的七夕,晚清官员吴重憙却有着别样的牵挂,为这个节日添了份温暖厚重的底色。
那日,他送别外甥张俊谷与三子吴豳赴济南参加秋试。于当时学子而言,秋试是人生关键转折,关乎仕途与抱负。在这浪漫佳节,吴重憙未耽于甜蜜温馨,满怀深情写下《送甥儿秋试》:“应刘已赴修文召,咸籍曾来选佛场。云路可容豚附骥,捷音早盼到宣房。”
诗中,他借“应刘”(应玚、刘桢,汉魏才子)的典故,寄望晚辈有出众才华;“云路可容豚附骥”,既显晚辈谦逊,更盼他们借势奋进、科举得偿;“捷音早盼到宣房”,直白道出对高中捷报的急切期盼。
七夕夜,星河璀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诉相思。吴重憙却心系晚辈前途,目光投向他们的未来。这份牵挂,是吴氏家族重视教育、期盼兴盛的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是吴氏家族延续发展的基石,是晚辈实现价值、光宗耀祖的途径。吴重憙深知科举路艰辛,却坚信晚辈的才华与努力,能助他们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不止为个人功禄,更为家族长远发展与社会进步。
如今,科举虽成历史,但吴氏重视教育、关怀晚辈的传统,仍具现实意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每个家庭都该重视子女教育,为其提供良好环境与机会;长辈也应关心晚辈成长,予之鼓励支持,让他们在人生路上感温暖、有力量。
光绪十四年的七夕,因吴重憙的送别与诗作,不只是浪漫节日,更成了吴氏传承教育理念、寄托家族期望的时刻。星河下,他的期许如暖光,照亮晚辈前路,也让我们看见吴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族情怀。愿我们铭记这份情怀,传承优良传统,助力下一代成长。
上一篇:安徽沙水(芡河)吴老畈吴小庙传闻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今天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星期五。生命就是一朵花,从开放到落下,经历过阳光和雨露,才更加的鲜艳。深谷中傲然独立也好,温室中有人欣赏也罢,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人,站得多高,看的就多远,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世界。因为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明天的风雨 ,淋不湿今天的自己!珍惜当下,身心健康最重要!午安吉祥!
2025-08-29 12:43:12 回复
七夕节,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因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现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2025年七夕节是今天8月29日,21世纪100年内,2025年七夕节来得最晚。
2025-08-29 12:39:19 回复